西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八王之乱?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和西汉时期的七王之乱有哪些异同?
在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魏、晋交替之际,蜀汉与孙吴两个地方势力相继亡于司马昭和晋武帝司马炎父子两人之手,天下由此进入了“统一”的时期。此时定都于洛阳的西晋统治者正致力于巩固自己的政权,而被取代的前朝曹魏宗室,在形式上还依然享有封号,但已经有名无实。西晋上层人士认为,正是因为曹魏宗室孤立无援,才会被司马氏乘隙而起、取而代之。
为设立王朝统治的安全屏障,避免重蹈曹魏之覆辙,他们决定采取分封宗室为王的措施。但根据历史经验,地方诸侯王势力过大将危及中央政权的安全,所以西晋时代对各宗室的分封规模都很小。当时全国分为19州,下辖170多个郡,分封都是以“郡”而不是“州”为单位的。这样一来,各个封国的力量都极为有限,不足以威胁到中央。
这种设想的初衷不可谓不好,但实际施行的情况却远远没有那么理想。汉代以来,地方总管大员的权力范围逐渐扩大,已经能够掌握一州乃至数州的军政大权;而这些大员,一般都是由亲近的宗室子弟来担任的,这些宗室成员又基本上都会被封王,因此,相当一部分地方封王的权力,依然可以大到手握重兵,足以抗衡中央,分封之举由此又成为导致政权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一旦中央有事,或正值皇位更迭之际,这些地方封王便有可能蠢蠢欲动,对皇权产生觊觎之心。一代雄鸷之主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时,这种势头就已显现端倪了。
晋武帝的太子司马衷天生弱智,此前很多大臣都建议将帝位传给晋武帝的弟弟司马攸;但经过一番斗争,晋武帝还是决定传给儿子,是为晋惠帝,命自己的岳父杨骏辅政。而惠帝的皇后贾氏早就有干政的野心,便联合宗室司马玮将胆小懦弱的杨骏及其家属亲党诛杀,抬出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共同执政,其后又假传密诏让司马玮杀了司马亮与元老大臣。紧接着“狡兔死,走狗烹”,贾后又以伪造诏书杀害大臣的罪名将司马玮除去。这样一来,贾后便掌握了所有权力,开始大肆起用自己的母族亲党,对他们委以重任。从客观上来看,在贾后专权的几年内,西晋的政局还算比较稳定。
但是好景不长。贾后因为无子,竟将惠帝与后宫所生的太子阴谋杀害,此举一下子激化了王室的矛盾,西晋由此进入惨烈的动乱时期。原来的太子太傅司马伦首先发难,杀死贾后,又将惠帝废黜,自己当了皇帝。但司马伦自身无德无才,招致普遍反对,司马冏、司马颙、司马颖等王联合起兵讨伐司马伦,拥立惠帝复位。而当司马伦被消灭以后,这三王之间又开始互相残杀,司马乂与司马越两王也卷入进来。由此,先后卷入这一时期政变与战争的共有八位宗室封王,故此史称“八王之乱”。最后,八王中的七王皆败死,东海王司马越胜出,他毒死惠帝,立其弟司马炽为晋怀帝,这一场宗室浩劫到此才告结束。经此翻大乱后,西晋政权元气大伤,根基已经动摇,虽然没有立即覆亡,但距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出现,已经为时不远了。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和汉朝时期的七王之乱有哪些异同?
先说相似之处,
一,都是皇室亲王发起的,而这些皇族亲王的设立,也有很多类似之处。刘邦建立汉朝后,深感秦朝中央军孤立无援,没有地方诸侯相救,孤军奋战,最后才灭了国。前车之鉴,不得不做好准备,于是刘邦便大肆封王,而且都是同姓王,他觉得只有同姓王才可靠,并且给予这些诸侯王极大的权利,他们拥有独立的兵权,财权和政权,并且还可以世袭。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也是通过曹魏政权的前车之鉴,觉得皇家兵权太弱,遇到叛乱时需要有外围的援军,于是也分封了很多皇族诸侯王,他们割据一方,久而久之,这些诸侯王实力不断增强,有些人便不安分了。
其实刘邦和司马炎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目光短浅,历史学的不好,只看到了前朝的经验教训,他们怎么不学习一下东周的灭亡史?东周末年,群群并起,先是有春秋五霸,后来是战国七雄,周天子形同虚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但凡诸侯国有武装力量的,反叛是迟早的事,所以秦始皇一上来就搞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刘彻也实行了“推恩令”,取消了诸侯王的财权和兵权。但是司马家没有刘家那么幸运,历史根本就没有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八王之乱刚结束,五胡的铁骑就杀了过来,结果整个帝国被杀的稀里哗啦。
二,这两个叛乱说到底都跟女人有关,而且这两个女人在历史上也有颇多相似之处。西汉是吕雉,刘邦的原配夫人。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打破了刘邦制定的“非刘姓王不封”的规矩,开始疯狂分封吕姓王。刘家子弟一看这阵势坏了,老刘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不能落到你吕家手里啊,于是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其兄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以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吕家势力虽然被消灭了,但是让皇室也见识了诸侯王的厉害,于是景帝便在晁错的建议下决定削蕃,诸侯王一看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啊,于是便联起手来一起反叛了。
