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在晚清时期到底有多强?曾国藩是怎么把湘军训练的那么厉害的?曾国藩和湘军对中国近代时局有哪些影响?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曾国藩建立湘军的时候,正是满清国运危机存亡的时刻,也是中华民族遭遇大变乱、大灾难的时刻。曾国藩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凭着一腔爱国之情,他在战争中自学成材,尽管他对建立军队,行军打仗毫无经验可谈,可是他以史为鉴、以战争为师,从多次失败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策、战阵之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湘军在世有近百年历史。当年面对太平天国军的凌厉进攻,清廷的正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被迫下令各地组织地方武装抵御,曾国藩由此创建了湘军。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其中一部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后来蒋介石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官兵构成不同于其他军队
以前的八旗兵和绿营,当兵的为土著世业,将由铨选调补,军饷由户部拨给,兵权握于兵部。清廷原本要求曾国藩帮办地方团练,脑瓜灵光的他,独辟思路而行之。让各地普遍办团,但不能办练。办团嘛就是将居民编成保甲,以利实行管理和控制。办练实际上就是招募人员,训练成武装力量。他亲自在省城集中募勇办练。不久他乘罗泽南、王鑫等率乡勇一千多人调省城防守之机,把他们改组扩编,开始编练湘军。
为了加强控制和指挥,大量任用其亲朋好友和门生故旧担任各级将将,士兵全部来自湖南,以湘乡人为主。之后实行士兵由营官亲自招募的办法。各军各营相对彼此独立,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统帅,经过这番周密的经营,湘军成为曾国藩的私人军队了。曾国藩治军,以思想纪律教育优先,技术性训练次之。他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效地维护封建统治的武装力量。
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束伍”成法。陆军每营五百人,十人为队,八队为哨,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水师每营五百人,有长龙八艘,舢板二十二只,每船为一哨,设哨官;哨官之上,辖以营官。船只各有火炮,但仍配小枪刀矛,以备近战。湘军营以上设统领,统领辖数营至数十营不等。其后又在统领下增设分统,以便于指挥。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兵工厂和船厂,仿造新式武器。
别具一格的作战方法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在于,虽然是一介书生出身,但他有明确的建军标准:“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熟悉历史的读者不难看出,是借鉴了汉代部曲武装及宋代岳家军、明代戚家军的创建办法。
他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以战争为师,从多次失败中不断认真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策和战阵之法。湘军是新招募农民和书生组成的军队,其素质和战斗力十分低下,而且兵力也远少于太平天国军。天京之役湘军人数最多时也仅12万人左右,而太平天国军动辄可以召集五六十万的兵力。
