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之中,为什么唯独韩信下场最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汉朝的建立,除了其汉高祖刘邦的才能外,还要多亏了其手底下的汉初三杰,然而在汉初三杰中却只有韩信的下场是最惨的,那么这是为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一、张良的结局
张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张良是的贵族出身,韩国被灭掉之后,张良弟死不葬、舍财求刺客,张良此时已是一介布衣,谋刺的对象是已经称帝的秦始皇,这格局说起来要大过燕了,在刺杀失败后,张良全身而退,秦始皇大搞通缉,张良能逃得性命,还顺便救了这种杀人犯。
张良和刘邦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因为张良说的很多东西跟别人说不通,跟刘邦却一点就通,所以说刘邦是天授,而张良对刘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总能在变幻莫测的利害关系中穿透层层迷雾,直指问题的要害,并做出正确选择。
在刘邦攻取峣关之时,张良向刘邦献上智取的妙计,因为对方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这种人以利可以诱之,刘邦依计行事,峣关守将果然愿意献关投降,张良又分析了一下,说守将肯降士兵不一定跟从,不如趁他松懈的时候打他。刘邦因为采纳了张良的计谋,得以顺利进入关中,比抢先一步入关。
在后来劝刘邦放弃秦宫还军霸上,劝刘邦向项羽谢罪,和项伯一起搞定的危局,既巧妙的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君臣嫌隙的祸根。
相争时劝刘邦搞定韩信、、三大将,当时汉军危在旦夕混乱不堪,张良却迅速看出形势的转机之处,刘邦手下韩信国士无双可以;彭越盗贼出身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对项羽不满,可收买;英布是项羽手下猛将,不过与项羽有隙,害怕被报复,可离间;后来果然靠这三张牌打败项羽。
鸿沟划界后刘邦想罢兵,张良建议急击勿失,不要让项羽有喘息之机。这些种种都是张良能够洞察时局,让刘邦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终于成就帝业。
张良能够被称为“谋圣”,不仅仅是他的谋略,还有他了解凡人的阴暗心理,深得黄老之道的精髓,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也逐渐淡化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影响力,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刘邦封赏功臣时,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辞让,只要了“留”地一个小地方,故张良被称为留侯,此时已形同隐居。
张良深明“飞鸟尽,良弓藏”的哲理,在巅峰之时急流勇退,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那个位置上能够说退就退,实属难能可贵,这些也使得刘邦一直都很尊重张良,公元前186年病逝,得以善终。
二、萧何的结局
萧何是汉初时期的丞相,他是沛丰人,也是汉初三杰之一。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是沛县的主吏掾。他平时非常的勤奋,也非常的好学,而且他的思维非常敏捷,对于律法也是很有研究。他还是一个非常勤俭节约的人,从来都不铺场浪费。而且他的性格也非常的随和,结交了非常多的好朋友,比如刘邦和樊哙等,因为他们的年龄非常相近,性格也差不多相同,所以很快就像是亲兄弟一样的好,特别是对刘邦更是不一般。他从刘邦的外表就看出了不凡,将来肯定是大贵之人,
所以他对刘邦是格外的佩服,并且多次利用他的职权去暗中保护他。最后更是在刘邦平定天下的时候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在最开始追随刘邦的时候他就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和拥护,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项曾经在荥阳一带和对方僵持了两年多。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刘邦更是把整个的关中都交给他来管理,给了他非常大的权力,足以看出 刘邦对他是又多么的信任,当然了,他也干得是非常有成效的。到后来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更是把他推举到了丞相的职位上,这也可以说明他在刘邦心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他原本就是沛县的“主吏掾”,非常的熟悉秦国的一些法令制度。刘邦入关以后曾经颁布过一些法令并且约法三章,废除了很多无理的秦朝的苛法,而对于能维持社会秩序的一些律法都保留了下来。这当中大部分都是在他的建议下进行的,到了后来他又根据秦国的律法制定了一些汉律。
