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刘备在正面击败了曹操 使得曹操彻底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 汉中之战为什么最终是实力较弱的刘备获胜?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此战刘备终于正面击败了曹操。实力雄厚的曹操为何会败给刘备呢?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兵强马壮,势力滔天,亲提几十万大军南下,准备一统天下。然而,曹操在赤壁之战却败于周瑜之手,狼狈逃回了北方。曹操回到北方以后,调整了战略,开始清扫周围一些小的割据势力。曹操向西用兵,击败了马超,平定了关陇地区。同时,刘备夺取了益州,积极谋划北上争夺更大的领土,汉中这个战略要地夹在曹操与刘备两大势力之间,必有一战。
汉中之战是刘备生死存亡的一战,同时也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最后机会。汉中是秦、陇、蜀三地的咽喉要道,曹操想要平定蜀地,必须拿下汉中。同样,刘备想要进取关中,也必须拿下汉中。曹操实力强大,率先对汉中用兵,他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汉中的张鲁。张鲁兵微将寡,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不久便投降了曹操。就这样,曹操几乎没费什么劲,花了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汉中。
此时的刘备在做什么呢?原来他与孙权因为荆州方面的问题发生了矛盾,差点兵戎相见,以致贻误了夺取汉中的良机。当刘备与孙权议和之后,曹操已经夺取了汉中,此时曹操完全可以挥师南下,一举夺取蜀地。然而,曹操却在关键时刻拒绝了司马懿和刘晔等人继续南下的建议,而是率军北撤,留夏侯渊和张郃镇守汉中。
曹操撤军以后,蜀中法正等人向刘备建议,要想保住蜀地,就必须进军夺取汉中。刘备在蜀中站稳脚跟之后,便派出马超和张飞攻取武都,切断了曹军从陇右进入汉中的道路。紧接着,刘备亲自率领三万大军北上夺取汉中。刘备与夏侯渊在汉中对峙了许久,为求速胜,刘备修书给诸葛亮,让他派出几万大军前来援助。
刘备在法正的建议下,避实就虚,与曹军决战于定军山。这一战,老将黄忠斩了敌方主帅夏侯渊,大败曹军。不久,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战,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刚刚经历大败,士气低迷。对于曹操来犯,刘备毫不慌张,他知道汉中必然归于己手。刘备调整部署,坚守不战,曹操也无可奈何。曹军人数众多,对于粮草需求极大,而汉中地形复杂,粮草运送不便。同时,刘备派兵袭扰曹军粮道,让曹军苦不堪言,毫无斗志。最终,曹操无奈撤军,将汉中让给了刘备,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此战,以刘备夺取汉中之地而告终。不过,从结果上来看,汉中之战看似刘备战胜了曹操,却还是留下了遗憾。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汉中在东汉末年被张鲁占据,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曹操派遣大军攻占了汉中之地。为了争夺汉中之地,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了汉中之战,相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战役,汉中之战的名将阵容可谓非常豪华。一方面,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另一方面,曹操一方也是主力进出,参与汉中之战的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比如曹魏五子良将中,张郃和徐晃都参加了汉中之战。