如何将不谙战争的众多人员迅速组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他治军、作战的原则都是基于这种现实而制订完善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条:
其一,主要采取防守反击战法。
湘军和太平天国军的火器都是以抬枪、鸟枪和劈山炮为主。它们射程近、精度差,对无防护的目标杀伤力巨大,但是攻坚能力不足,对防守方比较有利。在野战肉搏方面,湘军与久经战阵的太平天国军相比差N档,但湘军有朝廷和地方士绅财力支持,吃穿用不愁,主要采用防守战术是扬长避短的好方法。湘军绝少主动出击。甚至进攻的时候也尽可能反客为主,让对方来采取攻势。
比如进攻九江等地,湘军采用扎营垒、掘长壕围困的战术。断绝城池与外界的交通,待其因缺粮战力低下时再一举攻克。野战时采用这种方法也获得了成功,安庆战役时,在太平天国军营垒四周扎营,然后坚守不出,断其粮汲之道,果不其然,不出十日,太平天国军因为缺水而溃败,两万余太平天国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其二、行军扎营有严谨规定。
湘军的“防守反击”战术决定了他们对行军扎营特别重视,有着详细而严谨的规定。每次行军,以精锐为前后卫、中间是长夫和辎重。并且派遣斥候巡查四周,避免中埋伏。早上花两个小时拔营,天黑前要花两多小时扎营,一天最多行军六个小时左右,而且各营要互相支援不得冒进,算起来一日行程也就三十余里。
机动性比较差,但绝少中埋伏或被偷袭。湘军控制长江以后,经常采用舟船机动,极大地提高了机动性。湘军每到一地,哪怕只宿一夜,必然深沟高垒,严密布防,营垒未成不得休息、吃饭。要起一丈高、半丈宽的挡墙,上有女墙掩蔽值班士兵,墙外密植鹿砦防止攀爬,鹿砦外面再掘深壕,有相当严密的防守配系。
其三、重视查勘地形。
作战中采取守势,占据有利地形十分重要。曾国藩反对只看地图纸上谈兵,主张要实地考察地形,选择有利地势来作战。扎营一定要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以免被断绝汲道。除此之外,尽量选择高阳之处,切忌扎营于低洼潮湿的地方。查勘地形地形时要轻装简行,不要带太多人马,以免暴露目标。这种务实作风比起当时其他清军部队高明很多。
其四、掌控制江权。
在中国南方水网密布的地区作战,水师极为重要,创立湘军之始,曾国藩特意从广东水师请来将佐教习水军,制造楼船。最初的靖巷水战,太平天国军用小船围攻湘军水师大船,湘军水师被全部消灭,曾国藩痛不欲生投水寻死,被随从救起。由于太平天国军疏忽大意,没有穷追猛打,给了他喘息的机会。
从此曾国藩改革水军,学习太平天国军战法,不用大船,改用长龙、舢板,并且从两广购买大量英国前膛炮增强水师火力。由于太平天国军内耗不断,实力减弱,终于一败涂地,长江天险从此为湘军占据后,掌控了整个战争的主动权。
作为一个文人,又是一个做事老实崇尚「笨拙」的人,曾国藩是如何从书生跨界发展,将一群来自草根的乌合之众打造成那个时代最厉害的军队?
高薪厚饷,给足银子要如何把这支民兵团搞起来?曾国藩采取的一种逆向思维,首先反思的是作为编制内的绿营为什么不行?曾国藩总结出来的结论是首先绿营对士兵的激励机制不行,国家为了节省财政开支,给士兵的工资非常低,士兵拿到手的钱还不够家庭的开支,于是很多人开始在外面干私活,等到了国家行军打仗时再响应号召入伍,这样的一支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吸取前人的错误,曾国藩创建湘军,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实行高薪厚饷制。当时绿营一个士兵的月薪大概是1.3两银子,而曾国藩给湘军一个士兵的月薪是4.2两,大概是绿营兵的3倍左右。有人以当时的物价计算过,4两月薪基本上能养活一个普通的四五口之家,也就是一人干活就可以养活全家,这样一来,士兵就会专心一志训练,战斗力也就有了保证。
同时曾国藩还对上层管理人员也实行了高薪养廉的政策,当时一个湘军营官月薪是200两,其中50两是基本工资,150两是额外补助。这样算下来,一个营官的年薪就是2400两,这工资在当时是非常高了,所以湘军里基本上不会有将领克扣士兵工资的现象。此外他还制定了额外的绩效制度,将领带兵越多,薪酬就越高,曾国荃打了9年仗回家,一次领回17万两,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工资这么高的湘军在战场上能不拼吗?
