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北朝第一名将拯救北方汉人于水火,廉台一万对十万虽败尤荣
第29战 :廉台之战(南北朝)
——北方汉族面对少数民族的一次轮回救赎
战争概述:公元前352年,前燕慕容恪率十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在群胡围攻下已如强弩之末的中原汉政权冉魏。冉魏皇帝冉闵率兵一万北上,活动于北方边境的常山、中山诸郡,抵御燕军。魏、燕两军交战,初始,魏军十战皆捷,且战且退,最后双方决战于廉台,慕容恪摆出铁马连环阵,冉魏七千人力战而死。冉闵被俘,被杀于遏陉山。冉魏政权遂亡。
将帅星数:★ ★ ★ ★ ★ ★ ★ 慕容恪 冉闵
精彩星数:★ ★ ★ ★ ★ ★ ★ ★ ★
政治影响星数:★ ★ ★ ★ ★
综合星数:7★ ★ ★ ★ ★ ★ ★
战争类型:骑战——《百战奇略》曰“骑步作战,若遇山林、险阴、陂泽之地,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易之地”,慕容恪慎守此条,在廉台用前燕精骑终结了冉闵的神奇步伐。
战争深度解析:
静夜如水,从噩梦中惊醒,茫然,仿佛从历史的黑洞中轮回。
悄然离开了卧室,来到书房,按下了电脑启动键。
在荧光下,脑海依然一片空白。良久,我终于颤颤微微地用指尖打出了震撼历史的那三个字:
杀胡令!
西晋,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三个统一王朝,从一统三国到分崩瓦解,仅仅用了三十七年的时间。
内部政局的混乱(贾后乱政),地方势力的坐大(八王之乱),北方流民起义,当然,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迅速崛起,都是刺向这个王朝一把又一把的尖刀。
五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耀眼的新名词。
从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永兴元年(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定都于离石(山西离石),建国号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
奴隶身份的羯族人石勒则率十八骑起事,成为一股强悍的少数民族势力,于公元319年建立后赵政权。
301年,巴氐族人李特在四川绵阳率领流民起义,攻下成都,其子李流于306年称帝,号成汉。
而以崇尚汉文化而得名的鲜卑慕容部落也开始崛起。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燕国。
渊源于先秦西戎的氐族扶风氐帅齐万年率众反晋。与此先后,仇池(今甘肃成县西)氐帅杨茂搜自立为王,建仇池国。公元351年,武都氐裔苻健占领关中,自称秦天王,建国大秦,史称前秦。
公元311年四月,依附匈奴的羯族人石勒于宁平之战中消灭十余万晋军;六月,王弥、刘曜等攻下洛阳,杀王公以下三万余人,俘获晋怀帝;八月,又攻下长安。后来,晋将贾匹等在关中汉人的支持下夺回长安,迎司马邺为帝,是为愍帝。316年(建兴四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五胡逐鹿中原,无日不战,中原陷入了极度的黑暗之中。
从今天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待,五胡入主中原,在北方取得政权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渐汉化,胡族和汉族的隔阂逐渐消融,促使了华夏各民族大融合,作为在中原具有绝对文化统治地位的汉族被迫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
然而当时入塞胡族带着原始部落的残暴性,烧杀抢掠,给北方的汉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有人说在北方曾经建立了雄秦盛汉的汉民族一度已经到了灭族的边缘,这样的说法相对比较夸张,但是当时北方胡、汉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缓解的地步。
西晋灭亡后,存留在北方的汉族人民为了抵抗五胡的暴行,纷纷建立了自发而分散的军事武装:一为坞堡,“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大多由没有南迁的汉族地主组织而成。二为乞活军,乞活,顾名思义,乱世中乞求活命自保也,其悲壮凄惨情形可见一斑。乞活军的基本成分是汉族流亡农民,无战乱时参与农业生产,遇到战乱时武装组织起来以求自保,抵制胡人的屠杀。
随着胡、汉矛盾的加剧,这两类势力成为北方汉族反胡的最主要力量。
而那名叫冉闵的汉人,彻底点燃了北方汉族百姓反胡的烈火。
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唯一的汉民族政权冉闵,魏的开国君主。
冉闵的祖父冉隆与父亲冉瞻、叔父冉瞻都是乞活军的一员。祖父冉隆与叔父冉瞻都在抵抗前赵匈奴的战争中牺牲,时年十二岁的冉瞻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后被石勒所俘。石勒非常欣赏年少的冉瞻作战的勇猛,逐命其侄石虎收冉瞻为养子,为己所用。
