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是蒙古帝国的最后一次扩张 蒙古帝国第三次西征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次西征带来了哪些影响?

2022-05-19

蒙古第三次西征是由蒙哥汗之弟旭烈兀率领,是蒙古帝国继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及长子西征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亦是蒙古帝国最后一次西征。这次西征蒙古占领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

蒙古是新兴的中央集权奴隶制君主国家,在开国功臣成吉思汗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铮铮向荣。萨满教在蒙古比较流行,他们的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长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而成吉思汗正是这一代表,人们非常崇拜他,并把他的命令当做神的命令去服从与执行。这就是领导者的威严与膜拜,有利于全力的集中和其能力的发挥。

成吉思汗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马背上”度过,四处征战,扩充领域,增加财富,使大蒙古国的疆域越来越大,日子越来越富足,呈现一种空前的状态。蒙古拥有强大的武装军队,具有各种兵种、兵纪严明,军心所想披靡,为西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219~1225年,第一次西征的成吉思汗他们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主要是打败了花剌子模国等多个国家,积累了力量和财富,到达里海及其以北,还有伊拉克、印度等地。1235~1242年,第二次西征,也就是出名的“长子西征”,各皇家的长子们为主要领导人的西征开始了,他们又清除了花剌子模国的余孽,

“长子西征”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之后,大约蒙古修生养息了十几年的时间,然后又进行了第三次西征。原因如下:里海之南的木剌夷国不进朝攻,当时的蒙古大帝国已经是名扬地中海,木剌夷国的这种行为使蒙古帝国很没有面子,显然是挑衅。为了显示威严令其臣服,1256年,蒙古发动了第三次西征。

公元1256年,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宪宗蒙哥的皇弟旭烈兀担任统帅,带领布而嘎、不花铁木耳、贝住等出征木剌夷国。《元史 本纪》记载:夏六月,命诸王旭烈兀及兀良合台等帅师征西域哈里发八哈塔等国。又命塔塔儿带撒里、土鲁花等征欣都思、怯失迷儿等国。帝幸火儿忽纳要不儿之地。这样,与前两次相同,蒙古军很快攻入了木剌夷国,所向披靡。在攻陷了木剌夷国之后,国王兀鲁投降,并对其子民进行了残酷的杀戮。

公元1257年,蒙古军又开始进攻报达,报达是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的首都,这个国家已经建立500年。蒙古入侵报达国时,统治者的首领是一个怯懦无能只会享乐的领导人,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对抗,最后投降被杀。这次被屠杀的人有数十万,还有一些珍贵的艺术品及华丽的建筑物都遭到了焚毁。

之后,蒙古大军又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最后逼近埃及。虽然当地人民组成了联军一起来对抗蒙古军队的铁骑,但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自此,俄罗斯人也俯首称臣,开始了长达400年的被统治的生活。

第三次西征胜利的原因:

1、战术上

蒙古人都是天生的骑手,从小学习,平时生活中也不断地得到锻炼,所以在马背上骑行作战技术高超,非一般人能及。蒙古的骑兵为弓骑兵,拥有很好的持久力,但是当时的欧洲骑兵使用的是铁甲骑士列阵直冲的战术,这个战术在弓骑兵面前并没有什么效果。

2、部队的机动性上

蒙古采用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的战术,他们可以在上百里地大的规模上进行机动,这样就使得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他们很少进行正面冲击。蒙古通常是有一小部分骑兵,先来骚扰敌军,受到攻击后后撤,等到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时四面包抄的骑兵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几乎是所向必克。

3、装备上

蒙古人集中了大量的工匠来制造盔甲,而且还有通过缴获的大量盔甲,这样再加上蒙古人传统的骑射技术和彪悍的民风,但是在同时期西方重甲骑士仅有锁子甲,而且还仅仅是一部分士兵着甲,有一些应征入伍的步兵就什么甲也没有了。这样在装备上,蒙古军队的就非常精良,对蒙古军来说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可谓是如虎添翼,故蒙古的对手在装备上就输了。

4、巧利用结冰的环境

蒙古军通常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已经度过了冰冷的河水,这些主力从背后杀向了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狼狈不堪的撤回兵营,蒙古人向兵营发起紧密的进攻,他们利用巨石、着火的箭,有毒的箭、燃烧油等等,攻势异常猛烈。西方军队大多第一次见这阵势,内心恐慌,四散逃亡,身穿轻装的蒙古军队在结冰的河面上追击,其速度和忍耐力比起身着厚重铠甲的欧洲军队要强的多,围追堵截的效果奇好。

5、蒙古马的优势

蒙古人所骑的蒙古马身材矮小,跑的很慢,超越障碍的能力也远远比不上欧洲的高头大马,如果叫现代人看会被认为是最劣等的马。但是,什么事物都有两面性,但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非常低。可以长时间的奔跑,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而且作为骑乘的工具通常是母马,这就兼具了两个用途:骑乘工具和提供马奶,这同时也就提供了后勤保障,为战争的连年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影响及评价

公元1260年忽必烈夺取汗位,封波斯为旭烈兀的封地,于是旭烈兀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了伊利汗国:伊利汗国东起阿姆河,东到小亚细亚,北接清钦察汗国,南至印度洋。慢慢的,元朝皇帝的番薯就有了四大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 察哈台汗国,而实际上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已经变成了独立的国家。

四大汗国包括两种说法,一是元朝与察合台汗国 、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构成的四国, 二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个相对 独立 的国家,又称" 兀鲁思 ",分别是金帐汗国、 察合台汗国 、 窝阔台汗国 、 伊利汗国 。

四大汗国与元朝相当于当时的五大主力,他们长期保持友好的关系,驻路通畅,往来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把直接影响到欧洲日后的文艺复兴,同时也把西方的天文、医学、历算等传入中国。

经过这三次西征,东西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广泛交流,国家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各地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良好局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