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三大营曾经如神一般存在 让各国使臣对明朝叩首触地 曾经神一般的大明战斗机是如何变成弱鸡 人见人虐?
明军三大营是明朝军队中最精锐的野战部队,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组建,分别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曾几何时,明军京营也曾扬威大漠,立马燕然,在蒙古人眼里就像早先的赛亚人看到弗利萨。风水轮流转,也就数十年之后,明军京营就成了拉蒂茨眼里的农夫,是个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渣,蒙古人虐、满人虐、农民军虐、人见人虐。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朱棣能够顺利入主南京一方面与他突出的军事能力分不开,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一个能力强的主帅还不行,还必须有一支精锐的部队,两者才能相得益彰,朱棣所率领的燕军就属于一支战斗力强,纪律严明的部队,在朱棣夺取江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功登上皇位皇位后,在原来的基础上组建了明军的主力——三大营,这是一支内卫京师,外征备战的军队,明成祖五次北征漠北都是带着这支军队,所向披靡,蒙古军队完全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力。
所谓三大营究竟是由那三大营组成呢?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人数在二十万左右,三大营中作战的主体是五军营,主体是步兵,辅以一些轻骑兵,分为中军、左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五军营是集明军所有部队的精英组建起来的,类似于今天的特种兵选拔,兵员在地方部队选拔。五军营的运作结构:大营设提督内臣一人,武臣二人,掌号头官二人,大营坐营官一人,把总二人。各军营设坐营官一人,马、步军队把总各一人。
三千营是听到这个名字很容易被误解,以为这支军队只有三千人。实际上三千营不止三千人,因为起初是由三千蒙古骑兵组成,即“靖难”时朱棣雇佣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所以就叫三千营了。三千营全部由骑兵组成,作为明军的机动兵力和突击力量,是对坑和追击蒙古骑兵的主要力量,毕竟蒙古人跑起来也是贼快的,步兵带着辎重是追不上的,三千营里面也分为轻骑兵和重装骑兵。
神机营是一个新兵种,在明军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装备的不是刀、枪、弓箭等冷兵器,而是全员装备热兵器,主要是火枪、火铳、火炮。神机营人数在五千人左右分带火铳的步兵3600名,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组成。
明军三大营是一个庞大的作战群体,三大营之间必须设置合理的战术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尤其是新兵种神机营的使用,神机营自身的战术是首先火炮齐射,齐射结束后,就是火器兵上前准备射击,火器兵的射击战术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最简单的齐射,但齐射会造成火力不能够持续输出,因为当时遂发步枪还没发明出来,都是需要前填装的。
所以明军又发明了“三段击”战术,即将士兵分为三组,第一组射击,第二组准备射击,第三组装弹,如此循环,这种布置可以使明军始终有稳定的火力输出。朱棣给神机营设置的战术是"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这种战术尤其在第二次北伐的忽兰忽失温决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瓦剌军的头目马哈木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他为自己选取了好的战场位置,率领三万精装重骑兵屯于山上,利用速度优势一举冲垮明军,就等明军入套了。朱棣发现蒙古军前锋后,马上判断“虏必大至”,“朕固知虏不远矣。”朱棣知道明军骑兵敌不过瓦剌骑兵的第一波冲锋,所以重点还是神机营的火器,但为了迷惑马哈木,明军还是让步兵前面开路,但早已让神机营准备好。
当马哈木发现明军打头阵的是明军后,大喜过望,马上让部下率领数千重骑兵冲锋,当他们快要接近明军时,明军变阵了,前面的步兵迅速向两翼退去,迎接他们的是黑森森的枪口,一轮齐射,蒙古重骑兵人仰马翻。接着神机营也迅速两翼迂回,大队骑兵冲出,朱棣更是亲率数千重骑兵直冲瓦剌中军,皇帝亲自上阵杀敌,本来明军就占上风,这不得了,蒙古军大败逃跑,这时神机营又从两翼射击溃退的蒙古骑兵,大获全胜。
忽兰忽失温战役只是三大营战术的一个小插曲,最能体现三大营战术和阵容的是公元1421年,朱棣为彰显国威和交好各国而举行的北京大阅兵,本次阅兵共抽调军队十万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相继表演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
其中最显眼的是神机营的表演,”虎威炮”、骑兵专用火枪“火龙枪”、安南铳、“一窝蜂”、“火龙车”等诸多“高科技”武器相继展示,其中“一窝蜂”就相当于今天的火箭炮,“火龙车”就如同今天的火焰喷火器,这些武器都是领先世界水平的,各国使节观看后,无不被震慑,纷纷向明朝示好,值得一提的是帖木儿国的使臣在北京觐见朱棣时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决不行跪叩礼,此次阅兵过后,在土木堡第一个带头下跪,完全把“我国无此风俗”抛到九霄云外。
由于明英宗的昏庸无能,明军三大营在土木堡损失殆尽,虽然在嘉靖年间重建,但实力远不如以前,最终也没能重新辉煌。
明军三大营这种神一般的大明战斗机是怎样沦落成战五渣的?
