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在古代的时候官员一般都不是在自己老家周边做官,而是哪个地方有空缺就补上去,而在古代信息科技几乎为零,而且路途遥远,身份就不容易确定,那么有没有冒充去上任的呢?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作为凭证的?
凭证是肯定有的。官员收到调任令时,朝廷自会给他们颁发身份证明,身份证明通常会有一份描述官员外貌长相特征,还有一份则是类似于任职证书的令状,写明官员从何年何月何日开始到什么地方任什么职务。
古代官员身份证明是怎么样的?
委任状在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就是盖了委任官印、记录了官员身份信息的证书。然而身份证明每个朝代都不一样。为了防止他人伪造官方身份证明,古代人是怎么做的呢?
在宋代,官员的身份证明不仅是记录着官员本人的信息,而且还记录了其祖先、父亲、加上自己共三代人的籍贯和出身。最后上任的官员和承办人都必须签字盖章。整个过程很复杂。即使古代官员休病在家,他仍然可以享受所有应有的待遇。
从我国五代开始,委任官员的身份证明都要描述官员的年龄、外貌等,会把官员大概的画像绘制进去。
半路冒名顶替上任的官员,这种可能性大吗?
可能性很不大。因为:
1、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关系非常复杂的国度。古代官员和官场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个官员背后都有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在官员上任之前,他把上下官员都已经打通好关系了。如果你是冒名顶替者,虽然你可能会瞒得住一段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自然会被你的同事发现。
2、其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很适合形容古代初入仕途的官员。一旦上任,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必然会前来祝贺,乡亲们也会前来贺喜。这时候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知道你当官了。如果你去冒名顶替,给你接风洗尘的同事随便一问:“你哪哪哪的亲戚是谁?”这时候你自己都答不上来,很快就会露馅了。
历史上也的确发生过地方官员被半道杀掉并冒充的事件。这事发生在明朝崇祯年间,该官员本来准备到往广东雷州赴任,结果却被当地的山匪碰上,山匪不仅抢光了官员的钱财,更是想到了别的路子。他们拿了官员的凭证和衣服,去了到任的地方,当起了当地的地方官。
这种事说来蹊跷,但其实也归于这帮匪徒演技还不错。当时要冒充官员除了靠演技外,还得靠一件普通人不知道的凭证。山匪们拿走了官员的纸质凭证,却不知道官员的怀里还藏着一件重要的物件——鱼符。
帝有虎符,官有鱼符。鱼符同虎符一样,也由金属铸造,分为两半,每一半中间都有着可以相互配对嵌入的“同”字形结构,如果鱼符两边的“同”字可以互相嵌到一起,就证明是一对的鱼符。鱼符的一半被朝廷保管,而另一半则被官员收着。这种验证官员身份的方式不被普通百姓所知,一般只有官衙和朝廷的人才知道鱼符的存在。
可能天高皇帝远,这个首领居然在雷州连续干了一年多的知府,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民间评价也很不错。“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雷州百姓都庆幸得到了一个好官。
但这个官员还有个儿子,当时未随行,因为父亲2年外出赴任,一直未有家信,心存疑虑,就千里迢迢来雷州找父亲,沿途雷州百姓都不敢接待他,他心里就更奇怪了,最后好不容易到了官府,结果发现端坐堂中的知府,知道大事不好,就迅速报告了当地的锦衣卫。
锦衣卫闻讯大惊,就精心安排了一局“鸿门宴”,把这伙山贼骗到一个地点赴宴,随后一网打尽,首领被俘后,交代了事情经过,这些人后来都被押到南京斩首示众。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较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不过也只限于在太平盛世时管用,一到天灾人祸,天下大乱,乱民四起,户籍制度也形同虚设了。
古代官员外出赴任,在没有照片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传个消息来回恨不得要个把月,给了作假充足的时间空间机会,而历代朝廷也有相应的法子来应对,虽然不能百分百保证万无一失,但还是能最大限度防止冒充事件的发生。
对于即将赴任的官员,朝廷一般给予他们2个必带的东西,一个是敕牒,一个是告身。
敕牒是朝廷颁发的委任状,盖着吏部大印,作假非常难。官员到任后,首先交出敕牒作为凭证,并将这个敕牒质押在报道的衙门里备案。
告身相当于朝廷出具的身份证明,类似于“兹证明……”,上面写着这个人的身份信息、体貌特征之类,为防止作假和仿制,朝廷安排专门机构进行定制,一般外人不可能仿制。
在唐代,朝廷为官员还配备了“鱼符”,三品及以上官员用黄金制作,三品以下则用银或铜制作。鱼符上刻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品级等,用以证明身份。
而对于山贼,他们如果想实现“截杀朝廷命官、走上人生巅峰”的梦想,他们只要克服以下几个困难,就能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了。
当然,这个梦想即使实现了,也最多只能娱乐个几个月,时间一长早晚露馅。
- 上一篇:曹操对书法欣赏贡献巨大
- 下一篇:导演岳飞之死的另一人:比秦侩更奸更高明!_宋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