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晚明第一猛将之称的刘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綎究竟是如何死的?
刘綎是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军事家。万历年间武状元,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刘綎先抗缅甸,后升任副总兵,因纵容兵甲导致兵变被剥职。随后于万历二十年和万历二十五年先后入朝抗日,万历二十八年开始播州之役,随后平定杨应龙之乱。1618年,刘綎在抗击后金军队时于萨尔浒之战中殉国。
明朝是中国古代代数史上最强大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杰出将领并不贫穷,包括被称为“明末第一领袖”的刘綎。他的父亲刘闲担任大将军。起初,他担任指挥。这是万历继位的开始。刘闲被派去和九思人作战,他也和他的父亲一起作战。在这场战斗中,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是第一个冲进敌人城楼的明军,最后他抓住了野蛮人首领阿达。
万历十年,缅甸军队入侵明朝领土,万历让他为将军,负责腾冲地区的防御。他们率领数十万大象士兵进攻大名边境,双方激烈战斗。岳峰率领一部分缅甸军队进攻由邓子龙守卫的姚关,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被抓获。
这时,他的军队前来帮忙。岳峰听到他的名声,立即命令妻子和孩子投降,意图麻痹他。他知道岳峰本人没有投降,但仍有反抗的意图。他率领他的军队直奔三木岭山,理由是护送岳峰的妻子和孩子回龙川。占领有利地形后,他飞奔进入龙川,包围了岳峰。当时,缅甸军队被明军击败,许多缅甸将军逃离了,他是明末镇的第一号领导?留在龙川。
在他的攻击下,岳峰和他的儿子投降了。他追求胜利,一直攻击。他的名气太大了。许多人来为他们的俘虏提供缅甸大象,他平定了野蛮人,打败了孟连。他有出色的军事表现,有一段时间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和他匹敌。他因其被任命为大将军,允许他继承这一职位。他并非无所不能,当他不完美的时候。虽然他很勇敢,擅长战斗,但是他非常贪婪,不知道如何控制他的下属,这直接导致他的下属不听指令。万里得知此事后,他被解除了职务。
万历十三年,罗雄哲在光荣之后被派去镇压叛乱。他连续征服了三座城市,最终平息了叛乱。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政府入侵朝鲜,他自愿率领军队营救朝鲜。他到达时,正准备撤军。他们也依靠自然灾害,忠诚的反对他。他的危险举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但他也派出了一支队伍切断敌人的后方退路,最终将敌人击倒在地。敌人被迫归还朝鲜王子。
后来,任命他为大将军,但是他认为他的军事工作足以获得更高的职位,所以他用一大笔钱贿赂了宋星祖。宋是个绅士。他拒绝接受他,并将此事向上报告。就如何处理他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他有许多军事成就,不能轻易降职。当时,青海土匪猖獗,为他设立了临洮首席军官的职位,以满足他的愿望。
整个万历年间,刘綎身先士卒、奋勇作战、军功累累,从征讨九丝蛮、缅甸,到两度参加万历援朝抗倭战争,功勋卓著,挥舞着那一柄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刀,在马上轮转如飞,却敌无数,故此天下人都称呼他为“刘大刀”。刘綎最成功之处,不是传说中那把一百二十斤镔铁刀,而是其所带领的部队。那就是明末劲旅中排上号的刘綎车军。刘綎的车军,是一支古代多兵种混合部队,算是那个年代的合成营吧。他步战比不过戚家军,马战比不过辽东铁骑,但他却是综合实力最强者,是当时公认的最难缠、最有韧性的部队之一。
由于刘綎跟随父亲,先抗缅甸外敌,后升任副总兵,长期在云贵川一带作战。所以,刘綎车军以川人为主,杂以西南各民族兵士,战斗作风十分凶悍。最关键的是,车军中步兵、骑兵、火枪兵等各兵种全部配齐。每逢战斗必然推着大车,遇敌时大车一围,权当防御工事,火枪兵、弓箭手、弩兵在里面放枪射箭,骑兵在侧后左右配合,让你攻不下又跑不了。日军侵朝,最不愿意碰见的,除了辽东铁骑和戚家军,就是刘綎的车军。
刘綎车军已经有了近代部队的雏形。
首先,他已经有了单方火力打击区概念。
所谓单方火力打击区,就是我打的着你,而你打不着我。刘綎车军装备了厚重的大车,这些大车不是当坦克冲撞使用,而是主要作为机动防御工事,部队主要的火力输出还是火枪、弓箭、弩箭等远距离投射兵器。有了厚重的大车,就给士兵提供了坚强的依托,远距离投射兵种可以从容地发挥兵器优势,杀伤敌军。英国长弓手大破法国重骑兵于克雷西,织田信长大破武田胜赖于长筱,甚至于老布什大破萨达姆于科威特,都是有效利用了单方火力打击区。可以想象,刘状元率军无论到哪,都把大车一横摆成一堵墙,士兵们就开始安心的放枪射箭,精准射击进入射程的敌军。在大炮广泛应用之前,这个大车防御工事很有效!