从都督府到兵部
在明初的军事管理中,兵马话事人其实并不是人们所熟知的兵部,而是后来终明一朝都没什么存在感的大都督府。当兵部刚刚设立时,随着朱元璋草创的大都督府此时还是风光无限。但在洪武三年,为了保障自身的权力不被染指,朱元璋撤销大都督府,改设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并规定五军都督府分管全国卫所的兵籍,掌军政,但无权调动军队,而兵部则掌管军官的选拔和任命。这样一来,全国军队的最高决策权则全部落到皇帝身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明朝前几任皇帝壮年当国时,确实能够实现一手抓的效果,而当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因为他年龄尚小,而大明的老朋友蒙古却总是喜欢在大明国内新君即位时出来搞事情,无奈,只能将决策权下放兵部。随着后来土木堡一战的惨败,明朝的军功勋贵彻底没落,而掌控兵部的文官势大,五军都督府慢慢失去了实权,变成兵部的小弟。
而自此以后,以文制武的现象再度出现,京畿的士兵们也从帝国荣耀的战士渐渐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丘八,而文官对于武事的无知,更是让三大营的战斗力呈自由落体式下降。
人数永远都凑不齐
虽然说,五军都督府在宣德年以后成为日常喝枸杞泡茶的清闲部门,但好在朱元璋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卫所制度,虽然在宣德年间出现了大量逃役的情况,但其根本并未完全崩坏,只是不堪战罢了,而卫所制度独立于布政使司,从而带来了自下而上的军政分离,因此即便五军都督府在后来逐渐沦落为给兵部打酱油的地方,但却一直存在。
明朝的卫所,分为直属皇帝的亲军京卫和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地方卫所以及京畿诸卫。京营编制也一直在变,在京卫所分内卫和外卫,外卫编在五军营下,内卫即亲军直接隶属于皇帝管辖,而在明初,京师诸卫,也是以世兵制为主的,到了明中期卫所制度衰落时,逃役的情况并不比地方好多少。
在土木堡之战之前的正统十四年,开国不足百年的大明京军缺额已经是相当严重。当时的兵部给事中叶盛在《水东日记》中留下了一段当时京营人数的记载,五军都督府加上锦衣卫,本来京畿士卒应该足额有接近三十三万人,实际上只有十六万人出头,京师卫所的士兵因为外调戍边和逃役,即便是京畿重地,也只有一半在岗。
土木堡之战前明军的状况况且至此,何况战后?还好,明廷当时还有于谦于少保在,京军三大营损失殆尽的情况下。景泰年间,于谦主持了从三营中选精兵健儿,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开始逐步恢复明代京营体系。然而,到了正德年间,已经分立十二团营的团营制度也逐渐败坏,在这个基础上,明武宗朱厚照尝试改革京营,从团营中挑选精锐,交由勋贵集团的英国公张懋编练,并尝试调集边军,分置东西官厅,练出一支直接服从于皇帝的军队,希图重现明初国朝与勋贵共天下的光景。
无奈明武宗朱厚照活得不长,人亡政息不可避免,进入嘉靖之后,东西官厅的没落反而造成了可战人数减少的问题。有明一代的三大营改革似乎一直是个循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只能是周而复始。
被侵害的卫所制度
明朝的卫所分内卫和外卫,外卫的管理机构叫都司,一般作为省级单位进行管理,叫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明初按地域划分都司使司23个,所辖卫所347个,分别隶属于五军都督府直辖于兵部。卫所制度草创时,明太祖朱元璋几乎是照抄蒙元,直到登基以后,才开始下手整改,卫所制度设立于全国各地,其中元朝时的辽阳行省、甘肃行省改为纯军事屯驻的卫所机构——辽东都司和陕西行都司。一个卫足额兵马有五千六百人,由指挥使负责训练管理,下辖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
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 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将部分土地与行政割裂,专做军事用途。朱元璋曾自豪的说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军户即户籍种类属军籍之户,初期的来源有二,一是元代原本的军户,二是现役军人之户,这在洪武二十一年黄册编造之后更加以确立。这时候明朝廷设置卫所制度是希望保存地方武装势力的情况下,减少国家的军费支出,但随着卫所制度的破坏、营伍制的崛起,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卫所制的衰落伴随着营伍制的崛起,为了保证长期处于边镇的军队保持战斗力抵御外敌,也就催生出了将门和家丁,这种现象蔓延到明末。将门和家丁的诞生,让明代底层士兵的日子更加的不好过,本身朝廷就经济困难,长时间欠薪,各级将领还要剥削士兵厚家丁,而家丁作为将领的私人武装,具有一定的野战战斗力,但家丁多数情况下俨然一副将领家奴做派,有浓烈的主从色彩,相比朝廷更听将领的话。
明中期以后,卫所制度下的逃役、侵吞国家田产的行为日趋严重,国家非但不能从各地有效屯粮,反而经常要增加支出援助各地,而明朝的财税制度一向存在问题,也就随之滋生了各种因为欠薪引发的血案,这种现象从边军蔓延到京营。
在崇祯初年明朝财政最为紧张的时候,辽东前线的军队甚至都因为吃不饱饭而发动兵变,逼得当时的辽东巡抚毕自肃自杀,而己巳之变时,山西、陕西行都司的军队也因为缺粮而集体哗变。虽然朱由检上台的时候有心整顿三大营,但没钱什么都办不成,到这时,明军京营的战斗力已经不足五了。
- 上一篇:寇白门怎么死的?寇白门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 下一篇:陈传席――为太行山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