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本是隋朝四贵之一 受到隋朝两代皇帝器重 也是第一个起兵反隋的贵族首领 杨玄感起义为什么失败非常快?
杨玄感是隋朝众臣,司徒杨素长子。体貌雄伟,须髯漂亮。喜好读书,擅长骑射。大业九年,各地农民起义陆续爆发,朝廷土崩瓦解。杨玄感把握时机,趁机反叛,屯兵黎阳,攻打都城洛阳,久战不克。屡战屡败,终为大将军宇文述大败,杨玄感走投无路之下,命其弟杨积善将自己杀死。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是隋朝的两代重臣,这种身世为杨玄感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杨玄感身材魁梧,有着与父亲一样的十分漂亮的须髯,因此他给人一种气宇轩昂的感觉。但是他在小时候却智力平平,以至于多数亲朋好友认为他长大没出息,甚至是个傻瓜。但是他的父亲却不这样看,他自信地认为:此儿不傻,只是智力开发较晚罢了,并且将来必有大成。知子莫如父,果然,杨玄感年龄稍大后读书很认真,才学不亚于当时的一流学者。并且骑射武功也十分精熟。
杨玄感凭着父亲的地位在仕途上很快升到柱国。父子俩居然同为二品,上朝时杨玄感站班的位置与父亲并列。后来文帝觉得父子俩平起平坐似有不妥,便命杨玄感降下一级,以区别于父亲。杨玄感作出感恩戴德的样子,拜谢皇帝使他在朝堂上也能尽孝道。致使皇帝对他的好感倍增。
公元613年,炀帝不甘心征讨高丽的惨败,坚持抽调大军再次征讨高丽。杨玄感奉皇帝之命在黎阳督运军粮。当时百姓对于连年沉重的赋税和劳役已经怨声载道、难以忍受,人人思乱求变。杨玄感觉察到了这一点。这时杨玄感的父亲被炀帝疏远,炀帝并有诛杀他全族之意,因而杨玄感也萌生了废炀帝之心。因此他与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商议,决定先令炀帝的远征大军不得饱食,不按时发送漕粮。
与此同时,杨玄感又积极召蓦兵马寻找起事的良机。当时征讨高丽的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正好将率领水军从东莱入海,直趋高丽都城平壤。杨玄感就派遣亲信,冒充是来自东莱的使者,诈称来护儿未按期发兵而造反。趁着人心慌乱之际,杨玄感进入黎阳县城,关闭城门,大抓壮丁;同时飞报各郡,以讨伐来护儿叛军为名,要求紧急调拨军队,前赴黎阳仓会合。
杨玄感在誓师大会上慷慨激昂地陈词:当今皇上实在是个无道昏君,他不顾广大百姓的安危生死,搞得天下大乱,仅仅死于去年征讨高丽的人就数以万计。如今我与你们一同起义,以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饱受多年苦楚的百姓听到这样激昂的鼓动,当时就欢呼雀跃,以为遇上了救世主,高呼“万岁”。就这样,不到几日,追随杨玄感的民众增至十万之众。
杨玄感在举兵之初曾向李密请教用兵的战略。李密告诉他是出其不意,长驱直入蓟城,断绝炀帝的归路,这时高丽必定趁机从后夹击,炀帝就支撑不了几天了,待他弹尽粮绝,其军不战自溃。李密说这是上策。还有中策就是让杨玄感率众直奔关中,沿途不要攻取城池,一鼓作气拿下长安,收买豪强,安抚百姓,据险固守。即使炀帝回来,也失掉了根本所在。至于采用突袭方式,昼夜兼程,试图夺取东都洛阳,以号令四方,恐怕就是下策了。
但是,杨玄感听完李密的分析,却“哈哈”一笑,说道:“你所说的下策正是上策。”于是不听李密的劝说,确定了首先夺取东都洛阳的策略。正当杨玄感挥师进逼东都之时,刑部尚书卫玄率领数万军队,从关中赶来增援。两军交锋,杨玄感利用诈败计谋,引诱卫玄追击,于是被杨玄感把卫玄先头部队全部消灭。后数日又战,杨玄感仍用诈败计使卫玄大败而逃。
虽然杨玄感取得了初战的胜利,但是与卫玄周旋数日,使他失去了夺取关中的宝贵时间。这时炀帝派遣的各路援军纷纷前来,杨玄感在炀帝的大军围攻下屡战屡败。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杨玄感才听从了曾任民部尚书的李子雄的劝告,不再争夺东都,而是西赴关中,以图“霸王之业”。但是当他领兵来到弘农时,当地百姓却竭力怂恿他攻城,说道:这座城池已经空虚,守军不强,易于攻克。城内的粮食储备极多,岂非大可得益?