其次,他已经有了防守反击的战术原则。
两军交战,防守方要比进攻方占便宜。所以,孙子曰过: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五倍多于对方的兵力,才适合进攻作战啊!可刘綎车军却很好地解决了攻防转换的问题。就算是车军进攻,也必然先布好车阵,用佛郎机炮轰上一阵。对方要是耐得住伤亡,车军就继续往死里轰,对方要是耐不住伤亡冲过来,车军还是继续往死里轰。总之,要是不想被车军磨死,就必须冲过去砸车军的大车,以及车后的各种投射火器。而车军所做的,就是不停地发射发射再发射。待敌军攻不下大车,又受不住伤亡后退时,车军中少量的骑兵就开始出击纠缠,杀不了精锐还杀不了负伤的?
刘綎车军,厉害啊!想当年,戚继光的戚家军以鸳鸯阵出名,对付以步兵为主力的倭寇游刃有余。戚继光率军调防蓟东后,面对蒙古骑兵,却没有固执地坚持鸳鸯阵,而是选择以大车为阵,附以火器,最终大败蒙古骑兵。这跟刘綎车军是不是异曲同工?
若论车军不足,那也同样显而易见。
首先就是大车笨重。
大车离不开路,能轻松翻山越岭的,那是微型独轮车。既然是能做防御工事使用的多轮大车,在那个年代难免超宽超重,没有相对硬化的道路,机动非常费时费力。刘綎两次赴朝鲜参战,都姗姗来迟,主要原因就是这个车!后来在萨尔浒,也是因为车入峡谷,展开不及……
其次就是火器不利。
那个时代的火枪,质量较好的,还是日本鬼子手里的铁炮。可就是这玩意,杀伤距离和杀伤力都有限,没有膛线又是球形弹,百米外命中基本靠信仰。欧洲人直到十八世纪还在使用排队枪毙战术,原因就是来复枪坑爹的命中率!必须要把敌人放近了集中射击,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杀伤效果。同样在抗日援朝战场上,麻贵能率领二百铁骑冲击日军铁炮队得手,就是欺负当时火枪还没发育好!
再次就是布阵费时。
要想让车阵发挥应有的功效,必须要严密布阵,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合适的地形。所以,车军更需要有力的掩护,就如同后世的步坦协同,放任大车单独出击的战术是很致命的。毕竟在那个年代,布置大车、架设火炮、装填火枪都需要时间,有哪个敌人会看见装作看不见呢?其实,关于火器与防御工事的配合争论,直到袁崇焕的“凭城用炮”战术出现,才算有了比较圆满的答案。而刘綎车军作为当时野战机动防御的典型,其开创者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万历四十七年,明清萨尔浒之战起,由于经略杨镐的临场指挥失误,明军惨败,刘綎和杜松皆战死,可以说此战和土木堡之变,是明粉心中永远的痛。但是对于刘綎临死前的奋战,各个史料却记载不一。《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中记载:綎中流矢,伤左臂。又战,复伤右臂。綎犹鏖战不已。自巳至酉,内外断绝。綎面中一刀胸中一箭,截去半颊,犹左右冲突,手歼数十人而死。这里的刘綎,身负重伤却仍然勇猛突围,并且亲自歼敌几十人,让人钦佩不已。
而到了《山中闻见录》里面,对于此事的记载就发生了一些变化:綎挥兵突战力尽,中流矢伤刃创重死。义儿刘招孙负綎尸,挥刀突击,杀数十人亦被杀。刘綎依然是身负重伤,力战而死,但是歼敌数十人的主角,却变成了他的义子刘招孙。养子忠义,不忍心丢下养父的尸身独自突围,便一边背着尸身一边挥刀突围,杀敌数十人后,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再看《明史》里的叙述,就更加耐人寻味了——冈上军自高驰下,奋击綎军,綎殊死战。趋綎西者复从旁夹击,綎军不能支。大清兵乘势追击,遇綎后二营军。未及陈,复为大清兵所乘,大溃,綎战死。养子刘招孙者,最骁勇,突围,手格杀数人,亦死。士卒脱者无几
这里对刘綎死前抗争的记载,并没有详细描述,不仅如此,刘招孙歼敌的数量也从数十人,一下缩水成数人,考虑到《明史》编纂者的立场,或许也不难理解,前后记载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幸好,最后对刘綎的评价还是中肯的,“綎于诸将中最骁勇。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
一代猛将刘綎,虽然就此殒灭沙场,但他那马上大刀轮转如飞的形象,却从此深深刻在后世人的心中。
- 上一篇:古代后宫中地位低下的妃子生了孩子该怎么保全孩子安全?
- 下一篇:徐悲鸿《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