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能买多少东西?答案令人很难相信 原来购买能力那么强
在古代的时候都是以金银铜作为货币,到了民国时期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那就是大洋,对于现在来说并不算罕见;那么一块大洋在民国的时候购买能力是多少呢?
首先我们得先来了解一下白银的使用情况。白银在中国唐末宋初时期开始在社会上流通,但是中国自身产银量很少,白银大多来自海外。新大陆发现后,外国银元流入中国。
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的“本洋”和西班牙银元,是流入中国的第一批外国银元。最初是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的港口贸易城市使用。到了清朝末年中国人也开始了仿铸外国银元。
民国成立后,国政府公布“新国币条例”,规定一圆银币为国币,即本位币,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后改为89%,币面铸有袁世凯头像和铸造年份,背面为嘉禾纹饰及“壹圆”字样,通称“袁头币”。
这种新币,形式统一,样式美观,成色十足,发行后,很快在全国各地风行,存世量也最多的!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一元大洋在民国时期,能买到什么东西呢?尽管民国年间物价不稳定,以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里我们依然能了解个大概。
根据《上海工人运动史》一书披露:1927年在上海,大米一石14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
1931年在广州,一块大洋能买25斤大米或者20斤茄子。
1933年的北京,1银元可买6斤上好的猪肉,七斤煤油,入住一所高档旅馆,每天房费也不过2-3块大洋。
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
1937年的成都,一块大洋能买16斤大米,或者17斤面粉,或者5斤猪肉,或者40个鸡蛋,或者45斤大葱,或者47斤包菜,或者5斤白糖。
整体上来看,从上世纪20年代到抗日战争前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物价一直平稳,温和上涨。抗日战争后到民国政府垮台,物价就刹不住车了。特别是粮食、药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越往后越贵,银元的购买力自然也也来越低了。
虽然大洋的购买力在降低,但是终究还是比法币更值钱。民国时期,发达地区的人们工资是十分可观的,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更是十分吃香。除开医生、大学老师、高级技工等人才外,作家是一个庞大的高收入群体,仅仅是版税就远远高于普通工人的工资。仅仅是一块大洋,一枚银币,在民国其实你也能买到非常多的东西,涵盖各种吃的、穿的、用的。要知道,当时人们一年的伙食费才一百余银元,而贫困的红线定在了十银元以下。
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就能高达三十银元,更别说那些动辄月收入成百上千的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一块大洋不仅可以买吃的米、肉,还有余钱买穿衣的布,而且买的东西量还不少,加一起能有几十斤。如此看来,一块银元原来能买这么多的东西。
像鲁迅先生月工资加上稿费收入可达七八百元,胡适则更高了,一月收入在一千五百元以上,属于真正的中产阶级。
那么,一块大洋租房子能住多久呢?其实,就租房而已,民国时期还不像现在租房这般需要自己置备不少东西,很多租出去的房子都是套房。什么都是配备好的,不需要自己折腾,可以直接拎包入住,非常省时省力。这么便捷方便的房子究竟多少钱一个月呢?仅仅七、八银元一个月,是不是特别便宜。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按照购买力来计算,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50-200人人民币,那时候谁月收入有三五十大洋,日子可以过的很幸福了!但是这一切都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戛然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