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赵光义得到的皇位是否合法?赵光义坐上皇位的历程时怎样的?

2022-05-19

赵光义是怎么继承皇位的?赵光义继承皇位合法吗?历史人物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陈桥兵变算起,到灭南唐为止,赵匡胤已经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赵匡胤几乎每一天都在为了大宋王朝而呕心沥血,而现在,他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群臣自然是十分开心——怎么看大宋都会是下一个汉、唐一样的大一统朝代,这意味着大家不仅以后荣华富贵享用不绝,十有八九也会名垂青史。就连李煜啊,刘龑啊这些人也有点小庆幸——赵匡胤这人心大的很,眼下大宋欣欣向荣,多半是亏待不了自己的,虽然自己国灭了,但好歹还留了条命。只有一个人,心里有点不安。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在当时,赵光义的地位很特殊,他是大宋的“隐皇储”。

什么叫隐皇储呢?这事得从残唐五代时说起,那时候有一个很奇葩的现象,就是立了太子,皇上不开心。

而要被立为太子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通常也不会很开心,说不定还要找出这个主意的人理论一番。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我们知道五代的时候是乱世,乱世里什么仁义道德都是假的,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一旦立了太子,对皇上来说,相当于在朝廷之内出现了第二个权力中心,大大增加了自己执政的风险。万一不幸摊上一个野心家,说不定前脚把他立为太子,后脚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干掉自己,风险实在太大,得不偿失。而对于太子来讲,一个继承权并不能保证他能够顺利继位,而当上太子之后自己手上实际的兵权却很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也是一万个不高兴的。

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势力,没有继承制度又不太科学,尤其是五代的这些君主动不动就御驾亲征,万一死在外面家里又没有继承人,分分钟就又是一次改朝换代的节奏。因此大家反复权衡之下,发明了一种奇葩的玩法——隐皇储制。所谓隐皇储制,就是说我中意谁来接班的话不立皇储——但是我让你来做亲王兼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委书记)。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大家虽然都知道我安排你在这个位置上以后是要接班的,但是你毕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分,因此名义上咱们还是君臣之份,我就不用太担心你哪天急着上位悄悄的毒死砍死砸死烧死我了;二是虽然名分上没将你立为皇储,但封你做了亲王,使你的地位凌驾于群臣之上,又让你做京兆尹,相当于把首都地区的行政工作全都交给了你,这样也让你安了心,在紧急时刻接班也不至于手忙脚乱了。因此这个方法风靡一时,大家都觉得十分科学。

大家一定还记得赵匡胤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周世宗死后留下孤儿寡母让他有机可乘,因此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因此很早就将赵光义提拔为京兆尹,并默许他培植势力,不断坐大。在大宋成立之初,这么做是很有必要、也十分正确的。然而随着大宋的疆土越来越大,赵匡胤的子女们年纪也逐渐变大了,这时候赵匡胤开始有点犹豫了:弟弟再亲,终究不如自己的儿子亲啊,这皇位,要不还是传给儿子?

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赵光义此时的势力已经坐大。虽然最关键的禁军系统他一直没能插手进去,但是在开封的黑白两道上,早已全是赵光义的人了,因此赵光义能够很容易的从其他方面钳制住赵匡胤。比如说开宝二年(公元972年),在赵匡胤秣兵历马的时候三司的人(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就曾跑来和他汇报:皇上您这兵不能再练了。

要知道,当时正是赵匡胤准备拿南唐开刀的前夕,你们这些财务人员竟然让我停止练兵,这是自寻死路!那我不练兵我招了这么多人马拿来干嘛?

屯田啊!皇上您可能还不知道,开封城里没粮食了,您最好让禁军就地解散集体转职成农民……

赵匡胤这暴脾气哪能忍的了这个,差点当场弄死三司的负责人。你们特么的就这么管理我大宋的后勤?三司的负责人则表示皇上这个开封城里人越来越多我实在也没招了,开封周边哪有那么多粮食还不是全靠漕运从南方运粮,现在漕运效率越来越低我们也不能凭空变出来粮食好不好!

事情越搞越大,最后赵光义挺身而出,说哎呀老大,这事不能完全怪三司,主要是官方粮食价格太低,漕运效率又一直上不来,南方运米过来不获利嘛。不如这样,以后漕运由我接手,保证再不会出这些问题你看怎么样?

