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伐齐是合纵战略的经典运用 五国伐齐后获利最大的是燕国 为什么还是弱国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五国伐齐后,获得最大胜利的燕国,为何还是弱国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赵、魏、韩四国共同讨伐齐国,齐湣王急命触子为将,达子为副将,集合全国军队,在济水以西迎击五国联军。然而在战争期间,刚愎残暴的齐湣王昏招迭出,他先是派人申斥力主坚守的主将触子,之后更是威胁如再不出战则立即斩首。在这种情况下,士气低落的齐军在五国军队的猛攻下大败,主力丧失殆尽,齐湣王被迫退守临淄。
此战获胜后,乐毅认为齐国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仅靠燕国一国之力已足以完成灭齐的任务,因此他先是遣返了秦、韩两国军队,并使魏军攻取故宋地,使赵军攻取河间地,乐毅自率燕国军队直捣齐都临淄。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达子请求齐湣王犒赏将士以激励士气,结果反遭齐湣王斥责,齐军内部更加离心离德。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并一举攻下临淄城,齐湣王逃奔莒县,派人向楚国求救。
在乐毅率五国军队伐齐之时,楚王也派将军淖齿率兵在齐楚边境驻防,一方面防备五国军队在破齐后挥军南下,另一方面也想要趁机占领淮、泗一代的土地。当接到齐湣王的求救信后,淖齿率军进入莒县,杀死齐湣王,但其后淖齿本人又被齐国大臣杀死,在莒县的齐国军民拥立齐湣王之子法章为齐王,是为齐襄公。
乐毅在攻占临淄后,分兵夺取齐国剩余土地,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攻下齐国70余城,仅剩莒县和即墨两城尚未被攻克,这也成为齐国最后的堡垒。在齐军的坚守下,燕军3年未能攻克这两座孤城。此后乐毅改变战术,暂缓进攻,采用攻心战的方式以图瓦解齐军斗争,而齐军也在为复国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病死,惠王即位,即墨守将田单趁机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称乐毅图谋独占齐国,因而消极避战,以求收买齐地人心,因而数年未能攻下莒县和即墨,如果燕王改派其他将领代替乐毅,将很快彻底灭亡齐国。昏庸的燕惠王听信谣言,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畏馋避诛,逃往赵国。田单先是使出诈降计,使燕军放松警惕。
同时,田单收集城中上千头牛,画上五花彩纹,牛角绑上尖刀,将用油浸过的苇草系于牛尾,并暗中凿开城墙十余处。入夜,齐军将牛赶出城,并点燃了绑于牛尾的苇草,牛受惊后奔向燕军营地,齐军5000名壮士随后冲杀。燕军猝不及防之下大败,主将骑劫被杀,田单趁机率齐军追亡逐北,将燕国军队彻底赶出齐国,将此前被燕国占领的齐国70余城全部收复。然而,起死回生后的齐国国力大减,功败垂成的燕国也走向衰落,政治格局逐渐变为秦国独大。
自五国伐齐后,齐国走向衰落,那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情。与此相对应的是,燕国则应该从这场战役后崛起,甚至就此称霸天下。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后,收获最大的燕国,为何还是弱国呢?
在五国伐齐后,燕国并没有继续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反而一下子就失去了声音。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燕国趁机攻打赵国,结果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差一点反杀了燕国。如果不是燕国主动求和,廉颇很可能就要攻破燕国都城。此战过后,赵国屡次攻打燕国,基本上是胜多败少。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五国伐齐后的燕国,不仅没能称霸天下,还要继续被赵国追着打,可谓十分狼狈。五国伐齐后,获得最大胜利的燕国之所以还是弱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燕国底子薄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比如在春秋时期,当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称霸天下的时候,燕国就几乎没有什么声音。当然,这并不是因为燕国低调,而是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偏北的诸侯国,燕国不仅地广人稀,在商业、农业上都远远落户于中原地区。更为关键的是,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还经常袭扰燕国边境,这导致燕国自保都比较困难,也就更没有精力来和中原诸侯国争霸了。
二、燕国在五国伐齐中的收获,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结果,在齐国的反间计下,燕惠王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在此基础上,田单成功复国,从燕国手中收复了失地。因此,五国伐齐中,燕国从齐国手中攻占的城池,基本上都得而复失的。更为关键的是,在这数年时间,燕国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占领齐国,最终还是遭到了失败。从这一角度来看,燕国从攻占齐国这一行动中获得的收获,在减掉前后的投入,实际也就没有多少了。而且,燕国和齐国的彻底结怨,也导致赵国攻打燕国时,后者几乎是孤立无援。
三、燕昭王之后,燕国未能再次出现明君
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就燕惠王来说,不仅水平有限,还逼走了名将乐毅。在战国时期,名将对于各个诸侯国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比如战国四大名将,就分别来自于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强国。因此,燕惠王不会识人用人,导致本就缺乏人才的燕国更加雪上加霜了。一定程度上,在战国时期,燕国只出现了燕昭王这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等到燕昭王去世后,燕国持续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
四、燕国缺乏一场彻底的变法
燕昭王继位后,在易水筑武阳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诚然,燕国很快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个:乐毅、邹衍、剧辛。但是,燕国没有进行一场彻底的变法,这些人才的聚集,主要是靠燕昭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得来的。与此相对应的是,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齐国有邹忌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秦国有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中,也就只有燕国没有进行变法。而且,光变法还不行,必须彻底和坚定执行,才能走向强大,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比较彻底的变法,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不过是小修小补。但是,就燕国来说,连这样小修小补的变法都没有,等到燕昭王去世后,之后的君主不会识人用人,乃至于燕太子丹只能想到荆轲刺秦这样的计划来延缓燕国灭亡的进程。
- 上一篇:艺术品投资打出平民牌
- 下一篇:从战车看春秋时代的中国战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