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位少年被朱元璋判定为死刑 行刑时少年不哭反笑 朱元璋下令赦免并且封官
草根皇帝朱元璋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一步成为了皇帝,这天下百姓的苦他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在他成为了皇帝之后对待百姓是非常的好,而他在百姓心中也是一位十分好的皇帝。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希望“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在封建社会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朱元璋在位时期,这方面做的就很不错。洪武六年,朱元璋颁布一道诏书,其中有一项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意思是说,只要家里有七十岁老人,朝廷就免去一个儿子的徭役、兵役,还在各地建造许多养济院(古代敬老院),免费提供给孤寡老人,纵观历史上其他朝代,包括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也没有像朱元璋这么做过。
我国自古以来都崇尚孝道,有很多关于这样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字典籍,由此均可看出古人对孝道是多么的重视,古代人认为一个人对父母足够孝顺就能在危难时刻带来好运,解除厄运。
当然这样的心态会带来附加问题,那便是愚孝,愚孝是我们自古以来就不提倡的。对于真正的孝道应该加以褒奖,这件事其实朱元璋最有体会。根据史书记载,有位父亲犯了法,要接受杖责,但是他儿子来请求替代责罚,于是明太祖便因为孩子的孝心而免去他父亲的罪责,世人以此受到勉励,这点让人无限感慨。
可想而知,明代百姓对朱元璋称赞不已,但在大臣和各地官员并不这样认为,站在他们的角度,朱元璋是心狠手辣的皇帝,甚至比汉高祖还要狠。开国功臣大多未能善终,处理蓝玉案过程中,一万余人被杀,对于贪官污吏,朱元璋更不会手软,他当了三十一年皇帝,共杀了超过15万贪官,怎一个狠字了得。
不仅对大臣狠,对皇亲国戚,甚至皇子也不轻饶。当年晋王朱棡犯错,若不是太子朱标再三劝说,朱元璋非得好好教训朱棡。驸马仗势欺人,朱元璋直接派人将他抓到京城,让刑部不要徇私,最后驸马被斩首示众,公主哭着求情都没用。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让刘伯温、李善长,借鉴《唐律》、《元典章》,制定了一本法典,也就是《大明律》。当时有一位叫周琬的人,在他十六岁的时候,时任滁州牧的父亲,由于受到同僚的牵连,被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处死。
得知此消息后,周琬的家人都痛哭不已,却又束手无策。周琬认为父亲是被冤枉的,一味地哭泣不能解决问题,他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独自一人来到京城,希望能见到皇帝,为父亲伸冤,史书记载:“琬年十六,叩阍请代。”
朱元璋尊重孝子的故事一直都被大家所传颂。明朝洪武年间,南京有位叫做周琬的人,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官员,因为犯罪后被判刑。周琬来到京城,敲响登闻鼓,朱元璋亲自召见了他。周琬向朱元璋诉说父亲的冤屈,并表示,万一父亲不能平反昭雪,自己愿意替父亲去死。朱元璋见周琬说话有礼有节,且神色从容,实在不像一个十六岁孩子的作风,于是怀疑有人指使。朱元璋厉声质问周琬,周琬咬定无人指使。
朱元璋认为周琬不见棺材不掉泪,于是下令将周琬拖出去斩首。见周琬依然神色不变,朱元璋很惊讶,于是对周琬道:“看来你没说假话,看在你一片孝心的诚意上,朕决定,改判你父亲流刑。”
朱元璋原本以为周琬会连忙磕头谢恩,不料周琬却道:“流刑和死刑有什么区别!如果我父亲死了,我也不愿过了,皇上不如杀了我!”
朱元璋勃然大怒,小小少年,竟然藐视朕意,既然你一心寻死,朕就成全你!于是,朱元璋下令将周琬即日午时斩首。
殊不知,这一次也是朱元璋的试探,看到周琬死到临头不哭反笑(琬色甚喜),朱元璋被他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和孝心感动,摆摆手把周琬放了,并且给他安排“兵科给事中”的官职,属于皇帝的近侍,官衔不高却很重要。或许周琬自己都没想到,竟然因祸得福,能两次从朱元璋手中死里逃生的,除了周琬,几乎再无他人。
- 上一篇:二战后重组的欧洲各国的反应
- 下一篇:中国最憋屈的皇帝竟然被老婆欺负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