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因语言不通,清帝国输掉步入近代后的最重要一战,中国却因祸得福

2022-05-19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第2位:鸦片战争

战争概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清政府全面禁烟,触动了英国人的利益,英国于1840-1842年发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在军事上屡屡失利的情况下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在欧洲人的坚船利炮下打开了近代的大门。

将帅星数:★ ★ ★ ★ ★ ★ ★ ★ ★ 林则徐 关天培 葛云飞 懿律

精彩星数:★ ★ ★ ★ ★ ★ ★ ★ ★ ★

政治影响星数:★ ★ ★ ★ ★ ★ ★ ★ ★ ★

综合星数:9.5★ ★ ★ ★ ★ ★ ★ ★ ★ ☆

战争类型:败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场战争失败使国人被屡屡刺痛了!拿破仑说过,不要惊醒东方中国这头沉睡的狮子,让它睡吧。还好在炮声中,这头巨狮醒了,打开了近代的门。

战争深度解析:

说实话,我不喜欢英语,而更喜欢方块的中国字。

但我仍然不得不承认,不精通英语,会有很多损失。

对此,一百多年前的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更应该深有体会。

道光二十年(1840年)8月11日,道光派出的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司令咨会后,将英国外相巴麦尊的公文《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英国人竟然不知道中国这边已经没有丞相很多年了)中文版呈给了道光帝。

英文版原稿《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里,英国人说了一大堆大清皇帝与英国女王福寿安康、寿与天齐之类的客套话后,最后提出很简单的要求——废除行商垄断,开放通商口岸。可到了中文版,话语好像就变了调,道光看到的是既要赔英国人烧掉的鸦片,又要严惩禁烟官员,平白多了很多东西。

旻宁发话了,烧了的鸦片那是不能赔的,要严惩官员那就拿林则徐来当替罪羊,至于开放通商口岸嘛,俺们老祖宗没留下这个规定。

在长达两年的边打边谈过程中,双方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思维,进行着沟通。但最后均没有结果。

和一百多年前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签约过程一样,蹩脚的翻译让和谈的每一步都显得艰难。

和上次一样,到了最后,唯一解决的办法还是拳头。

但这一次,大清帝国和他的子民们再也没能笑起来。

狼来了。

狼真的来了

道光元年(1820年),当三十八岁的旻宁成为大清帝国第七任皇帝的时候,远在大不列颠的乔治四世也登上了王位。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北美洲,缅因州宣布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第二十三州。

旻宁算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皇帝。上班很积极,个人生活作风更是好得一塌糊涂。虽然富有四海,旻宁本人的节俭可以在中国——史上皇帝中名列前茅了,他一不扩修宫殿,二不吃零食(下令停止各省进贡特产),理财更是一流好手(将宫廷开支从四十万减少到二十万),穿得更是朴素(一个月才换一次工作服——龙袍)。他的老婆们也跟着受罪,不能用高档化妆品,不能穿锦绣衣物。旻宁自己的女儿出嫁也只给二千两银子。旻宁还向全天下发布了自己的节俭宣言——《御制声色货利谕》,表达了节俭的理想,希望天下官员百姓和他一样勒起裤带过日子,全民节俭致富。

有皇帝如此,道光朝的官员们不管有钱没钱都得装穷,上朝时的官服上都得打上补丁(那怕是新做的,没办法,时尚潮流)。

但旻宁怎么用力勒,他仍然发现他腰包(国库)里的银子还是越来越少。

都是鸦片惹的祸。

鸦片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在公元七八世纪作为药材从印度流传到中国,很快成为了大清帝国老少爷们八旗子弟们的最爱,并给它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福寿膏。

当时大清帝国的经济基本自给自足——我大清国地大物博,啥东西没有?

不过福寿膏这玩意儿,还真没有,得靠进口。

旻宁刚上任那会儿(道光元年),从印度那边每年仅传入鸦片四千余箱,而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年),数量已经翻了十倍——四万余箱。

开始的产品提供商主要为英国最大的国有企业兼印度殖民代理机构——东印度公司,到1834年,便由大大小小的英国私营企业主取代。

凭借鸦片贸易一项,英国人成功地将对华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

旻宁搞不懂什么叫顺差逆差,但银子少了,这点他还清楚。怎么面对屡禁不止的鸦片泛滥问题和银子外流问题,他召开了大规模的研讨会。当时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既然禁不了,就不如公开化,允许国内生产鸦片、开烟馆,如果鸦片这块也能实现自给自足,那外国人就不会搞鸦片来中国卖,银子也不会流到外国去,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提出这一混蛋主意的是直隶总督琦善等人,称为驰禁派。在他们的眼里,鸦片就是香喷喷的大白菜。

而以两广总督林则徐为首的官员则提倡全面禁烟,称为严禁派。他们最终打动旻宁的理由很简单,纵使鸦片供给全面国产化解决银子外流问题,几十年后,全民吸食鸦片的大清国谁来保卫?