冉瞻后在与匈奴作战中牺牲。
冉闵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和智谋,深得石虎赏识。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参加后赵对前燕的战争,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率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冉闵渐渐在各种军事行动中崭露头角,屡立奇功。后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逐渐成为了后赵军界最重要的将领,被称为“当世项羽”。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死后,其侄石虎篡夺了皇位。石虎统治期间,军旅不息,众役繁兴,征调频繁,刑罚严酷,后赵政局大乱。石虎死后,诸子争立,互相残杀。
348年,冉闵趁机与同为乞活军出身的后赵汉人大司马李农联手,杀石虎子石遵、石鉴,建立了冉魏政权,冉闵自立为皇帝。
掌握政权后,冉闵祭出了那纸撼动历史的杀胡令。
冉闵的杀胡令,并非一时冲动,或特意在挑拔汉、胡之间的民族关系。作为借羯族后赵政权动荡中起家的北方唯一汉族势力,冉闵立国之初就危机四伏,外有羯族后赵势力襄国石砥、羌族姚弋仲、氐族苻洪、鲜卑慕容部;内部羯族又时常反叛,并不能为己所用。
杀胡令,是作为根基不稳的冉魏政权团结汉民族在北方分散的武装力量的最好政治选择,也是胡、汉矛盾激化后的必然结果。
杀胡令一经祭出,如野火蔓延不可收拾,史载:“赵人(汉人的统称)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
仇恨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一发不可收拾。三十年来,饱受胡人欺压的汉人纷纷响应,一时间掀起了中原汉人对胡人的反报复战争,中原无日不战,血流成河,山河为之变色。
五胡少数民族在这次反报复行动中被屠杀的数量很惊人,仅后赵及冉魏都城邺城就有二十多万羯胡被杀,推及到更广的北方,这个数字肯定更加惊人。一时间迫于冉闵和北方汉人的武力威胁,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各自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从此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
面对冉魏政权残暴的屠杀政策,北方五胡空前团结起来,一致将矛头对准了冉闵的冉魏政权。
冉魏成立的三年时间内,冉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复制的战争神话:
汝阴王石琨、张举、王朗率七万人伐魏都邺,冉闵仅率千余骑兵与其战于邺城北,冉闵操两刃矛,驰骑痛击,所向摧陷,斩首三千级,石琨部大败而去。
永和六年(350年)初,冉闵大败羯族襄国相国石琨、镇南将军刘国十万众于邯郸,灭敌万余。
面对如此可怕的敌人,匈奴、羯、鲜卑、氐、羌众胡联合起来,组成三十万联军,准备向魏都邺城大举进攻。冉闵率七万魏军、三万乞活军与群胡战于苍亭,大败群胡,灭敌二万八千,尽俘其众而归,旌旗、钲鼓绵亘百余里。
冉魏是一个为战争而建立的政权,与众胡势力无日不战,加之杀胡令让境内的胡人纷纷逃离魏境,农业遇到了摧毁性破坏,又在永和七年(351年)遇到了大灾。
没有经济的支撑,加之内部的不和(冉魏政权建立没有多久,冉闵即诛杀自己的得力助手李农),创造了众多战争神话的冉魏很快就显现了疲态。
冉闵对自己的处境有很清醒的认识。他曾一度派人到东晋,希望东晋政府与自己联合,出兵北伐,将群胡逐出中原。
后赵大乱,冉闵在中原搅起腥风血雨。而东晋方面,安西将军桓温刚刚平蜀成功(灭成汉),威名大振。
桓温一生的梦想也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在得知中原大乱后也是热血沸腾,一再上表要求北伐。但东晋朝廷内部害怕桓温再立殊勋难以抑制,不同意北伐。
桓温一怒之下,在朝廷无令的情况下率五万大军自江陵顺流而下,意欲北伐。东晋朝野震惊,派使力阻,此时的桓温还不敢公开对抗朝廷,最终放弃了北伐的念头。
但中原政局的确有机可趁,东晋政府也不想错过趁火打劫的机会。永和七年(351年),派七万大军北伐,却没有让桓温出征,只派了一个志大才疏的清谈家殷浩担任此次北伐的主帅,屡战屡败,对中原北方诸胡势力丝毫没有构成威胁。
冉闵注定了只能一个人与群胡战斗。
永和七年(351年),冉闵率十万大军围攻襄国石砥。姚襄(羌)、石琨(羯)、悦绾(慕容鲜卑)率十万余众增援,合围冉闵。冉闵大败,全军覆灭,只身一人逃回邺城,其子冉胤被部下胡兵所杀。
经此一役,冉闵的主力其实已经基本丧失。
冉闵回到邺城,迅速稳定局势,以残余的兵力大败前来攻击邺城的石砥刘显部七万大军,灭敌三万余众,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永和八年(352年),刘显攻常山。冉闵率八千骑(此应为冉闵的全部精锐)出击,大败刘显,并趁胜追击至襄国,灭襄国,至此,后赵羯族势力基本被冉闵所灭。
被群狼围攻的雄狮已经疲惫,冉闵进攻的步伐渐显沉重,等待他的,只是看群胡之中,么样的人能结束这样的战争神话——当然也是群胡心中的噩梦。
