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镇南关大捷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常败将军冯子材为什么能取得镇南关大捷?

2022-05-19

公元1885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重大胜利。镇南关之战,取得了中法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果显赫的战役之一,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1885年初,刘永福的黑旗军配合西线清军,围困占据宣光城的法军达3个月之久,城中法军几乎弹尽粮绝。但随着法国援兵的到来,宣光未能攻克。,于2月上旬,溃退入广西镇南关。法军占领谅山后,乘势侵占镇南关;其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又退至越南文渊、谅山。几天后,法军进犯文渊州,守将杨玉科力战牺牲,清军纷纷后撤,法军乘势侵占广西门户镇南关。

清政府为了早日安定边疆,决定起用了退职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冯子材虽年近七旬,但因久任广西提督,政绩卓著,深得桂、越民心,不久又被将领推为前敌主帅。冯子材在中越人民的协助下,团结各军将士,大力整顿溃军,迅速稳定后方,加紧修筑工事,积极准备收复镇南关。

3月21日,冯子材率王孝祺部出关夜袭法军占据的文渊,击毁敌炮台两座、毙伤法军多人。清军的主动进击,打乱了法军的作战部署,法军东京军区副司令尼格里上校决定不等援军到齐即发起进攻。3月23日晨,23日晨,法军第2旅千余人趁浓雾偷偷进入镇南关,另以千余兵力屯于关外作预备队。

上午十时左右,入关法军在炮火掩护,分两路进犯关前隘,攻占了东岭三座堡垒,并猛攻长墙。冯子材一面命各部迎战,一面商请驻于幕府的苏元春部前来接应,并通知王德榜部从侧后截击敌人。并通知王德榜部从侧后截击法军。在丢失三座堡垒的危急关头,冯子材大声疾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生为?”守卫清军在冯子材的爱国情感鼓舞下,英勇抗击,誓与长墙共存亡,阻止了法军的前进。

下午四时许,苏元春率部赶到东岭参战,王德榜部也从油隘袭击法军,并一度切断了法军运送军火、粮食的交通线,牵制了法军预备队的增援,有力地配合了东岭的战斗,战斗呈胶着状态,入夜,清军进一步调整部署,由苏元春部协助冯子材守长墙,王孝祺部夺西岭,陈嘉部守东岭。冯子材还另调驻扣波的5营冯军前来抄袭法军左翼。

次日晨,尼格里指挥法军在炮火掩护下,分三路再次发起攻击,沿东岭、西岭和中路谷地进攻关前隘阵地。冯子材传令各部将领:“有退者,无论何将遇何军,皆诛之”。经激战,法军接近长墙,冯子材持刀大呼,率先率领两个儿子跃出长墙,冲向法军。全军感奋,一齐出击,与其进行白刃格斗,战斗异常惨烈。

战至中午,终将中路法军击退。与此同时,陈嘉部、蒋宗汉部在东岭与法军展开了激烈争夺战,入夜,清军进一步调整部署,由苏元春部协助冯子材守长墙,王孝祺部夺西岭,陈嘉部守东岭。冯子材还另调驻扣波的5营冯军前来抄袭法军左翼。

法军三面被围,法军死伤近300人,后援断绝,弹药将尽,被迫败退,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狼狈逃回文渊、谅山。冯子材抓紧有利战机,率部乘胜追击,于26日攻克文渊,29日攻克谅山,宣称毙法军近千名,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后又将法军残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重大胜利。

镇南关、谅山一役,共杀伤法军近1千人,取得巨大胜利,震惊中外,法国茹费理内阁为此倒台。此时中越边境的战局完全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冯子材决定于二月底三月初亲率东线全军进攻北宁、河内。但就在此刻,清廷下诏停战撤兵。6月9日,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会谈,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确认了1884年战局对中国不利时法国和越南之间签订的《第二次顺化条约》,其中否定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改由法国全权管理越南。法国军队移交台湾,中国军队撤出越南,从此越南脱离中国,成为法国属地。

镇南关大捷也极大的提振了中国人的士气。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镇南关大捷并非中法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法国军队也没有因此被彻底击败。

镇南关大捷之后,中法战争的形势是:在海上,法国人占据绝对优势。法国舰队在几乎覆灭福建水师后,开始围攻台湾,孤悬海外的台湾虽然抵挡住了法国的进攻,但由于清廷没有可匹敌的现代海军,台湾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而所谓久守必失,台湾依然有陷落的危险。