西晋那个女人叫贾南风,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而且其心狠手辣之程度较吕后有过之而无不及,看到宫中其他妃子怀孕了,便用棍棒不停击打妃子的肚子,直到胎儿流产。她还有很大的政治野心,想跟吕后一样搞专政,便在朝中想法设法的排除异己。当时的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说“何不食肉糜”的。这位司马先生连生活都难以自理,更别提理朝政了。不过贾南风毕竟是个女人,娘家的势力也是日渐衰弱,于是她就想借用外部力量来协助自己,殊不知,她这一借兵入城,不仅是引狼入室,更是打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以上是两个相同点,接下来说不同之处。
一,历时不同。七王之乱仅仅三个月便被镇压下去,而八王之乱则持续了十六年。
二,诸王的诉求不同。西汉时诸侯王只想能存续下去,中央不要来管我,更不要削蕃,地方割据跟中央政权我们要各自安好。而西晋时诸侯王的野心倒很大,都是司马家的,为什么我不能做皇帝?他们是想推翻中央取而代之。更重要的是,司马家人丁兴旺,司马懿有7个兄弟,他自己有9个儿子和2个女儿,而司马炎继承了司马家的强大遗传能力,共有26个儿子和13个女儿,这其中不乏阴谋家和野心家。
三,形式不同。七王之乱是地方割据政权同中央政府之间的斗争,七王结成了统一战线,虽然这战线也不牢靠,但他们是利益共同体,打的是7V1的战争。而八王之乱更多的是八王之间的斗争,八个王互相杀戮,羸弱的朝廷连刷个存在感的机会都没有。
四,结局不同。七王之乱以中央军胜利而告终,最终解决了地方割据政权的问题。八王之乱可以说没有赢家,七个王先后被杀,最后虽然剩下一个东海王司马越独揽大权,但是经过了16年的战乱,司马炎留下的仅有的一点老本也被消耗殆尽,整个国家满目疮痍,财政空虚,留给他的是一副烂摊子。而且战乱期间,各个王为了扩充实力,引入了很多胡人军队。这些胡人到中原后,实力不断壮大,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隐患。司马越死后,他的部下和王公大臣都被羯人石勒所杀,不久洛阳也在永嘉之乱中沦陷。
八王之乱细说起来相当混乱,我们不是搞学术研究的,没必要深入了解,因此就大概表述一下: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傻太子司马衷继位,而贾南风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后。做了皇后,贾南风的政治野心便暴露出来了。为了排除异己,她召见淮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掉一直阻挠她政事的太傅杨骏,废掉了曾经帮助过她的杨太后。之后借助司马玮的力量除掉了不听话的司马亮。司马玮一看自己这么受重视,更加卖力讨好贾南风。谁知这丑女不按常理出牌,又以司马玮杀司马亮为由将司马玮处死。司马玮也真是冤大头,碰到这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女人,活该他倒霉,自己被人当枪使,最后枪口却对准了自己。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司马玮死后,贾南风大权独握,倒也过了几年安稳日子。但她一系列的动作早已埋下隐患。司马家族的其他人员一看女人也能当道,自己手握兵权,为什么不能做老大呢?于是这些司马子弟们便掀起了血雨腥风的内斗。
首先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赵王司马伦借助贾南风之手杀了太子,接着又以为国除害的名义废掉了贾南风,这位叱诧风云的女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司马伦一看皇室这么脆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废掉了皇帝,自己坐上了宝座。其他诸王一看不得了了,纷纷起兵。
当时起兵的有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这四路联军攻来,司马伦的兵马不能抵挡,兵败直接被干掉。接着,联军又把废帝晋惠帝司马衷重新推上皇位。但是这时候,司马衷这皇帝不过就是个摆设了,大权落在了联军首领齐王司马冏的手里。但是司马冏也不是个好东西,因为他本身就是司马伦的党羽,当初废除贾南风的工作就是他亲自执行的。所以司马冏的结果也很惨,因为他的同伙司马乂也学他,直接杀了他。而同样司马乂也被当年的两个联军盟友司马颖和司马颙联合搞死了。而实际抓住司马乂的却又是东海王司马越。
经过一系列拼杀之后,“八王”已经死了五个王,只剩下了三个王,即司马颖和司马颙、司马越。这三个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互相征伐。结果司马越取得胜利,司马颖兵败被杀,而司马颙则在战后被谋杀。但是司马越也好不到什么地方去,无非是多活了五年,5年后他也死了。
持续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导致了两个最直接的后果,一是内忧,连年征战,国内人口伤亡严重,再加上当时连年自然灾害,百姓生活惨不忍睹;二是外患,北方各个少数部落趁乱参与到了中原战事中来,并不断发展壮大。在以后的日子里,在这片大地上,五个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鲜卑,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开启了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的、轰轰烈烈的十六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