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楚国是如何变成超级大国的?是什么让楚国这个超级大国丧失了一统天下的资格?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楚国占据长江中下游富庶农业区,是春秋战国时期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楚国是如何变成“超级大国”的?是什么让楚国这个超级大国丧失了一统天下的资格?
在古代南中国的土地上,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在其鼎盛时期,曾是当时疆域最辽阔,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军队最强的国家,堪称世界“第一大国”关于鼎盛期的楚国,当年的纵横家苏秦曾作过如此描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淮南子·兵略训》则赞美:“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颖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谷肆无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把当年楚国地域的辽阔,经济的富饶,军力的强盛,形容得淋漓尽致。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晋公子重耳落难到楚国的情形。当时,楚王曾用很高的礼节待他,楚王问重耳:“公子来日归国将何以为报?”重耳答道:“子女玉帛,楚王应有尽有;鸟羽、皮毛、象牙、犀革等兼出自楚地,那些流散到晋国的,只不过是楚国看不上的一些残余罢了。我还能用什么来回报呢?”重耳此言虽属外交辞令,但却客观反映出当时楚国国力鼎盛、富甲中国的实际。
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时,用后来楚昭王的话说是“楚之封祖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西周初的楚国,只是“辟在荆山”的弹丸之国,过着“筚路蓝缕,以处草莽”的古朴生活。这里的荆山,实指荆山与睢山之间,在今湖北保康县南60公里处。楚人在这里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惨淡经营后,出现了转弱为强的势头。
熊绎五传至熊渠,熊渠整军经武,以丹淅之会的丹阳为都,开疆辟土,先后灭庸、越扬、鄂,其势力所及今武汉至湖口一带。但此时的楚国仍然是“土不过同”。古时以方圆百里为一“同”,当时,楚国疆域只不过以“同”计算。
周室东迁之后,楚国便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文治为武功奠定了基础,武功为文治开拓了天地。《史记·楚世家》说,当齐桓公“始霸”之时,楚文王统治之下的楚国也“疆”而且“大”了。楚文王两传至楚成王,成王拓土益广,东近汝水,西抵巫山。《史记·楚世家》说,成王之世,“楚地千里”。
楚成王两传至楚庄王,楚庄王确立了楚国之霸业。他“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先后重用伍举、苏从、孙叔敖等,革故鼎新,安内攘外,国势日盛。即位后的第三年,便联合秦、巴消灭了西北劲敌庸、麋,占领今陕西安康一带及大巴山脉西北大片土地。之后,一边向东拓展,把楚界推至今安徽东部与吴越相邻;一边推进北伐,先伐陈败宋,于公元前606年进兵中原,“遂至洛,观兵于周郊”,迫使周天子派大臣王孙满前来“慰劳”。楚庄王竟毫无顾虑地询问象征周王朝权力的九鼎之大小轻重。这便是“问鼎中原”之典出。楚庄王又与晋大战于今河南荥阳东北,争得中原霸主地位。
在此基础上,楚国开始向长江下游拓展。期间,虽有吴军反击,并一度占领郢都之险,但历经共王至昭王五代,及至楚惠王时期,楚国已得到长足发展。在春秋近三百年间,楚国曾先后灭掉兼并六十一国,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称:“春秋灭国之最多者,莫楚若矣”。盛时疆域方圆达三千里,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南部、安徽西部、陕西东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角,地跨八省,成为春秋土地最为广阔的南方大国。
进入战国时期后,楚国的发展达到顶峰。楚王依靠吴起变法建立起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对周边发动攻势,不断拓展疆域。公元前334年,楚威王攻越,杀死越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于是,原越国所属以江浙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纳入楚国版图。
战国中期,楚国疆域扩张最广大时,东临大海,西抵巴蜀,南达两广,北至陕南,拥有今川、鄂、湘、赣、皖、苏、浙、豫、陕、鲁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势力扩展到贵州、云南和两广。辽阔的江汉流域、江淮流域、太湖流域、沅湘流域等南方地区约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五百万以上的人口,统归于楚国。楚国拥兵百万之众,储粮可用十载,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翻开《世界通史》,我们不难发现,当时世界范围内,曾经强盛的波斯帝国已于公元前330年灭亡;亚历山大帝国于公元前323年,随着亚历山大的病死而迅即分裂;罗马正在完成其对意大利的征服,而且其军队不超过三万人。我们似乎可以断言: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国一度是世界范围内地域最广、国力最盛的“超级大国”。
春秋时的楚国长期与中原首强晋国争霸,诸侯患楚之强。虽然吴国一度攻破郢都,但楚在秦国的帮助下顽强复国,到了战国时变得更加地广人众。进入后战国,魏国、齐国、秦国称霸时,都能压制楚国。赵国崛起后也享有山东头号强国的威名。哪怕赵国在长平与邯郸之战中元气大伤,楚国也未能抓住机遇重新崛起。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传统强国丧失了一统天下的资格呢?