刘邦在率领大军进入到秦都咸阳以后,各位将领都忙着瓜分府库里的一些珍宝和财物,只有他把秦国的一些文献档案和律令图集收藏了起来。而汉朝也因为这些藏书知晓了天下各个地方的一些信息。这些藏书也对建立西汉王朝有一定决定性的作用。他身为丞相,在关中留守。运送粮草,军需毫无乏力,如果要论建国功劳的话,他当属是最大的。他非常的注重一些图书事业的建设,在汉初的时候,他主持并且建造了石渠阁、麒麟阁和天禄阁,三阁都建在了未央宫宫内,用来储藏一些秦朝的书籍和一些进入咸阳以后所取得的那些图籍和档案;还储存了一些忠臣的画像典籍。也因此奠定了当时的汉代国家藏书的一些基础。
但是政治没有感情可言,哪怕他是汉初最受刘邦信任的人也难免遇到猜忌,毕竟君心叵测。萧何当了丞相之后常常在家中饮酒作乐,好不快活。有一天他的一个门客披麻戴孝地来见他,他非常生气,门客却说皇帝在外面征战平叛,冒着危险,而你却饮酒作乐,我看你是要死了。萧何醒悟过来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而后又听说刘邦对自己的百姓间颇有声望这件事不满,于是他又故意贪污,自污名节,刘邦虽然因为这件事把他抓了起来,但终于解除了对他的忌惮,有赦免了他让他官复原职,萧何最终获得善终。
三、韩信的结局
韩信是准阴人,少时家境窘迫,以乞讨为生,一直不得志。后来受到萧何的赏识,并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率领少数兵卒攻略东方,从此开始他战无不胜的人生。
楚汉相争最激烈的时候,韩信自立为齐王,但依然听从刘邦的号令,最终指挥五十万士兵打败项羽。汉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但是实际上他兵精粮足,成为新兴的地方割据势力。
然而在军事上韩信的才能有目共睹,但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却连个普通人都不如。
刘邦在争天下的时候,两次夺取了韩信的军队,韩信甚至都没有一点反抗。
第一次是韩信在平定赵地之后,当时刘邦被项羽打的大败,身边只剩下司机夏侯婴,这种情况下,刘邦直入韩信军营,趁着韩信睡觉就夺了他的兵权,对此韩信没有丝毫的反对意见,于是眼睁睁的看着刘邦带着自己的精兵再去给项羽送人头,而自己只能从头募兵训练。
第二次是项羽被消灭后,同上次在赵国一样,刘邦再次抢夺了韩信的军队,将韩信调离他一手打下的齐地,违背了垓下之围前对韩信的许诺,让他去当光杆司令的楚王。史记原文是“高祖袭夺齐王军”,“袭夺”二字,将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次韩信还是没有任何表示的无条件服从。
在韩信横扫北方的时候,项羽就曾经派人向他表示过三分天下的愿望,韩信手下的蒯通也几次劝说,但韩信犹豫不决,最终也没能下定决心自立。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对韩信这帮异姓王很忌惮,借着有人说韩信谋反,巡视云梦泽,一举将韩信擒拿。在这之前,韩信已经知道了刘邦的真正目的是对付自己,但他还是不敢反抗,史记原文写道“信欲发兵反”,想反想了好久,思考再三,最终还是放弃抵抗束手就擒,于是从楚王变成了淮阴侯。
由此可见,韩信对于上位者似乎有一种近似于天真的信任或是深入骨髓的恐惧,不论是哪种原因,都导致了在吕后与萧何定计,骗韩信入宫的时候,他即使猜到了可能对自己不利,也一如既往的一厢情愿,觉得自己不会被怎么样,亦或是习惯了将自己的性命交给别人处理。
此外,韩信最后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实力了,他已经不是有封地的异姓王,而是一个普通的淮阴侯,手上没有军队的韩信,用现在的话说,像个孩子一样,所以只能任人宰割。
韩信曾经有过机会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甚至一统中国,只不过他没能把握住,一步步的被刘邦逐渐削弱。
天下统一后,对于刘邦来说,你韩信再有才,也没有用了。甚至可以这么说,你韩信的才能威胁到了大汉江山。加上你韩信还不会做人,那注定一死。
所以韩信到死的那一刻都没搞明白,其实你韩信谋不谋反其实并不重要,最终都要被杀。韩信的死是因为他功高盖主,又不懂得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有着重要的关系。
反观张良,他没有军权,而且刘邦一统天下之后,他就主动选择了退居幕后,所以能够避祸。而萧何虽然多次被刘邦猜忌,但是他懂得如何处理君臣关系。
首先捐出家产,然后把儿子送到刘邦那边参战(相当于做人质)。最后他还自污,大收商人的财物,损毁自己的名誉,实则是让刘邦放松警惕。
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汉初三杰中,只有韩信不懂得急流勇退,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