银子和兵,一个也不能少,这点当皇帝的基本道理,道光皇帝还懂。

道光十八年(1838年),旻宁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清帝国其实从雍正朝开始,就三令五申禁止经营和吸食鸦片,大大小小的禁烟运动也搞过不少,这次才是动真格的。

道光十九年三月,林则徐赴广东后,全面禁烟,大力打击烟贩。对那些来中国走私鸦片的英国人,林则徐没给好脸色,强行令其交出鸦片,交上永不再贩烟的保证书后,才让其回国。

六月,在虎门,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二万余箱。

受到巨大利益损害的英国商人们回国向政府哭诉,要求保护他们在华的“正当利益”。英国国会对此展开了讨论,为走私鸦片而战,不行!说出去多丢人啊,为了自由贸易而战,这个可以。

在维多利亚女皇的支持下,英国国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战争的提案。

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在英国政府任命的侵华英军总司令乔治·懿律率领下,英军由四十八艘舰船(海军战舰十六艘,东印度公司武装汽船四艘,运兵船一艘,运输船二十七艘)和陆军四千人(爱尔兰皇家陆军第十八团,苏格兰步兵第二十六团,步兵第四十九团)、海军三千人组成的远征军抵达了广州。

当时大清帝国上下没有一人对这场战争作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在两千多年士农工商的传统思维看来,一个隔了几千里的岛国,为了几个商人屁大点利益,不远万里来天朝的地盘开战,这太不可思议了。

当初清人骑马入关,拿着矛拉着弓,打败了当时武器最为现代化的大明部队,也从明军手中抢了不少“现代化武器”。但自打那以后,清人对于改进火器没什么兴趣。二百年了,清军的火器配制程度甚至不如二百年前的大明,制造工艺水平也只停留二百年前的水平。

至于说海军水师,清政府就更寒碜。自从收复台湾后,清政府就觉得水师没什么大用场了,其战船很多还是从明帝国手中接过二手货,日长年久破旧不堪的程度令当时洋人们见了觉得不可理喻——几百年前郑和就是靠这些破玩意儿下西洋的吗?其最大的战船,排水量不到二百五十吨,长十一丈余,宽二丈余,桅高二十至二十七米;置前膛炮十门,乘员不到一百人;船体为松杉木质制造,方型布帆。而无论哪一种船型都是行动迟缓,火炮射程近且不准,完全谈不上有什么战力。

当英国海军来到广州时,清帝国全国水师的外海战船共九百三十艘,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敌前的水师兵力共约十万人,大小战船约七百多艘。重陆轻海的清人花费大量的资源在陆地炮台的建设上,沿海各地共装备了两三千门的海岸防卫火炮。

1839年7月,中英双方在九龙发生了冲突,进行了小规模的作战,双方的损失都不大。

9月,中英双方再次在穿鼻洋交火,在水师提督关天培的率领下,英军被击退,但英军没什么伤亡。英军在十日内连续进攻尖沙嘴、北官浦炮台,均被关天培击退。

1840年6月,第一批侵华英军七千人全部到达,真正的战役开始打响。

22日,英军在广东海面集结。30日封锁珠江口,英海军指挥官率海军舰队进犯广州,被清水师参将赖恩用炮火击退。

作为禁烟重地,广州的防卫在林则徐等人的经营下无隙可乘,英军于是转移兵力,进犯厦门,在厦门进行了小规模的炮火对攻。英军继续北上,寻找清帝国防守的薄弱点。7月,英舰到达浙江舟山。经过数日侦察后,开始炮轰舟山,于次日登陆进占定海,定海总兵张朝发战死,定海知县姚怀祥跳海自尽。此战英军仅舰中三弹,而清军伤亡仅十余人。

7月28日,懿律率军向天津侵犯,窜入大沽口,向清政府投递了《巴麦尊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旻宁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命直隶总督琦善南下广东,安抚“英夷”。