随着赵匡胤对自己儿子培养的力度不断加大,赵光义与赵匡胤两兄弟之间的矛盾开始愈演愈烈。当时赵匡胤中意的儿子是谁呢?这个人说起来可是大名鼎鼎,那就是传说中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八贤王”赵德芳。赵光义对此当然是很不满意的,皇兄今天让赵德芳去接待个外宾,明天让他去处理个政务,后天又加封他老丈人个官职的,你想干啥?

赵匡胤自然是知道自己这个皇弟心里那点小算盘的,两个人开始了暗地里的交锋。然而这种暗战让赵匡胤很不适应,作为一个听取大臣汇报工作时一言不合就拔拳相向的纯爷们,和自己弟弟勾心斗角这事既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符合他的作风。因此尚不想撕破脸皮的赵匡胤索性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咱们迁都吧!

这下大家都吓坏了,皇上,您要迁到哪啊?

洛阳不错,咱们就迁到那吧!

别闹了皇上……

赵匡胤的迁都是釜底抽薪之计:你不是把开封府营造的密不透风么?你不是开封黑白两道通吃么?老子不在这玩了,咱们换个地方玩好了!更何况洛阳当时的地方行政长官还是赵德芳的老丈人,迁都之后,赵光义的问题就再也不会是个问题了。

然而群臣却激烈的反对这个迁都计划,要知道,当时已经不是唐朝的时候了,洛阳周围的粮食养活一个洛阳城都捉襟见肘,要是迁都过去,几十万禁军和领导班子吃什么?再开一条运河么?开封的运河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想要在洛阳再开一条差不多规模的运河,咱们大宋就变成大隋了。

赵匡胤对这些人表示了鄙视,你们啊,太年轻!太幼稚!开封需要这么多兵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开封为什么必须依靠漕运才能过活下去?因为开封周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我迁都洛阳之后下一步呢,就还都于长安,长安你们晓得不晓得啊?汉唐故都!山河之险!那时候自然就不需要这么多禁军人马了啊。

作为大宋首屈一指的军事家、武术达人、杰出的指战员,赵匡胤的发言深深震慑住了大家,一时间群臣都觉得皇上你说的好有道理,也就无力反驳。见此情景,赵光义施展出了最后的大招:皇兄,在德不在险啊……

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是一记绝杀:你不是要迁都么?你迁都,就是对自己德性的怀疑!就是对大宋国运的质疑!就是对满朝文武品德的不信任!你迁啊!你迁啊!

赵匡胤沉吟许久(其实是被噎的没话说了),只得一拍桌子:你们这些不知道好歹的,不迁就不迁,以后有你们哭的那天!

顺便一提,在迁都过程中强力进谏的几个人,日后宋太宗时都是一路高升,这背后有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交易,咱们就不知道了。

就在这场迁都之争结束后不久,赵匡胤终于迎来了他的死亡。而一个新的皇帝,则成为了大宋的主宰。

开宝九年(976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赵匡胤平时就喜欢宴饮,这次哥俩一起喝酒难免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夜半时分,赵匡胤已经是大醉不省人事,赵光义则回到了晋王府。

赵匡胤的皇后宋氏招呼了宫女们一起帮赵匡胤收拾一下准备就寝,然而当她把赵匡胤弄到床上的时候才发现:赵匡胤此时已经死掉了!今天我们当然知道这八成是心梗脑梗脑溢血之类的毛病发作了,但是古人哪见过这个,当时宋皇后吓得魂魄出窍——俺滴娘咧!皇上驾崩咧!

宋皇后迅速的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找时光机……啊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赶紧找人来继位。然而由于赵匡胤生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这时候实际上就是拼谁的动作快,于是宋皇后赶紧找来内侍都知王继恩——你赶紧到我儿子赵德芳府上,让他连夜进宫继位!

好嘞!

王继恩一路小跑,火急火燎的来到了……晋王的府上!赵光义吓了一跳,这大半夜的不睡觉来一个太监来砸我家门是要闹哪样?然而王继恩跟他讲大事不好了,晋王殿下你赶紧跟我进宫,皇上没了!

赵光义大惊失色:我去这说没就没啊!

哎呀您赶紧别废话了,快和我一起进宫吧!