杨玄感听说后,经不住诱惑,又决定攻城,并且拒绝了李密苦口婆心地劝谏。然而,他花费了三天时间,仍然未能取得弘农。当他决定放弃攻城计划时,却身不由己了。这时炀帝的大军在宇文述、来护儿等的率领下逼近杨玄感的军队。杨玄感此时大势已去,且战且逃。大业九年八月,被炀帝彻底打败。他只带着十几个骑士落荒而逃。最后只剩下他与弟弟杨积善两人徒步而行。
此时,杨玄感自知难逃一死,便让他弟弟将他砍死。就是这样炀帝仍不放过杨玄感,将他的尸体肢解后悬挂在洛阳的闹市,示众三天,然后焚烧。杨玄感作为隋末第一个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同时也具有了争霸天下的野心,只是有野心却没有争霸之才,又不听他人所出计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杨玄感的起义为什么失败的这么快?
枪打出头鸟,杨玄感出兵时机过早
其实在杨玄感起兵前,隋末大地上早已狼烟四起,各地农民起义层出不穷,但对杨玄感来说还是时机过早,因为他虽然不是第一个起兵反隋的人。但却是第一个起兵反隋的贵族。这一点很关键,在隋炀帝的历史观念中,政治是门阀世族玩的游戏,真正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力量从来只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所以,在隋炀帝看来,所谓的农民起义不足为虑,但杨玄感就不同了,他是贵族,是杨广心目中最有资格玩政治的贵族。
因此在得知杨玄感造反后,隋炀帝马上放弃辽东战场班师回朝,以举国之力来对付杨玄感。那么对于当时的杨玄感来说,最正确地选择应该是什么呢?答案是忍,要韬光养晦、秣马厉兵。等到隋朝的统治根基被彻底动摇的时候,等到四方群雄互相残杀、数败俱伤的时候再断然出手,后发制人。这也正是后来唐朝建国者李渊采取的战略方针。
在追去成功的路上喜欢走捷径
有时候,所谓快速成功的终南捷径,往往也是通向灭亡的最短道路。杨玄感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局,自黎阳起兵后,四方纷起响应,部众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接下来,杨玄感需要制定一条战略方针,于是他询问自己的心腹智囊李密,后者为其提供了三条参考方案:“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朔,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若经城勿攻,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坚城之下,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
杨玄感听了三策后说:“公之下计,乃上策也。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可事实上,洛阳并没有那么好打。杨玄感率大军围困洛阳多日,洛阳城仍纹丝不动,而隋炀帝的东征大军便已迅速回师中原,突破了他的防线,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杨玄感只能解除对洛阳的包围,紧急启动方案二——西进关中,入据长安。
不顾大局,任由情绪左右自己的判断
在杨玄感撤离洛阳,率部西进潼关后,隋将宇文述、屈突通、来护儿、卫文升等人率大军在背后拼命追击。虽然杨玄感围攻洛阳一无所获,但若是能成功西取关中,日后还有翻盘的机会,只可惜这一计划最终还是成为一个泡影。数日后,杨玄感进至弘农。弘农太守杨智积决定在此地缠住杨玄感,让他无法西进。“会华阴诸杨请为乡导,玄感遂释洛阳,西图关中”。杨智积当即登城叫骂,诱他攻城。杨玄感暴跳如雷,不顾原有的制定方针,立刻命令士兵进攻,就算是李密对他的规劝也被置之罔闻。结果,杨玄感率部猛攻三天,毫无进展。等到杨玄感回过神来,宇文述的几十万大军已经铺天盖地地杀到了,杀得杨玄感全军覆没。
最后杨玄感和他弟弟杨积善徒步逃亡到了一个叫葭芦戍的地方。在这里,疲惫不堪、满心绝望的杨玄感停下了脚步,对杨积善说:“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当生命与尊严不可得兼时,贵族杨玄感选择了后者。
- 上一篇:收藏名人书画的注意
- 下一篇:重口味:乌克兰革命中的凶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