到了公元219年,曹操在损兵折将之后,决定从汉中撤军。在此背景下,刘备得以攻占汉中之地,从而进位汉中王,进而来到了自己的巅峰。由此,汉中之战,刘备终于正面击败了曹操,可谓是得偿所愿。但是,因为曹操的一个安排,导致刘备在这场战役中可谓棋差一招,也即没有达到完胜的效果。根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曹操攻占汉中之前,已经有20万巴郡百姓和7万武都百姓被迁往曹魏长安的三辅地区;在曹操攻灭张鲁势力后,又将5万余人迁往京兆地区;到了公元219年,在汉中之战结束之前,曹操在又把汉中之地的8万军民迁往洛阳和邺城,并将大量粮草物资一并带走。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刘备历时两年,投入10万大军,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所攻占的汉中,几乎就是空城了。正所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对于刘备来说,在汉中之战后获得土地,但是失去了人口,可谓“人地皆失”,而对于曹操一方来说,则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进一步来说,曹操将40多万人口从汉中之地迁移出去,就是对刘备一方的釜底抽薪。在此基础上,因为汉中之地成了空城,刘备不得不从梓潼、成都征调10万户居民前往汉中,以充实当地人口、恢复生产,这导致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刘备根本没有精力和实力去增援。
最后,根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蜀汉灭亡时,其人口总数不过90多万人,也即蜀汉的兵力最多为10万人。而在汉中之战前后,曹操一下子就迁移走了40多万人口,也即接近蜀汉总人口的一半了。那么,非常明显的是,如果这40多万百姓没有被曹操迁移走的话,蜀汉在汉中之战后可谓实力大增。进一步来说,在诸葛亮北伐曹魏期间,粮草运输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甚至因此而错失战机。究其原因,很可能就是蜀汉在汉中地区缺乏足够的百姓,无法实现粮草上的自给自足,所以每一次都要从益州后方来运送粮草。基于此,如果汉中人口充实的话,诸葛亮北伐中原的粮草问题很可能得到解决。综上,汉中之战看似刘备战胜了曹操,却还是留下了遗憾。
刘备和曹操的汉中之战,是刘备主动发起的一次战役,那么实力雄厚的曹操为何会败给刘备呢?
一、战争初期兵力差距,刘备当时对汉中发军约9万余人,差不多把自己能用的兵力都用上了。曹操撤退后,只留下了5万左右的人马。这也导致了刘备在曹操支援之前就攻下了部分汉中,为后续和曹操僵持创造了环境。
二、对汉中的重视程度,刘备知道汉中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对于攻取汉中势在必得。而曹操工作重心不在这边,所以导致刘备军处处赢得先机,让曹操很被动。
三、军队士气差距,虽然夏侯渊成功防御了刘备的几次进攻,但是并没有伤及刘备军元气。而法正黄忠联手诱杀夏侯渊,大破曹操军汉中防守要道,主帅被斩,导致在这场战争中曹操军的士气和信心比刘备军低迷不少。
四、曹操打不起消耗战,刘备背靠老家,轻车熟路,而曹操却跋山涉水奔赴前线作战。如果强行攻打,刘备凭借天险,曹操未必能取得胜利,长期对峙下去,又会有大量的的物资在运输过程中被消耗。而且刘备还一直骚扰曹操的运输粮道,这种赔本的买卖曹操不会愿意买单。
五、其他战线牵扯,刘备毕竟是领土小,麻烦少,东边和孙权谈和以后,一门心思扑在汉中上。就像撒泼一样,光着膀子往汉中一坐,你爱走不走,反正我不走。曹操不一样,北方边境常年受到异族侵扰需要派兵镇压,汉朝旧臣侯音造反需要派兵镇压。同时关羽也配合刘备的汉中之战,也开始蠢蠢欲动,进攻曹操,一度进展顺利,甚至水淹七军斩杀庞德,这也导致曹操疲于奔命干脆放弃汉中。
六、其实还有一则有意思的典故,这也涉及到杨修之死: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这就是关于“鸡肋”的记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汉中对于曹操来讲,也确实如此,如果仅仅是为了遏制刘备,汉中确实有益。但是加上攻取成本和防守成本,以及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的话,就不划算了。
所以,曹操权衡再三,并不是说败给了刘备,而是耗不起。为了一块“鸡肋”之地,长期驻扎大量军队,不如把这些军队派往更加有意义的地方,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汉中之战异常惨烈,相对于说曹操惨败于刘备,不如说是刘备惨胜曹操。因为曹操撤军时带走了当时最重要的人口资源,可以说刘备得其地却未得其民,忙活了两年只得了一座空城。
占据汉中之地的刘备,越加狂妄,同时狂妄起来的还有关羽,正因为此,丢了荆州。后来的刘备名义上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实际上不过是找了一条灭亡孙权的借口。可惜天不遂人愿,夷陵一场大火,让刘备辛辛苦苦积攒几十年的力量,毁于一旦。
- 上一篇:歙砚
- 下一篇:新浪微博即时播报楚国左徒屈原投江事件|文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