楚才秦用:贵族政治积重难返楚国霸业是被秦国毁掉的。商鞅变法以来,两国每隔几十年就要大打一次,楚国次次输。如果我们对照秦国伐楚功臣名单就会发现,里面有不少楚人。秦楚第一轮大战在秦惠文王时期。楚人甘茂辅佐秦军主将魏章和副将樗里疾歼敌八万,俘虏楚军主将等七十余人。秦楚第二轮大决战在秦昭王时期。秦人白起、司马错打得楚国迁都,但他们的后盾——总领军国大计的相邦魏冉是楚人。秦楚第三轮大决战在秦始皇时期。灭楚首席功臣是秦人王翦,第二功臣是祖上齐人的蒙骜,但楚人李斯出谋划策的贡献也很大。
假如甘茂、魏冉、李斯不入秦的话,秦国帝业会生出很多波折。遗憾的是,这些人离楚入秦是必然的。他们留在楚国没前途,因为执政的老贵族们不会给机会。楚国军政要职被昭、景、屈三大家族垄断。以楚怀王时期为例,伐魏主帅是柱国昭阳,大将军屈匄就是丹阳之战被俘的主将,将军景缺也死于对秦作战。到了战国末期,项氏也世代为楚将,对江东楚人号召力不亚于楚王,故能成为反秦领袖。
当年吴起入楚变法,一度取得成效。可惜楚悼王死后,吴起死于守旧派贵族的围杀。新君楚肃王清洗了大量涉案贵族,却又和贵族集团妥协。此后,楚国很少再重用外邦人,最多是虚尊高位而不给实权。比如,由齐入楚的田忌,没有做楚将,最终回齐。由秦入楚的陈轸,劝阻过楚怀王不要击秦,奈何没话语权。赵国名将廉颇晚年做过楚将,可惜无战功。他生前感叹道:“我思用赵人。”言下之意,外来者指挥不动跟贵族盘根错节的楚军。
因此,像甘茂、李斯这样的布衣之士,留在楚国顶多给昭、景、屈、项做副手,难以当上卿相。魏冉的贵族身份是沾了姐姐宣太后的光,他是秦国外戚,而非楚国本土贵族,在楚国也同样玩不转。他们只是无数流失外国的楚才中成就最高的几位。
楚国地盘太大,容易变成北方诸侯公敌楚国因为贵族政治积弊丧失了自我革新能力。但楚国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地盘最大的诸侯。楚怀王吞并越国后,疆土北至今天的山东、河南南部,东邻大海,西接秦国的巴蜀地区,南至南海。除了巴蜀云贵外,几乎整个南方都是楚国的地盘。不过,楚国对最南方的百越地区控制极为松散,真正有效控制的是西楚、东楚、南楚三地。从淮北的沛县、陈县到汝南、江汉地区都属于西楚,徐州以东至东海的吴越之地属于东楚,长江以南的衡山、九江、豫章、长沙、苍梧等地属于南楚。
总体而言,西楚和东楚开发水平更高,南楚的开发水平较低。楚国多次迁都,但政治中心一直在西楚范围内。三楚之间往往有高山大川相隔,楚国可以凭借众多山水节节抵抗敌军。楚国太大了,诸侯根本没法一举灭楚。西周昭王第二次兴师伐楚时溺水身亡,其王牌军宗周六师伤亡殆尽。晋与楚争霸多年,但多在中原交战,不敢深入楚地。就连攻入郢都的吴国,也未能占领整个西楚,有长江为屏障的南楚更是毫发无损。楚国迁都后仍是大国。
在战国七雄中,秦独占西北和西南,山东五国在北,唯楚居南。楚国不像魏、赵、韩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国,而是攻防兼备的“负海之国”。但楚国地域广袤,跟秦、韩、魏、齐接壤,领土纠纷复杂,敌人并不比四战之国少。况且,楚与北方诸侯积怨已久。比起刚冒头的西方秦患,从春秋时代持续数百年的南方楚患,更令中原列强警惕。这导致楚国在合纵连横斗争中很难找到合适的站位。
列国连横伐楚下手狠在百余年合纵连横斗争中,楚与秦都跟诸侯联军多次交战。但山东六国攻秦往往虎头蛇尾,秦与中原诸侯联手伐楚却次次都是实锤。起初,秦楚还延续着春秋以来的盟友关系。两国当年为了抗晋而合作,后来又饱受称霸的魏国打击。楚国精心备战数年,先败魏,再攻齐,后又与秦、齐会盟,形势一片大好。当魏国组织合纵攻秦时,楚怀王君臣认为这是个遏制秦国崛起的好机会,于是加入合纵。不料,这是噩梦的开始。
