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盛世中的乾隆皇帝,无比丰盛奢华的一生,他真的是一位好皇帝吗?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帝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揭露盛世中的乾隆皇帝,无比丰盛奢华的一生,他真的是一位好皇帝吗?
“乾隆”是清高宗年号,寓意“天道昌隆”。乾隆皇帝之前的几任帝王励精图治,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实现了国家大一统;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取消贱籍等一列改革和新式农作物的推广,使得民众税赋降低,生存条件缓解,人口大幅提升。
乾隆帝在位60年间,上述改革的成果逐一显现,乾隆末期,清朝人口突破三亿,比他即位之初增长了四倍左右。得益于这些成绩,乾隆中后期,当时的社会开始把康熙到乾隆这段时间的发展称为“康乾盛世”,或者称为“乾隆盛世”,并出现在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中,流传至今。
纵观历史,无论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开元盛世”,衡量盛世的标准,无非是国家幅员辽阔,政治稳定,府库充盈,人口增加。按照二十四史衡量“盛世”的标准来看,乾隆皇帝确实把清朝推向了全盛。清王朝在当时的世界和人类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球通史》中描写“乾隆盛世”:
这一时期,中国的手工业产值占全世界工业、手工业产值的30%,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
不过清乾隆五十八年9月14日,公元1793年,乾隆帝接见了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之后,“盛世”便留下了供后世争论的伏笔。
乾隆盛世,还是饥饿盛世?
马戛尔尼及其团队成员访问清朝,留下了许多文献资料,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戛尔尼回忆录》。在这些资料里,无一例外,记述了“乾隆盛世”是一个上下愚昧,遍地乞丐的国度。马戛尔尼团队的财务总管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更是以一句“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总结乾隆盛世。
随后的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大英帝国的影响力急剧扩张,也让马戛尔尼团队和他们的见闻记录影响不断扩大。清朝灭之初出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开始据此否定乾隆盛世成就。再后来,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来表达对乾隆时代的看法,书名就叫做《饥饿的盛世》。
兼听则明。康乾盛世期间,并非只马戛尔尼一队西方人来过中国,沙俄使者义兹柏朗迭思·义迭思也把他拜见康熙帝的见闻写成了《聘盟日记》,其中不仅记录了达官贵人府邸奢华无比,也记录了民间菜市场的繁荣,记载了北京的冬天甚至能够买到南方的水蛇、春节时平民燃放鞭炮的欢快场景。在俄国使者眼里,早期的清王朝还是很繁荣的。
俄国使者的描述,与马戛尔尼的说法完全不同,中国平民在康乾时期的生活究竟如何呢?
受限制于生产力水平,普通百姓的生活断然不可能富足,但遍地乞丐似乎确实夸大其词了。《中国古代职官》中有过明确的统计,清代科举选拔的官员中43%出身寒门----倘若平民人人如同乞丐,这些人哪来的条件去接受昂贵的教育,并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何况这样的平民升迁渠道,已经完成光荣革命的英国人当时也不能够实现。
事实上,马戛尔尼求见乾隆皇帝时,提出了割地、免税在内的一些请求,在求见之前,其团队在礼节等方面也与清廷发生了冲突,因此英国使者被乾隆皇帝冷遇也是情理中的。
马戛尔尼在回忆录中,形容自己“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结合他的傲慢和无理请求,这样的待遇是合理的,而他写回忆录时的立场,也自然可以理解了。
马戛尔尼本人曾经代表英国政府与沙俄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谈判瓜分欧洲事宜,在来中国之前曾经拒绝担任印度总督一职,前往中国时曾经受到了东印度公司数万英镑,约合今天数亿美元的资助,可见他身份超然,且志存高远,来中国的目的绝不简单。
马戛尔尼时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殖民地遍布全球,他在面对一个农业王朝时,要求对方免税割地,这无疑是乾隆帝和一个国家不能忍受的高姿态。
美国学者在《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中指出,马戛尔尼的行程本身就是为入侵铺垫,乾隆皇帝看破了这些,并在马戛尔尼离开时下令沿海布防,并且告诫官员不得得罪英国人。可见乾隆皇帝已经预感到英国想要做什么,并且对敌强我弱的态势有所感知。
“饥饿盛世”说法的背后,是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动机,难说公正。乾隆盛世时人们的生活,更不可能像生产力发展到今天所达到的程度,而这一时期的欧洲虽然开始了新时代,卖火柴的小女孩依然冻死在圣诞节,美国资本家自称用四年就可以让一个强壮的小伙子变得头发灰白。在低生产力水平下的平民生活,始终是非常困苦的。
治国期间
很多皇帝都有一个共性:年轻时候各种关心百姓、重视发展、维护统一,越是年老了就开始自以为是、,就是其中之一。他统治前期完成了很多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减轻农民赋税,重视水利修建,平定叛乱扩张领土。这就使他统治后期开始自以为是,贪污腐化开始让清朝走向衰败。
十全老人
乾隆自称为“十全老人”,是夸赞他自己在位期间进行的十次重大行动。按照乾隆帝自己的说法:
“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降服廓尔喀是两场战争),合为十”。
其中有很多战役都是清朝付出巨大代价才拿下的,其中著名的是大小金川之役。
金川之役
大小金川人口总数仅仅数万人,清朝先后投入近六十万兵力,白银花费数千万两。与朝廷大军作战的,只是人不满三万、武器装备非常落后的大小金川沿岸的藏民。此战虽然对清朝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安全,保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实在是得不偿失。
乾隆活了89岁,自诩风雅,但却做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他爱舞文弄墨,据统计有生之年他共写了四万多首诗。比高产诗人陆游还多几倍,但乾隆爷的诗作没有一首出现在教科书中,这水平自然不言而喻了。
“诗歌控”也就算了,乾隆还喜欢随意乱涂乱画,文字污染的相当严重。但凡是名胜古迹、楼匾牌坊、文房摆设、古物珍藏,只要是能落笔的地方,都有他那与原作格格不入的“御题”字样,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乾隆晚年大兴文字狱、排斥汉人、大肆烧毁各类书籍,限删《四库全书》,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损害。底也层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现了五次人吃人的恶象。更严重的是,乾隆被一时的盛世之况所蒙蔽,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大清与西方的差距一步步拉大。联系到以后闭关锁国带来的沉重打击,说其使中国倒退了30年一点也不为过。
他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封建专制统治,把皇权推到了顶点。他的乾纲独断,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蛮不讲理地利用专制权力,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使所有人都不敢乱说乱动,消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乾隆推行“臣奉君,子遵父,妻从夫,不可倒置也”的机构制度,强调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的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因此,普通民众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而对受百姓反对的官员,加以保护,“于官员应得处分,不即汲汲究治。独虑匪徒因此长奸,不可不防其渐也”。
所以啊,乾隆跟朱厚照差不多,只能算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