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几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立的?
在古代的时候没有通讯和网络,皇帝想知道天下发生了什么事件只能通过上朝来了解,在影视剧中皇帝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的禀报,然后发号施令,但上朝的人员在众多官员中并不算太多,那官职在几品以上才能上朝呢?
电视里说的上朝,是皇帝在京主持的国家事务常务会议,皇帝的最高指示就是由这里发出的。一国之中文官武官众多,不能都叫到这里开会。谁能出席这个会议,是有一定级别的。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汉唐时候的皇帝上朝,出席常务会议一般都是在京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只有皇帝召开“大朝会”也就是扩大会议的时候,各省官员才会出席。明朝时候能出席朝廷常务会议的有三公、三孤、东宫辅臣官员和中书省的几个丞相,以及六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和礼部)和其它三品以上的在京官员。不过参加会议的官员级别也不是那么绝对,在京的通政司左右通政和翰林院学士虽然官职只有四品、五品也经常列席会议。
每个朝代对于上朝的人数和上朝会的资格都有着一些的限制,每个朝代的所限制的都不一样,为了防止早朝有人浑水摸鱼的混进来,大多的官员上早朝是得带上牙牌,就像电视上得那些官员们每次得上朝都会带着一个牌子,那么几品得官员可以上朝会呢?
明朝:明朝时期的早朝就相对是松懈一些,只要是在京城的官员都可以参加朝会,但是参加的时候是没有说话的资格的对于一些小官员来说,明朝也是规定四品以下的官员就是站班,不能再朝堂之上发表意见。
为了防止没有资格上朝的人员混入朝堂(就算你是一品大员,但却并非京官,同样不行),明朝给上朝人员发放牙牌,无牌者不得入宫;此外还要求各衙门要按月攒造上朝官员的门籍,由宫门守卫处负责核查上朝人员,以及统计是否有人失朝。所以,古代的官员如果遇到公差外出或者病假,都需要提前到门籍处申报。当然,也有个别时候由皇帝特许,一些外地官员也能参与朝会。
清朝的皇帝是最敬业的,不但不会出现不理朝政的现象,而且非常重视“上朝”。清朝皇帝自康熙就规定,凡是在京的四品以上官员必须参加会议。如果哪个地方出现疫情、灾情和匪患,那个地方的地方官也可以上朝参加朝会。
其实,古代的时候,人口少,也没有那么多行政部门,即使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没有多少,满打满算也就那100多个人。幸亏官员不多,不然站都没有地方站了。不过在秦汉时期,大臣上朝可不是站着。那时候的皇帝很随和的。宫中并没有那么森严的等级。再说开会不是一时半刻,大臣站久了太累,秦汉时候,皇帝和大臣开会时君臣席地而坐。到隋唐时候皇帝都是让大臣坐着开会,只有发言时才起身。
五代之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之后,心想我这皇帝贵为天子,满朝文武都是给我赵家打工的,他们跟我一样都坐着开会不是分不出高低贵贱了吗?所以,从那时候起,上朝的时候,大臣们就要站着了。
站立的次序一般是文官和武官分开站立,文官列队在左边,武官列队在右边。无论文武官员,都是按照级别大小依次排列站立。左边位列第一的是文官最大的官员,分管行政工作官员丞相或者宰相。丞相之后是行政、司法、立法部门的官员。如吏部、礼部、刑部和工部。不同朝代官职称呼不同。右边第一的是太尉,即国防部长,一国的最高军事长官。然后是各级将领。比如清代的时候位列右边首位的是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之后是掌銮仪卫大臣。他们都是一品大员。再往后就是九门提督。到京履职或者在京的将军、提督和都统这些二品官员。
当然,这个顺序并没有那么严格,毕竟古代的官员经常有升降级或者部门之间来回调动的情况,朝班顺序有时候也容易混乱。明朝万历年间,就发生过阁部官员和一个监察官员互争位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