终结传奇的,是另一个传奇的演绎者——慕容恪。
慕容恪是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的第四子,史载其“幼而谨厚,沉深有大度”,但是因为其母高氏一直不为慕容皝所宠爱,慕容皝一直不太喜欢和重视这个儿子。
但是慕容恪在十五岁那年,让世人包括自己的父亲见识了自己的实力。
公元338年,后赵石虎发兵十万伐前燕,赵军来势汹汹,慕容皝坚守棘城不出,后慕容皝派初次参加征战的慕容恪率两千骑兵袭击后赵军。
慕容恪率领的二千轻骑杀了后赵军个措手不及,后赵军溃逃,慕容恪乘胜追击,大败赵军,斩获三万余。
后赵的伐燕大军中名将云集,除石虎外,还有桃豹(此君与祖逖斗智斗勇,打得不亦乐乎)、姚弋仲、姚襄,他们都成了少年慕容恪一战成名的背景。
此战中,后赵大军溃败,却有另一个少年将领以率三千汉军独全而成名,那就是冉闵。
宿命的安排仿佛很刻意,让他们同时惊艳登场,十四年后,又再度重逢,联手演绎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战。
公元340年,十七岁的慕容恪任大元帅,征讨高句丽,大败高句丽,逼迫高句丽南迁朝鲜半岛,此后又率兵消灭宇文氏,大破扶余国。
作为一名将领,能指挥取得上述任何一战的胜利,基本可以称为名将了,而取得以上战役的胜利后,慕容恪年仅二十。
当然,慕容恪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战,还是与冉闵的那场龙虎斗。
公元352年,后赵羯族势力基本被冉闵所灭,但冉闵亦元气大伤。已占据幽州的慕容恪抓住了入主中原的最佳时机,率十万大军南下。
冉闵此时只有万余兵力,众大臣纷纷劝其避慕容恪的风头,然而冉闵的字典上从来没有“躲”这个字。他率领着仅有的一万多步兵(已经没有骑兵了)活动于常山、中山诸郡,抵御燕军。
冉闵手下的很多大臣对他的此次出征感到绝望,纷纷自杀。
冉闵没有这样脆弱,而且他率领的一万多步兵在十万鲜卑铁骑面前并不落下风。燕、魏两军在安喜平原上展开激战,冉闵连续十次击退了慕容恪的铁骑。
然而敌众我寡,冉闵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与此同时,前燕君主慕容儁的大军逼近,有形成二军合围的趋势。
冉闵于是率部且战且退,企图将慕容恪部引向廉台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交战。
这是冉闵能作出的最明智的选择,但是他的对手是慕容恪,慕容恪并不上冉闵的当,主力始终留驻平地,不与冉闵进丛林地带作战。
冉闵军粮渐尽,又有慕容儁后援大军的威胁,加之在平原上有十胜慕容恪的记录,冉闵决定孤注一掷,回到平地与慕容恪决一死战。
魏昌城侧,廉台,一场一万步兵对十万铁骑的决战拉开。
冉闵的一万步兵杀向慕容恪的十万铁骑,但是这次他发现面对的不是奔驰而来的铁骑,而是五千人的肉盾。
连环马,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名词。
冉闵的步兵战斗力太强了,安喜平原上十战未捷,使得燕兵谈闵色变。慕容恪一方面安抚军心,一方面也绞尽脑汁考虑如何制服冉闵这支疯狂的部队。
答案是崭新的:连环马,五千骑兵用铁锁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方阵,置于阵前。
意图简单而明显,阻止和拖延冉闵军的突破速度。
代价是五千精锐的性命。
效果非常明显,冉闵军被五千连环方阵所阻,等冲破方阵,慕容恪剩下的九万五千骑兵已经完成了对冉闵军的三处合围。
冉闵军全军覆灭,冉闵连杀三百余人,冲出重围,战马却力竭而倒,被慕容恪所俘。
一代战神,结束了他的征程。
冉闵随后被慕容儁斩于遏陉山。史载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儁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
冉魏被灭,冉魏满朝文武大多守节自缢,少数逃往东晋,无一降燕。
魏境约有几十万汉人逃往东晋,中途受到群胡的报复截击,死亡殆尽。
北方的天空,依然是无尽的暗夜。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慕容恪:
廉台之战后,慕容恪继续延续着他的传奇。慕容儁病死后,他成为了独揽前燕政权的辅政大臣,前燕在他的带领下走向辉煌,基本上占领了整个华北。而在战场上——平定青州、平息慕舆根政变、奇袭洛阳,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战例在他手中书写着。
当初慕容儁死讯传到东晋,满朝皆喜,皆以为收复中原有望,唯大将军桓温不以为然。问其故,桓温的答案很简单:“慕容恪还在!”
慕容恪死后,前燕失去了它的擎天巨柱,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被前秦所灭。
战争猜想:
冉闵,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了。有人说他是拯救华夏民族于水火、立下不朽奇功的盖世英雄;有人说他是沾满了鲜血的刽子手。是神?是魔?是功?是过?不管功过是非,他在历史中所书写的,是我们今天永远无法抹去的痕迹。
夜狼啸西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