然而赵光义这个时候却突然怂了起来,说要和家里人商量一下——这也是老赵家的传统了,每逢篡位啊,继位啊这种大事的时候男人肯定要犹豫一下。当年赵匡胤准备造反的时候,整个开封府传的沸沸扬扬,赵匡胤觉得自己的事都搞的满城风雨了这还能成?于是忧心忡忡的回家问家里人:大家都说我要当皇帝了,你们怎么看?当时家里正在做饭,看到赵匡胤这个样子大家都有点方,这时赵匡胤的大姐拎着一条擀面杖就冲了出来,给赵匡胤一顿爆打,打完了一顿痛骂:老爷们不特么出去干事回家吓唬老娘们干啥玩意?我们怎么看?再回来起幺蛾子我怼死你!于是赵匡胤心里有了底——家里比我还硬实,不要怂,起身陈桥兵变去也。

赵光义很好的继承了自己兄长的传统,在关键时刻开始犹豫不决,然而大家都一个劲地催促他:你去不去?皇帝诶!你不去别人可就去了!于是赵光义最终下定决心,雪夜进宫。宫里的宋皇后正焦急的等待着外面的消息,看到王继恩心里一块大石落了地:我儿子在后面呢?

呵呵,是我啊皇嫂……赵光义从王继恩身后转了出来。宋皇后大惊失色,继而明白自己用错了人,只得瘫软在地,痛哭流涕道:广义啊,你以后可得放嫂子母子一条生路啊!

赵光义说艾玛嫂子你这是干啥,咱们这关系,我这有啥好事还能不惦记着你们么!

顺便一提,王继恩后来留任宫中,一直以贪财闻名,赵光义却对他十分纵容。

于是第二天,大家惊讶的发现大宋的皇帝已经换成了赵光义。

官方的说法,是太祖皇帝赵匡胤感觉到自己的弟弟雄才大略,英武不凡,于是逝世前召他进宫,将皇位传与了赵光义。然而这完全无法解释为什么赵匡胤的皇后在得知赵匡胤突发急病的时候第一时间找人去喊自己的儿子赵德芳进宫这事。而赵匡胤的其他儿子则拒绝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如果由赵德芳继位的话,那么就说明以后大宋的皇位继承是“父死子继”模式,这几位就彻底的没有了继位的可能性;然而由赵光义继位的话,按照“兄死弟继”的模式玩下去,以后轮到自己的机会还是有的……

于是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赵光义欣然登基了。但是登基之后他经常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什么他哥哥离世前赵光义曾经留宿宫中俩人一番痛饮,结果好好的酒喝着喝着太祖皇帝就不行了你说怎么这么怪啊;什么宫女太监们都看见了,俩人在屋里比比划划赵广义抄起桌上的玉斧就给太祖皇帝来了一下子的啊……等等等等,反正越说越玄乎,到最后大家已经隐晦的得出了一个结论:肯定是赵光义那天下手弄死了他哥哥!

赵光义心里十分恐慌,自己不像哥哥,对大宋朝堂内外有着绝对的控制力。眼下朝廷内外人心浮动,这谣言愈演愈烈,说不定哪天赵德芳几个人拉拢一批禁军将领就把自己废掉另立新帝了。因此当务之急是赶紧想办法增强自己的执政合法性!

于是赵光义开始了自己的大折腾,他先是在年中改元——这种事情本身就十分罕见,一般都是等到新的一年开始时在改元,而赵光义则在登基之后就马上宣布改元,由开宝改为太平兴国,意思是我赵光义登基了,大宋就太平&振兴了!然后又给自己改名为赵炅,这个名字大有讲究,中国的封建朝代讲究的是五德始终说,也就是说一个朝代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主要是这个朝代对应的“德”要兴起了。而大宋属于火德,所以赵光义改名赵炅就说明……咳咳,咱们还是接着说说下面的事得了。除了改元和改名以外,赵光义还大开科举,在朝廷里引入了新鲜血液,大赦天下,试图用这种办法来讨好大家。

但是这些都只是辅助手段,赵光义依然需要一个能够一锤定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继位合法性。而所有手段里,对外战争无疑是最保险又最有助于他提高自己威望的办法。一来此时大宋只剩下北汉一个敌人在外,而这个政权早就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二来大宋百战精兵正处于战斗力的顶峰;三来自己指挥下取得对外战争胜利不仅能堵上朝里许多质疑自己能力之人的嘴,还能在禁军里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打定主意的赵光义果断决定:御驾亲征!灭了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