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最大规模的水战,为什么陈友谅的巨舰敌不过朱元璋的小战船

2022-05-19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第19战:鄱阳湖大战

战争概述: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水战在鄱阳湖上演,朱元璋率二十万水陆军与陈友谅的六十万水陆军展开决战,朱元璋以弱胜强,全歼陈友谅主力。此战成为了明王朝统一路上最重要一战。

将帅星数:★ ★ ★ ★ ★ ★ ★ ★ 陈友谅 徐达常遇春 张定边 方江 朱文正

精彩星数:★ ★ ★ ★ ★ ★ ★ ★

政治影响星数:★ ★ ★ ★ ★ ★ ★ ★

综合星数:8★ ★ ★ ★ ★ ★ ★ ★

战争类型:舟战——这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湖战,更像是双方军事科技实力的一次比拼。从此战开始,中国战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军事元素。

战争深度解析:

公元1363年的鄱阳湖大战,有一大一小吸引后世军事爱好者眼球的元素。

大,是陈友谅的汉军战船之大,前无来者,最大的战舰长十五丈(约四十五米)、宽两丈(约六米)、高三丈(约九米),分三层,汉兵能骑马在船上来回奔驰。

和陈友谅的巨无霸战舰相比,朱元璋的战船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但是他的部队却有一些小家伙,比陈友谅的大家伙更吸引人。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火枪、燃烧弹,中国战争舞台上第一次涌现了如此多的新式火器。

它们都握在朱元璋的士卒手中。

一大一小之间,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

朱元璋,濠州人(今安徽凤阳县)人,汉族(近年史学界有种说法朱元璋为回族,有待考证),又名朱重八。其父朱五四,再往上就找不到家谱传承了,毫无疑问纳入贫下中农阶层。

朱重八早年的经历是一部苦难史。早年给地主家放了十二年牛,后来在至元四年(1344年)的大饥荒中,朱重八一家饿死了四口人,包括朱重八的父母。朱元璋只能用草席掩盖了他的亲人,然后开始了另外一份职业——和尚,要饭的和尚。要了三年饭后,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做撞钟的和尚。

就在朱元璋很满足于能吃饱饭的日子,准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时候,儿时的朋友汤和的一封信改变了他的一生。汤和说现在天下大乱最有前途的行业就是造反,我在义军的队伍里都混到千户的位置,想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就来找我吧。

这封信点燃了朱重八的欲望野心和梦想,拿着这封信,二十二岁的朱重八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濠州红巾军。

郭子兴很赏识长相奇异的朱重八,把自己的义女大脚马姑娘嫁给了他,让他告别光棍时代。

汤和说得没有错,在元末造反真的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几年的时间朱元璋从九夫长到郭子兴的贴身侍卫再到军队的总管,一路青云直上,成为郭子兴的心腹。而朱元璋也招纳和召集了自己的一干兄弟,徐达、常遇春、汤和、冯国胜、冯国用、李善长等人。

至元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兴攻占和州不久后就病逝了,他的队伍虽然名义上由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但指挥权已经落到了副都元帅朱元璋的手中(朱于1355年十一月晋升为都元师,成为正式统帅)。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朱元璋发动了夺取金陵的战争,并于次年三月控制了拥有五十万人口的金陵(今江苏南京),从而拥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乱世出英雄,元末的天下大乱给了无数豪杰一展身手的舞台。而这群人中,最终能和朱元璋一决高下的,只有两个人:陈友谅、张士诚

陈友谅,湖北沔阳(今湖北洪湖)人。渔民出身,本姓谢,后来做了县吏,元末大乱他加入了穷哥们儿造反的队伍,投奔了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

