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至死也无法击败匈奴?
汉初名臣晁错曾说过:“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仅凭正面远征攻击,并不足以彻底击败匈奴人。而且要支撑这种千里远征,花费的后勤物资是极其可怕的。它对汉帝国国力的伤害,甚至要远大于匈奴的劫掠和汉军战败的影响。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对宋代的情况做过一次推演:一个后勤人员可以背六斗米,一个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粮食。一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的行军。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但其实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因为要留出回程的粮食。两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二十六天,也就是前进十三天的路程。
一石二斗米, 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后勤人员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以后的十八天,二人每天吃四升米。三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也就是前进十六天的路程。
三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后勤人员运粮,再要扩大规模很困难了。而且,每名后勤人员背六斗米的数量其实是理想状态。因为队长自己不能背,负责打水、砍柴的人只能背一半。他们所减少的要分摊在其他后勤人员的头上。另外后勤人员还会生病和死亡,他们所背的也要由其他后勤人员分担。
因此在没有大量牲畜与车辆支援的情况下,战士与后勤人员以 1: 1 的人数比例,只能维持不到 18 天的作战。战士与后勤人员以 1: 2 的人数比例,也只能维持不到 26天。就算把后勤人员的数量提高到战斗人员的3倍, 也只能维持不到31天。 在此之上,就算再增加后勤人员也只是有弊无利了。
而在牲畜与车辆非常充足的秦汉时代,又是如何呢?秦帝国,蒙恬北击匈奴,“率三十钟而至一石”;汉帝国,卫青北击匈奴,“率十余钟而至一石”。钟也是秦汉时代的容积单位,一钟是六石四斗。“率三十钟而至一石”和“率十余钟而至一石”,意思是路上要消耗十余钟甚至三十钟粮食,才能将一石粮食送到前线。也就是说,北击匈奴这样的千里远征,转运成本高达 64 倍甚至 192 倍。战士每吃到 1 斤粮食就要在路上消耗掉 64 斤甚至 192 斤。这就是古代低得可怕的转运效率,军事后勤学上将其称作“距离的暴虐”。
古代运粮不仅要面对低效的问题,还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古代的道路情况不好,许多道路经过一场大雨之后就变得很难通行。因此,运粮人员往往是一边探路一边修路。修路时甚至高官也会参与,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就曾在雨后亲自带人拾柴枝填路。
由于军队的行动不定,而运输带有滞后性, 运输的数量和时间往往要卡得很死。运输路线, 调度, 分配, 一旦出了一点纰漏,就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混乱。路上要是延迟几次,前线的粮食吃完,后方粮食还没运上来,就会导致一整场战役的失败。这个道理简单而残酷,再勇猛的战士,只要三天不吃饭,就基本失去了战斗力。于是,在古代, 后勤部队失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经常与死刑挂钩。
此外,运输中还要克服敌人的骚扰与攻击。后勤人员还往往由于风餐露宿,高强度的劳动以及糟糕的医疗条件而大量病倒和死亡。 可以说, 对于当时的将军们来说,最可怕的困难不是敌人多么强大,而是后勤出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毫无军事常识的篡位者王莽突发奇想要发动三十万大军对匈奴进行一整年远征时,他手下的将军冒死也要阻止的原因所在。
▲王莽画像
三十万大军,一整年仅粮食就要消耗 720万 石,要 是 再 算 上64 倍 甚 至 192 倍 的转运成本,那将是一个所有最强大的帝国都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原帝国爆发内战的时候,兵力可以高达几十万,而远征边疆之时,却只能投入几万的兵力。
由此可见,千里远征对一个农业帝国带来的巨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损耗。雄才大略如汉武帝刘彻,虽然曾经取得了对匈奴的辉煌胜利,但晚年也不得不颁布《罪己诏》,来检讨自己的远征对于汉帝国国力的巨大伤害。也正是因为这种“距离的暴虐”的阻碍,汉帝国始终没能对匈奴帝国给予致命的一击。 因此在汉武帝去世的几十年后,汉匈两国仍然进行着殊死的对决。
本文经指纹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铸剑师老郑的私人号:lqzjsz ☜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lbqyjs ☜长按左边字母复
- 上一篇:齐白石书画辨伪
- 下一篇:后晋高祖石敬瑭临终悔恨没有当好耶律德光的儿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