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绿营除了激励制度有不行外,组织架构也存在不少问题。皇帝为了防止手下将领拥兵自重,打仗的时候经常是从这支部队里调派一部分,再从那支军队里调派一部分,这种东拼西凑的做法,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军队之间打赢了就互相嫉妒,输了也互不相救,宛如一盘散沙,又谈何战斗力。
针对这种情况,曾国藩制定了“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原则。湘军招人,都是由统领亲自坐镇,不假手于他人。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官,哨官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每一层上级和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且有选用提拔之恩。不如仅此,湘军将士之前大多都是同乡、亲戚和师生关系,曾国藩通过这样的一种乡党宗族关系来维系军队之间的团结。
选士人领山农选士人领山农,意思是挑选那些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为将领,招收没当过兵的山野农民为士兵。这样看来,曾国藩选人的标准与今天是完全相反。按理说,如果要挑选带兵打仗的统帅,肯定是找武官,或者是有带兵打仗经验的人最合适,但是曾国藩偏偏逆其道而行。挑选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来当将领,比如湘军里的三名大帅江忠源、胡林翼、左宗棠都是文官出身。
挑选士兵时,曾国藩也是选那些老老实实的山野农民,那些看起来油头粉面,有市井气、有衙门气、在江湖混过的概不录用。为什么这么选?曾国藩认为绿营兵之所以靠不住,就是因为兵源有问题,良民有职业者都不愿意去当兵,愿意去当兵往往是游手好闲之徒,这些人一旦打仗,一触即溃。但是打完了之后抓鸡偷狗,他们倒是很勇敢。但为什么要挑选这些文弱书生和毫无经验的农民呢?曾国藩相信精神的力量要远远大于身体的力量,勇武之力在于一时,而信仰的力量却无穷无尽。
重视思想教育在湘军之前,中国的正规军队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说法的,所以这也算是曾国藩独创之法。曾国藩认为:真正厉害的将军,不但要搞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凝聚军心。所以,曾国藩非常重视部队里的思想政治工作。曾国藩抓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训话。每逢三、八的日子他都会搞一个大集合,在全军面前训话,向士兵灌输鸡汤,这样的讲话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曾国藩手下的将领也仿效这种方式,日常对手下的士兵进行训话。有了思想政治上的加持,湘军不管是纪律上还是凝聚力都更上一层。
当然曾国藩从一介书生到带领湘军成为不败之王,他的成功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述清楚的,他的治兵策略能带给现在的企业管理者一定是全方位的。
湘军对近代中国时局的影响
早在湘军组建之时,朝廷大臣就向皇帝说过,曾国藩一在籍侍郎,犹匹夫也,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者万人,恐非国家之福。正因为如此,清廷对湘军总是放心不下,对湘军将领很少提拔重用。在最初几年,只有胡林翼当上了湖北巡抚,而曾国藩自己长期以来只是以侍郎的空头衔统领湘军,没有任何地方实权。曾国藩牢骚满腹,曾有过撂担子的想法。
1860年四月,太平天国军彻底摧毁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加上英法联军北上的危机出现,清廷不得不拉拢曾国藩和湘军,才逐步开始重用曾国藩和湘军人才。由于湘军里人才济济,以后就有了“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之说,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枚举。除曾国藩外,有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人物,成为晚清历史显赫的一页。全国各地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纷纷投入到其麾下。
曾国藩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程有不小影响。
其正面影响主要有:他所创建的湘军在晚清对外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中日甲午战争之牛庄战役全军殉国,中法战争之淡水大捷。洋务运动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的壮举,更是被誉为民族英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被史学界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这名头亦有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李鸿章之说。
其负面影响主要有:湘军在战争中、特别是在攻破南京以后,大肆焚掠屠杀,草菅人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令人深恶痛绝。晚清末年的袁世凯,效法湘军创建北洋军,也搞成了私家军队,只效忠统帅而不效忠国家,使得北洋军阀袁世凯最终窃取国家大权,闹出了开历史倒车的笑话。可以说以后的那些军阀,都是建的私人军队。
据史料分析,曾国藩不算是天资聪慧之人,在文化学习上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一是用了苦功夫笨办法,二是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他把这些用在打仗上,同样取得了成功,如“防守反击”的战术原是太平天国军最先采用的。战争初期就喜欢凭垒据守,使塞尚阿等清军将领吃尽了苦头。英王陈玉成最擅长“反客为主”战术,以至曾国藩多次叮嘱属下与之作战时要防止堕入其圈套。但是太平天国军不能总结这些经验,而曾国藩却使之理论化、规范化、制度化,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能不说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 上一篇:诸葛亮呼风唤雨近乎神人 为什么七星灯续命失败
- 下一篇:清 叶欣《春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