陈友谅立马江湖,靠的是一个“狠、毒、准”,他先是袭杀对他有提携之功的倪文俊,后来干脆又干掉了徐寿辉,控制了天完政权。

成为徐氏红巾军的新领袖后,陈友谅向东南扩张,占据了安庆、池州、龙兴、吉安、汀州等地,成为南方势力最大、占地最广的起义军。而张士诚在高邮之战后也发展成为元末最具实力的农民起义势力,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大片富饶地区。但张士诚是胸无大志之辈,小富即安,在与朱元璋稍作争锋便放弃了扩张之心,重新投降了元廷,同时龟缩其地,坐看朱元璋、陈友谅坐大。

天下之争,只剩下朱、陈二人。

此时,朱元璋据有西自滁州,东自句容,跨金陵至芜湖的长江两岸富饶之地。张士诚占据平江、苏州和浙西之地。而朱元璋的另一边则是占据安徽、江西等地的陈友谅。

要一统天下,被张、陈二人夹击的朱元璋必然先除其中一个。

朱元璋选择实力更为强劲的陈友谅进行决战,原因只有一个:张士诚小器,而陈友谅霸道。朱元璋判断他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过来帮处于劣势的一方;而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打出手,私盐贩子张士诚只会坐在平江捂着嘴巴笑并坐山观虎斗。

朱重八的判断相当精准。

从至正二十年(1360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陈双方展开激战。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率十万水师、数百艘巨型战船,自采石攻应天(今江苏南京)。

面对陈友谅的来势汹汹,朱元璋在应天附近的卢龙山设下伏击圈,水陆两路夹击陈友谅。陈友谅的大军才在卢龙山登陆,就被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朱元璋迎来了对陈友谅的第一场胜利。

朱元璋没给陈友谅喘息的机会,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溯江而上,反攻陈友谅,一连占据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等地,从陈友谅的手中夺取了江西各地。

张士诚不敢惹陈、朱两个大哥,却也不甘寂寞,和元廷一起欺负起了被红巾军奉为名义上领袖的小明王韩林儿。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将小明王韩林儿围困于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出于政治和道义上的双重考虑,朱元璋率兵救援韩、刘,陈友谅乘后方空虚,挥兵六十万(号称)围攻洪都。

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北经鄱阳湖通长江,是朱、陈双方必争军事要塞,替朱元璋驻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在洪都的时候整日花天酒地、遛马泡妞,看起来像一不学无术的花花草包,但当陈友谅的大军围困洪都时,朱文正让世人知道了老朱家没人吃白饭。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把小小的洪都围了个水泄不通,进行了天翻地覆的攻击,朱文正依然率领着朱家军站在洪都城头伫立不倒。

陈友谅大军在洪都城下围困近三个月,不但让朱元璋有了回援的时间,更是截断了陈友谅的退路。

洪都久攻不下,朱元璋和大将徐达的援军又已赶到,陈友谅率部撤离洪都,入鄱阳湖。

他要在鄱阳湖与朱元璋一战定江山。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泽或彭湖,位于江苏省西部,赣江、修水、鄱江(饶河)、信江、抚江等水经湖口注入长江。形似葫芦,南北长一百一十公里,东西宽五十~七十公里,北部狭窄,仅五~十五公里。湖面南部阔大,北部狭窄多弯,整个湖面呈不规则形状。湖内洲渚星布,风景优美,当年唐代诗人王勃在此曾作下千古流传的《滕王阁序》,赞此地“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元1363年七月二十一日,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在此开打。

陈友谅在水军上的优势是明显的,他拥有着朱元璋所不具备的庞大战舰群。

但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往往不是战争硬件(装备),而是战争软件(勇气和人心)。

大将徐达率先向陈友谅军发起攻击,将前锋战船编成了十一队,用群狼战术集中攻击陈友谅巨舰,并利用各种火器向陈军战舰展开猛攻,毁灭了陈部二十多条巨舰。陈友谅随即发动反击,利用战舰的优势发动反击,朱部损失惨重,徐达的战舰被毁。陈友谅大将张定边也趁勇杀到了朱元璋眼皮底下,差点于百万大军中直取朱重八的首级。危机时刻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出手,一箭射中张定边,方摆脱危局。