五国联军内部勾心斗角,击秦不胜,被歼灭了八万兵马。秦军消灭的主要是韩赵之师,楚军全身而退。但秦惠文王君臣从此把楚国视为心腹大患。合纵攻秦失利后,北方列国陷入混战。秦齐两强脱颖而出,为了争霸而积极拉拢楚国。楚国起初与齐亲善,但在秦相张仪的欺诈下,楚怀王绝齐和秦。
楚国当时正在攻韩,又跟齐国交恶,魏与楚有旧怨,顿时陷入了外交孤立。秦国撕毁合约,楚怀王怒而兴师,却两次被秦军大败。韩魏闻楚之困,举兵南袭。楚国在秦韩魏的联合打击下元气大伤,丢失了汉中六百里地。好在秦国很快把矛头转向中原,给了楚国喘息之机。接下来,楚怀王趁着秦韩交战时入侵伊洛之地,又联合秦国击退齐韩魏联军的入侵,东灭越国。楚国不仅实现复兴,疆域也达到了巅峰。
可惜好景不长。入秦为质的楚太子在私斗中杀死一个秦大夫,慌忙逃回了楚国。秦昭王怒而发兵南征,齐韩魏联军也趁机再度击楚。楚军两面迎敌双双落败,大将被杀,丧师丢土。四国之师收兵后,楚国又发生了庄蹻暴郢之乱。在内困外患的夹击下,楚国内部四分五裂,从此失去了称霸的资格。
楚与秦交锋,战场环境很不利秦楚交手历史中,楚国败多胜少,而且几乎从未独力胜秦。除了两国实力悬殊外,主要原因是战场环境对楚不利。秦国疆域南北跨度大,南阳、汉中、巴蜀等边郡恰好从北面和西面半包围楚国。楚国版图东西幅员广,西楚被秦地包夹着,南楚、东楚与秦境八竿子打不着。秦可以集结多路兵马夹击楚,楚只能投入西楚和南楚之师抗秦,东楚驻军不得不留着戒备齐魏。而且,秦位于汉水和长江的上游,楚在下游。秦顺流而下击楚易,楚逆流而上攻秦难。
秦昭王时期,名将司马错两度出击,在楚国北部防线和西部防线都撕开了大口子。当大批楚军调往西线时,白起又发动鄢郢之战,席卷江汉。楚国三战皆负,郢都也被占领了。楚顷襄王君臣只好逃到东楚,迁都自保。
春申君的努力只是回光返照由于长江、云梦泽和群山的阻隔,秦很难吞并南楚与东楚。于是秦国不再追打楚国,重新以三晋为首要打击目标。秦赵争霸引发的新一轮中原混战,给了楚国十多年的相对安定环境。战国四公子中的春申君黄歇在此期间表现活跃。黄歇曾经说服秦昭王放弃灭楚,还促成楚考烈王回国即位。楚考烈王拜他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礼贤下士,从各国招揽三千余宾客,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楚国人才外流的局面。凭借楚王的宠信与宾客的拥戴,春申君权倾朝野,风头盖过了昭、景、屈、项等贵族。
楚国迁都后失去了争霸的雄心。既打不过虎狼秦国,又不能抢山东五国的地盘。于是春申君与列国修好,放弃对外扩张。他跟秦昭王君臣关系不错,又通过平原君、信陵君等人结盟赵魏。无论秦与赵魏交锋多么激烈,楚国都置身事外。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长平之战。秦在长平大破赵军,又发兵包围邯郸。平原君入楚求援,他的门客毛遂用激将法促使楚考烈王出兵。春申君率领大军北上救赵,配合窃符救赵的信陵君大破秦军。
赵魏楚联军连战连捷,打得好战之君秦昭王晚年无力东出。春申君随后北上灭鲁,招揽儒家大师荀子入楚。但这些举措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楚国积弊。随着春申君遇刺,楚国的贵族政治积弊彻底爆发。表面上还有数十万大军和骁勇善战的将军项燕,实则经不起一败。汇集天下精英的秦国攻灭三晋与燕国后,立即讨伐人才凋敝的楚国。
秦灭楚之战虽有波折,但结果早已注定。名将王翦虏楚王,杀项燕,先破西楚,再平东楚,继而略定南楚,又南征百越,完全不给楚国残部丝毫生机。这一回,秦国投入足够多的兵马横扫整个南方,楚国也无法靠迁都来续命了。
- 上一篇:明朝与荷兰澎湖之战,以及对明朝后期海防建设的影响介绍
- 下一篇:名人书画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