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爱书画,不爱江山的宋徽宗赵佶,最后因何而死?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并不适合当皇帝,只是投胎投的好,又运气好的要命,最后当上了皇帝。这样的皇帝于国家无益,如果处在动乱年代,反而会把国家拖入深渊。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位,只爱书画,不爱江山的宋徽宗赵佶,那么他最终又是因何而死呢?
南唐灭亡100多年后,公元1100年,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登基称帝。徽宗时期,北宋江山风雨飘摇,然而这位堪称全能的帝王艺术家偏偏因自己的“不务正业”开创和造就了无数艺术巅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大观茶论》《宣和博古图》等便是有力的历史证据。
陈寅恪先生对宋代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是重文轻武的时代,也是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流传至今的许多名家珍品都是出自这个时代。除了《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还有郭熙的《关山春雪图》、马远的《踏歌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上有所好,下必投之。”因为统治者,尤其是宋徽宗的支持,宋朝的画家得到了极高的优待,画家们的创作热情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林书画院以书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徽宗亲自主管画院,亲自出题、批卷、授课,所出考题情趣盎然,巧思妙想,在北宋来说,当皇帝能当得如此自我,那也是相当风流了。
比如有一年他出来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
要画好这幅画也真是不容易,既要有古寺,还有藏于深山中。于是有的把古寺画一个角,有的画在丛林后面,有的则画在山腰之上。
但是第一名的画作上根本就没有画庙,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和尚挑水,说明山中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说明那是座破败的古庙。庙在深山中,而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也可以看出这个不爱江山,只爱书画的皇帝也真是具有真正的书画鉴赏能力。
事实上,赵佶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他独创的“瘦金体”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不光是字写得好,书画一体的画也名垂青史。“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在绘画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能“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
可以说,徽宗赵佶比起做皇帝,更适合做一个逍遥自在的书画家。
赵佶在位26年,在太上皇位1年零2个月,赵佶善书画。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在位时重用蔡京、童贯、王黼等奸臣,使北宋走向灭亡的道路,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大臣,工匠,官员,贵戚,宫女一万四千余人被金军掳掠北上。
从开封到五国城,道路历经千里,一路不知多少宋人埋骨它乡。徽、钦二帝的后宫妃子,宗室女子等等,在金人的眼里已经完全不再是人,只是牲口而已。金兵随意凌辱,一些公主妃子不堪凌辱,选择了自杀,剩下的宫女们到了金人的老巢后,被发配到浣洗院做官妓,任人凌辱,高宗赵构的母亲韦氏甚至在金国生下两个孩子!
钦、徽二宗同样也尽受了凌辱,据史料记载,金太宗让徽钦二帝去给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谒陵。两个皇帝的衣服被剥光后,金人现场宰杀两只羊,把血淋淋、热乎乎的羊皮扒下来,披在他们身上,让他们绕着完颜阿骨打的陵寝,一步一磕头爬拜。然后宋徽宗被封了昏德公,宋钦宗被封了重昏侯,这个对于君主来说可是莫大的侮辱,到了无以复加之地。
之后钦、徽二宗被发配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金人“给田四十五顷”,令他们“种莳自给”,在金人的严密监督下过着“每忧糊口之难”、缺衣少食的生活。随后又被转移到五国城(即今天的黑龙江依兰县)继续监视居住。
五国城名气大,地方小,“城中居民五、七十家,皆荒残不成伦次”,“引帝入左庑之下小扉,进一窄室,惟有小台可坐二人而已。四壁皆土墙……日昃得食一盂,二人分食之”,二帝住进小破土屋,家徒四壁,啥也没有,也没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只好靠要饭为生,“自此二帝间或外出,坐于市中民家,且话南朝事。民不敢答,但以供需少饮食而已”。
关于宋徽宗赵佶之死,《南烬纪闻》上有一段令人闻之悚然的详细记录:说有一天早上,北风凛冽,滴水成冰,少帝赵桓从自己居住的土坑爬出来去给父亲请安,发现父亲已“僵踣死矣”。不由得悲从中来,号啕大哭。周围附近的女真人全被惊动了,纷纷过来围观。
赵桓的意思是将父亲就地掩埋。而女真土人却说:“我们这儿没有埋葬的习惯,那太浪费了。但凡人死了,必定用烈火烧他的尸体,炼油,烧到一半,就将之抛入州北的大石坑中,炼出的油可以用来点灯,给大地带来光明,造福人类。”(“此间无葬埋事。凡死者必火烧其尸,及半,即弃之州北石坑中。由是此水可以作灯也。”)
话音刚落,就来了一群恶狠狠的人,不由分说,用木棒架起赵佶尸体就走。
赵桓跌跌撞撞地一路跟从。
到了北面的大石坑,这伙人“架尸于上,用荼郁木焚之。”赵桓制止不了,“跳号大恸,亦欲跳入坑中”,众人死死拉住不放手。他们并不是惋惜赵桓的性命,而是说:“昔年曾有活人跃入,此水顿清,不可作油。”
赵桓求死不能,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问:“今日是何日?”好心的女真人告诉他:“天眷三年正月十八日也。”
现在,金人要按照和议上的约定将宋徽宗赵佶的棺椁遣送归国,鉴于赵佶的尸骨已经被烧成灰了,他们只好将烧尸炼油时尚未燃烬的一截焦木交差了。
《南烬纪闻》所记到底靠不靠谱呢?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真实性。
即一百多年后,到了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即公元1285年,元朝“江南释教总统”杨连真迦指示宗允等人以报复罗铣为由,大肆盗掘宋皇帝陵墓,这伙盗墓者在宋徽宗赵佶的棺椁里发现的,只是一截焦木,及少量随葬品,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