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宋元时期的佛教概述
2022-05-19
五代时期,由于南北的分裂,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对佛教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政策,后周世宗废弃了半数以上的寺庙,铜制的佛像用来铸钱以充实国库。宋代由于 统治阶层对道教的信奉,徽宗时曾将寺院改为道观,因此佛教的发展环境不如隋唐时期,佛教从总的情况看是处于一个衰落的阶段。
不过这一时期,禅宗仍然保持着极好的发展势头,在慧能弟子怀让和行思的门下,分别衍化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史称 五家禅 ,这标志着禅宗全盛时期的到来。进入宋代,临济宗门下又分化出黄龙派和杨歧派,佛教史上将它们与前五家称为了 五家七宗 。
此时的禅宗在修习方式上完全抛弃了闭目枯坐,而是将道家的任运、无为、不拘泥形式的思想援引到禅习中,进一步明确,所谓成佛,只是思想意识、世界观的转 变,成佛法门是直截了当的、迅速领悟的。他们以各种比喻、隐语、暗示、动作等来表达佛理,结果在佛教史上留下了大量的 机锋 、 话头 、 棒喝 、 公 案 。
机锋 ,又名 斗机锋 ,是禅宗因人因时因地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法,禅师有时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有时对不同的问题作出 同一回答,有时对问题不作直截了当的回答,而是以种种非理性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僧问:何为佛?禅师的回答是:麻三斤。再如僧人问:如何是佛?禅师 回答:嘶风木马。如问佛法大意,禅师回答:面南看北斗,或十年卖炭汉,不知枰畔星。等等。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那就是把问者的正常思路予以否定,使其 思维与常理相悖,但能单刀直入,引发出常理所无法表达的精蕴。
话头 ,是指禅宗祖师们在各种场合下发表的精辟看法,后世的禅者经常 拿来引用以证佛法,时间一长,就成为了公案。《五灯会元》有一则公案,赵州问: 般若以何为体? 环中答道: 般若以何为体 。禅宗公案的设问中还有许多 是无法抽象回答的假问题,如 空劫前自己是什么? 、 物外之道是什么? 万法从何而生? 禅宗管此叫 妄想 ,对这样的问题不能正面回答,否则就等于 认同了提问者的逻辑,只能用 棒喝 、隐喻去开启问者自悟前提的悖论性,从而自消疑虑。诸如此类的形式表达了禅宗的基本修习思想,即佛理不能用正面语言表 达,只能用神秘的方式加以体验。在此层面上,禅宗与儒家的 率性而行 ,道家的 自然无为 是有相通之处的。彻底实现 不立文字,以心传心 为宗旨的禅宗 思想。
随着禅宗思想影响的深入,许多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参禅学佛,与禅僧相互吟诗做对、评道论术,如欧阳修号为六一居士;恪守儒家文化 传统的司马光,也写了《解禅偈》六首,指出儒禅相通之处;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据说喜欢读宋代名僧大慧的《语录》,承认 今之不为禅学者,只是未曾在那深 处,才到深处,定走如禅去也 ;苏轼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与禅师交往也非常密切,自称东坡居士,他的诗词中有许多禅宗的痕迹,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显 露了禅宗所提出的人生无常: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私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与士大夫热心禅学相对应的是禅师的文人化,宋代部分禅师文化素养很高,既通禅理,又善诗词文赋,如镇江金山寺的佛印了元常与苏轼两人常常应对诗歌句,境 界很高, 与烟云争丽 ;再如高僧仲殊,一首《润州北固楼》脍炙人口: 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昌宫,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细雨中 。
元代百余年中,自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就崇拜喇嘛教,以西藏地区的名僧为师,规定每帝王必须受戒,才能登基,使喇嘛教在蒙古贵族中盛极一时,帝师不仅是喇嘛 教的和西藏地方政权的领袖,而且也是全国佛教的首脑。而对于大部分汉族人而言,禅宗仍然作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在发展,除此之外,江南还出现了白云宗和白莲 宗,其中白莲宗又与其他宗教观念相渗透,演化成为了白莲教的一部分。
不过这一时期,禅宗仍然保持着极好的发展势头,在慧能弟子怀让和行思的门下,分别衍化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史称 五家禅 ,这标志着禅宗全盛时期的到来。进入宋代,临济宗门下又分化出黄龙派和杨歧派,佛教史上将它们与前五家称为了 五家七宗 。
此时的禅宗在修习方式上完全抛弃了闭目枯坐,而是将道家的任运、无为、不拘泥形式的思想援引到禅习中,进一步明确,所谓成佛,只是思想意识、世界观的转 变,成佛法门是直截了当的、迅速领悟的。他们以各种比喻、隐语、暗示、动作等来表达佛理,结果在佛教史上留下了大量的 机锋 、 话头 、 棒喝 、 公 案 。
机锋 ,又名 斗机锋 ,是禅宗因人因时因地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法,禅师有时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有时对不同的问题作出 同一回答,有时对问题不作直截了当的回答,而是以种种非理性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僧问:何为佛?禅师的回答是:麻三斤。再如僧人问:如何是佛?禅师 回答:嘶风木马。如问佛法大意,禅师回答:面南看北斗,或十年卖炭汉,不知枰畔星。等等。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那就是把问者的正常思路予以否定,使其 思维与常理相悖,但能单刀直入,引发出常理所无法表达的精蕴。
话头 ,是指禅宗祖师们在各种场合下发表的精辟看法,后世的禅者经常 拿来引用以证佛法,时间一长,就成为了公案。《五灯会元》有一则公案,赵州问: 般若以何为体? 环中答道: 般若以何为体 。禅宗公案的设问中还有许多 是无法抽象回答的假问题,如 空劫前自己是什么? 、 物外之道是什么? 万法从何而生? 禅宗管此叫 妄想 ,对这样的问题不能正面回答,否则就等于 认同了提问者的逻辑,只能用 棒喝 、隐喻去开启问者自悟前提的悖论性,从而自消疑虑。诸如此类的形式表达了禅宗的基本修习思想,即佛理不能用正面语言表 达,只能用神秘的方式加以体验。在此层面上,禅宗与儒家的 率性而行 ,道家的 自然无为 是有相通之处的。彻底实现 不立文字,以心传心 为宗旨的禅宗 思想。
随着禅宗思想影响的深入,许多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参禅学佛,与禅僧相互吟诗做对、评道论术,如欧阳修号为六一居士;恪守儒家文化 传统的司马光,也写了《解禅偈》六首,指出儒禅相通之处;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据说喜欢读宋代名僧大慧的《语录》,承认 今之不为禅学者,只是未曾在那深 处,才到深处,定走如禅去也 ;苏轼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与禅师交往也非常密切,自称东坡居士,他的诗词中有许多禅宗的痕迹,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显 露了禅宗所提出的人生无常: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私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与士大夫热心禅学相对应的是禅师的文人化,宋代部分禅师文化素养很高,既通禅理,又善诗词文赋,如镇江金山寺的佛印了元常与苏轼两人常常应对诗歌句,境 界很高, 与烟云争丽 ;再如高僧仲殊,一首《润州北固楼》脍炙人口: 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昌宫,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细雨中 。
元代百余年中,自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就崇拜喇嘛教,以西藏地区的名僧为师,规定每帝王必须受戒,才能登基,使喇嘛教在蒙古贵族中盛极一时,帝师不仅是喇嘛 教的和西藏地方政权的领袖,而且也是全国佛教的首脑。而对于大部分汉族人而言,禅宗仍然作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在发展,除此之外,江南还出现了白云宗和白莲 宗,其中白莲宗又与其他宗教观念相渗透,演化成为了白莲教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