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那为什么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之久?

2022-05-19

唐朝时期被称之为大唐盛世,不论是是经济繁荣还是军事力量都是处在一个巅峰状态了,但同样的唐朝也是多事之秋,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一次安史之乱,也正是因为这场变故唐朝开始走起了下坡路,当时安禄山作为主要发起人不到一年便去世了,那为什么安史之乱还能打那么长时间呢?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不是安禄山一个人领导叛军。“安史之乱”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历时7年2个月1天。之所以大这麽久,叛军先后出现了四位领导人物,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史思明(安禄山部将)、史朝义,唐王朝内部也是互相掣肘,期间断断续续才打了这麽久。

严格的来说,安禄山死后,叛军确实是在走下坡路,叛乱一方和腐朽的唐王朝拉锯一样的拉了六年多,最终唐王朝取得了胜利。

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腐败,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信任安禄山,让他当三镇节度使,拥有十几万精兵,客观上为安禄山造反提供了条件。由于安禄山和杨国忠矛盾很深。

加之安禄山又是胡人,这些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民族矛盾等各方面的矛盾结合在一起,终于量变到质变,引发了“安史之乱”。 初期,叛军势如破竹,连克洛阳、潼关,进逼首都长安。唐朝许多文臣武将纷纷投降。

756年正月,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可是称帝后的安禄山,由于身体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对身边的人也是刑罚日峻。

(757年)正月,其子安庆绪指使心腹李猪儿将安禄山刺杀,自立为帝。 逃难中的唐玄宗在马嵬遭遇兵变,被迫让位给儿子肃宗。肃宗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击败史思明,收复了河北。

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众多的叛军将领们抢夺了大量的财物和美女后无心恋战。这时唐肃宗李亨没打招呼给唐玄宗就自己称帝了,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下,纷纷击溃安庆绪的叛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的部队溃散,大部依附了史思明,而安庆绪只带了1300人逃到邺城

757年陕郡之战,唐军大败安庆绪,安庆绪只带领1300人逃到邺城。按道理,应该快速进军消灭安庆绪,可是邺城之战在一年后才开战,这是为什么呐?

这时唐肃宗在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归长安,忙着权利分配,如何控制唐玄宗这个爹。控制好了 内部权利。唐肃宗又担心了另一件事情,假如叛军被打败了,打败叛军的将领们要是成为第二个安禄山怎么办?唐肃宗特别宠信了一批宦官,如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等,让太监鱼朝恩监军。

安庆绪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收拢溃败的军队,迅速壮大起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人马,围攻邺城,奇葩的是这么多的唐朝军队居然没有统帅,粮食后勤也供应不足。尽管这样,唐军仍然击溃了安庆绪的主力部队,安庆绪龟缩在邺城等待史思明的救援,并许诺让位给史思明。号称60万的唐军与史思明5万精锐部队激战,此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天昏地暗,唐军溃败,九路唐军各自回归各自的驻地,史思明乘势夺去了洛阳。

这次唐军的溃败主要原因是唐肃宗对将领们的不信任,宠信太监造成的。不过这一战后,史思明诱杀了安庆绪和他的主要将领,自己成了老大。

758年史思明为了麻痹唐朝政府,假意归降,暗地里却在收拢溃散的安庆绪部队,积攒力量。唐朝对史思明也是不放心,暗地里也在积极谋划消灭史思明部队。史思明觉察到了唐军的计划后,与安庆绪相互为援,邺城之战后,诱杀安庆绪以及他的主要将领,自己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尽归史朝义。唐军在回纥的帮助下,在洛阳大破史军,763年,随着部下纷纷降唐,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被平定。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多,其实,如果唐军上下齐心,统帅得力,是有机会提前结束这场叛乱的。

第一个机会是潼关保卫战。当时守潼关的封常清、高仙芝采坚守潼关不出,叛军攻打不下,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诌言,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起用哥舒翰后,又逼哥舒翰出战,结果潼关丢失,长安不保。当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接边打了几个大胜仗,进展十分顺利,只要守住潼关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叛军必溃。

762年,唐肃宗因为太监李辅国、程元振处理了张皇后,自己也被吓死了。唐代宗即位,启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统帅,联合回鹘军队,合击叛军于洛阳,打败了史朝义的固有部队和主要援军,史朝义败。史朝义的残部被原来叛军的其他将领所不容,最后自缢在范阳城外的树林中。

这次,唐代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大赦投降的叛军,叛军投降的主要将领被封为节度使。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

从此开始了宦官专权和范镇割据的时代,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