琦善到了广州后,撤除珠江各地海防,裁减水师,向英国人尽显诚意。英国人返回广州,双方进行谈判。

但“英夷”开出的条件却让他大吃一惊:开关、赔款、割地。

双方明显谈不拢。英军也没闲着,在12月15日进犯虎门外大角、沙角炮台,守军拼死抵抗。但琦善不增一兵一弹,守将陈连升、千总张清龄战死,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此战清军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被击沉战船11艘,而英军方面仅受伤38人。

1841年1月27日,英军强占要求割让的香港。

得知了双方和谈内容的旻宁很生气,英国人的要求无疑是想在铁公鸡头上拔毛。他的态度重新变得强硬,罢免了琦善,授奕山为靖逆将军,南下统兵,并任命裕谦和颜伯彦分别负责两江和闽浙,整军备战。

谈判破裂后,英军加大了攻击强度。2月24日,英军再次向虎门进攻。到26日攻陷有八千五百名清军驻守的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牺牲,英国的损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到了4月14日,裹了小脚的奕山才从北京赶到广州,路上花了五十七天,而随后英国方面用璞鼎查替换英国方面认为过于保守的义律,从伦敦到香港只花了六十七天。

5月,英军军中瘟疫流行,死伤五百余人,后来变成了奕山给北京方面大胜英军报告书上的毙敌数据。

5月29日,英军在占据四方炮台的过程中遇到了三元里人民的抵抗,战死五人,受伤二十三人,一名少校惊吓至死(一说疲劳过度)。这竟然是整个鸦片战争中英军方面比较大的伤亡数字。

8月,璞鼎查到任后英军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军事措施,他们开始第二次北上,路线与上次相同,8月26日,英军攻占厦门,清军阵亡总兵一人,副将以下军官七名,士兵牺牲三百二十四名,受伤十六人;而英军方面为死一伤十六名。

9月5日,四千英军北上浙江,于10月1日攻占五千清兵镇守的定海,定海三总兵牺牲,而英军付出的代价是死二伤二十七人。

10月13日,宁波失守。

在一次次失利的消息中,旻宁派奕经为扬威将军,调集八省兵力入援浙江。

战争再次证明,这已经不是完全凭借人多就能获胜的冷兵器时代。

1842年3月10日,获援的清军向英军阵地发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攻,失利。

5月,英军开始集结兵力向内地入侵。18日,两千英军攻破乍浦。在激烈的抵抗中,英国阵亡九人,受伤五十五人。

6月16日,英军攻破吴淞,江南水路提督陈化成阵亡。同时,英军第二期增援部队到达吴淞口,在华兵力达到二万余人。

6月19日上海被占领。

7月21日,英军集结六千余人,攻击只有一千九百余人驻守的镇江城。镇江城千余驻军是京口八旗,战斗力很强,虽然被攻破,死伤六百余人,可也取得了鸦片战争开战以来最大的战果——击毙英军三十九人,伤一百九十余人。

两年多的时间内,英军临海沿江而上,把大清帝国当成了后院的街心花园游荡,攻守双方的阵亡比竟然是89∶2105,这已经不是一场正规意义的战争了。

这仗已经没有办法打下去了,当英军兵临南京城下,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心高气傲的旻宁和他的臣子们不得不低下高昂了几百年的头颅。

1842年9月6日,爱新觉罗· 旻宁在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大名,这时候他向紫禁城外的天空看了一眼,留下一声叹息。

一个时代结束了。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林则徐:

中国近代的大门,是一名叫林则徐的中国人推开的。

林则徐字元抚,福建候官(今福建福州)人。其父林宾日是一个教书先生,林则徐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迁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后转浙江杭嘉湖道、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其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绩,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升任湖广总督。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主张全力禁烟,并成为了禁烟运动的领导人。后来英军入侵,他又全力组织广州军民积极备战,抵挡英军。

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林则徐成为了替罪羊及和谈的资本,被罢官贬往新疆,后来很快被启用为陕西、云贵总督。道光三十三年(1850年),林则徐逝世于潮州,终年六十六岁。

一个民族无论在什么样的时候都需要“林则徐”,无论弱或强,都勇于向对手亮剑说不,哪怕结果是无法挽回的失败。

鸦片战争后的失败刺痛着林则徐们,他们开始正视中西之间的差距,积极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人。

战争猜想:

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完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处处我们都处于下风,国人开始反省和质疑这个引以为傲的千年文明,开始在黑暗和屈辱中一次次痛苦而义无反顾地探索。

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真正的敌人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夜狼啸西风/文

夜狼啸西风,头条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历史作家,新浪文史论坛超级版主,出版历史作品有《百战风云》《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两宋烽烟》《历史原来是那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