第一天的战事,双方基本打成平手。

第二天的战事进入白热化,依然是陈友谅的无敌舰队占据优势,看起来朱元璋的群狼战术已失效。

朱元璋此时只在做一件事,祈祷。

祈祷起风,并且是顺风。

给点风,他朱元璋就能灿烂,就能做周公瑾,因为对手的巨舰用铁环相锁,和当年的曹阿瞒一样。

如果公元1363年七月二十一日下午的鄱阳湖一直风平浪静,那么中国的历史走向又将是另一条未知的轨道,

下午近三点的时候,朱元璋等来了命运的风。

风或许没有当年赤壁的那场猛一些,但千年之后的朱元璋已不需要黄盖,他拥有的不仅仅是干草,还有火药,以及现代战争中燃烧弹的鼻祖“火药桶”、“大蜂窠”、“满天烟喷筒”、“飞天喷筒”,趁着风力,一起飞向了陈友谅的巨无霸舰队。

陈友谅的数百艘巨舰被烧,士卒死伤大半,陈友谅之弟友仁、友贵及平章被烧死,陈友谅率残部退守大孤山。

此时的陈友谅进退两难,部下也斗志丧失,自己的左、右金吾都先后投降朱元璋,失去理智的陈友谅斩杀了所有的敌军战俘。而他的对手朱元璋则相反,打出了优待俘虏的旗号。

朱部主力移师湖口,继续与陈友谅激战三十余天。

陈友谅带领着自己的部队战斗到了最后,直到敌军冰冷的箭矢刺穿了他的胸膛。

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宣告着一个三百年的明帝国的崛起。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朱元璋:

朱元璋与元末另外两位豪杰张士诚、陈友谅相比,朱元璋同是出身社会底层,但与陈友谅狠毒、张士诚的不思进取相比,朱元璋更能容人,更具远见,更有忍耐力。

直到消灭了陈友谅,朱元璋才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称吴王,可谓低调。之后,灭亡方国珍、张士诚,最后将蒙古人赶出中原,朱重八一步步创造着历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建都应天(南京),当年的放牛娃、小和尚、小叫化成为了大明皇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蜕变。

朱重八当了三十年皇帝,成绩是休养生息、爱民如子,让处在民族压迫和战乱中的天下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宁的日子。缺点是恨官,恨万恶的地主阶级(他没想想自己就是这个阶级的总头子),杀了很多官,有好官,有贪官,给接班人开了个不好的头,也落下了枉杀功臣的恶名。

常遇春:

在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旗下众战将中常遇春最为显眼,在两军激战时刻,一箭救主,让人记住了这位明初开国大将。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出身贫苦家庭,天生神力,二十三岁的时候干上了土匪这一行。后来遇到了朱元璋,跟着朱重八闹起了革命,成为了朱元璋帐下第二号大将(头把交椅留给了徐达),自己很谦虚,说自己能带兵十万,军队故此称他为“常十万”。

鄱阳湖一战后,常遇春又以副将军的身份与徐达平定了张士诚,凭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后来再次以副将军的身份与徐达率军二十五万北上,转战中原,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常十万”战场上英雄无比,可惜寿短。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室及将士万余。七月,暴病于回师途中,年仅四十,追封开平王。

不过“常十万”如果在地下知道当年跟随老朱打天下的哥们后来是什么结局的话,恐怕也满意自己的结局,最少成全了与大哥的一世君臣情。

战争猜想:

当朱元璋率兵北上救韩林儿、刘福通,后方兵力空虚的时候,陈友谅为什么不直取兵力同样空虚但战略位置远比洪都更重要的应天城呢?恐怕现在已经没人知道了。

没有在洪都遇到朱正文,陈友谅的运气会比在洪都和鄱阳湖好一些么?

夜狼啸西风/文

夜狼啸西风,头条历史号《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历史作家,新浪文史论坛超级版主,出版历史作品有《百战风云》《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两宋烽烟》《历史原来是那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