中国海岸线长期被封锁,经济会崩溃。法兰西虽说在色当战役中被普鲁士打得满地找牙,连皇帝都做了俘虏,但是法国的国力依然不容忽视。法国当时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国力发展迅猛,尤其是法国的海军,除英国皇家海军之外无人可敌。1889年,英国制定海军“两强标准”,针对的就是法国和俄国海军。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海洋对民族经济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如果没有签订《停战协定》,那么法国就会以此为借口长期封锁中国海岸线,而中国的海军又不是法国的对手,无法打破海上封锁线,时间一长,中国经济将完全有崩溃的可能。

在陆地上,虽然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是此时作为镇南关大捷的主力,老将冯子材的军队和刘永福的黑旗军都伤亡惨重,已无力再战,而除此之外,持续的战争也使得清廷财政极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左宗棠等人坚持主战,但是一贯对列强畏惧有加、患有软骨病的清廷及李鸿章,又害怕持续的战争导致国内叛乱复起,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坚持“乘胜求和”。

与此同时,李鸿章等人坚持放弃越南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保台湾。因为此时,清廷没有现代化海军,孤悬海外的台湾在法国舰队的直接进攻之下危在旦夕。台湾是直接领土,而越南不过是藩属国,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李鸿章和清廷最终做出了“弃越南,保台湾”的决定。

冯子材为何能取得镇南关大捷?

冯子材熟悉边情且善于防守。

冯子材虽说在对阵太平军时屡战屡败,毫无招架之力,但是他非常善于防守。1860年,江南大营第二次被太平军摧毁后,冯子材跟着和春、张国梁一路退往丹阳,张国梁死后,冯子材收拾余部死守孤城镇江直到太平天国灭亡。在防守镇江的几年时间里,冯子材没有机会主动出击敌军,但却经常击退来犯之敌,显示出高超的防守技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冯子材受命前往两广地区镇压以吴亚终为首的天地会起义,吴亚终败退越南后,冯子材多次出关剿灭在越北活动的天地会起义军,所以他对越北和广西边疆地形是相当熟悉。中法战争爆发后,陆地战场主要是在广西和云南边境,而且中方是以防守为主;冯子材正好可以发挥其优势。

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

在中国封建时代,跟上级长官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人才能的发挥及其前途的发展。冯子材是个比较幸运的将领,在他出山的前一年,与他有刻骨仇恨的两广总督刘坤一调任两江总督,清政府改派主战派官员张之洞署理两广军务,节制各路抗法大军。刘坤一离任后,张之洞直接奏请清政府让冯子材担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统辖东路大军,在兵员和粮饷上更是满足冯子材所提出的所有要求。有了张之洞的支持和帮助,冯子材在作战时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一意地与法军作战。若是刘坤一还在担任两广总督的话,冯子材能不能得到清政府的起用都难说,何谈镇南关大捷呢!

各路将领配合好,军民团结。

中法军事接触与冲突可以追溯到1873年刘永福应越南国王之邀请前往越北作战。1884年,法军大举增兵越南并向中国西南边疆移动,清政府派出云贵总督岑毓英、广西巡抚徐延旭、潘鼎新出关抗击法军。由于清军内部派系林立,各不统属,作战时少有协调行动,所以中国军队在越北屡战屡败,连丢宣光、文渊、凉山、山西、太原、北宁等地。冯子材到镇南关后,立刻召集各路将领开会,向他们晓以民族大义。冯子材说道,如果让法军再次攻破镇南关,则西南边境将无险可守,两广势必要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到时候你们就是民族的罪人,你们的家乡父老也会受到法国人欺凌。会后,各路将领一致推举冯子材担任前敌总指挥,均表示会绝对服从冯子材调遣。

冯子材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

俗话说得好,强将手下无弱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镇南关一战中,法国东路军指挥官尼格里以偏师孤军深入,但其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中国军队还是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当法军冲破清军第一道防线,夺取关前隘小青山三座炮台时,冯子材跨上战马,振臂一呼:“如果再次让法军入侵广西,我们有何面目面对人民”,然后冲出长壕,直扑法军阵地。众将士见到七十多岁的老将军都如此卖力杀敌,士气顿时暴涨,也纷纷追随老将军冲出战壕与法军进行白刃战。有了领导的示范作用,清军愈战愈勇,法军不敌,尼格里只能率残兵败将逃离战场,冯子材乘胜追击,收复文渊、凉山。

总而言之,常败将军冯子材能够击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冯子材善于防守,熟悉地形,作战勇敢,领导支持是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中国作为正义的一方,全体军民团结一致才是取胜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