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缘何三年不飞一飞惊天:邲之战(百战之top87)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第87位:邲之战
战争概述: 公元前 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苟林父率三军救郑,双方在邲地 (今河南郑州北 )展开争夺,楚军大败内部不和的晋军,一洗城濮之耻,并一举奠定了楚庄王春秋五霸的地位。
将帅星数:★ ★ ★ ★ 熊侣 士会
图:楚庄王熊侣
图:范武子士会
精彩星数: ★ ★ ★
政治影响星数: ★ ★ ★ ★
综合星数: 3.5
★ ★ ★ ☆
战争类型: 离战——楚国人在此战中充分利用了晋国人内部的内讧与分歧,瓦解了敌人的
斗志和军心。
酒,是好酒,盛在古铜青樽里,萦萦发绿。
人,是美人,郑姬风骚、越女温柔,左拥右抱,相得益彰。
可熊侣的眼中还是有一丝的落寞。
一曲奏罢,熊侣听到了缓慢而轻松的脚步声。
“伍大夫没有看到朝堂门口的告示吗?”熊侣抬头,指指那块“谏者死地”的牌子。
“闲来无事,臣肚里酒虫作祟,特来向大王讨几杯美酒喝!”伍举笑道。
“好!美酒佳人俱在,寡人只缺酒友。来人,赏伍大夫美酒佳肴。”熊侣高兴地轻轻拍案。
酒过三巡,伍举说:楚国近日有一奇事,大王可曾听闻?
熊侣已半醉,说:不知,伍大夫请讲。
伍举说:近日於阜据说发现了一只极为美丽雄健的五色大鸟,半似孔雀半似凤凰,栖于山中百年梧桐树上,三年不飞不鸣,整日与鸦雀为伍,又似啄木鸟般啄虫而食,国人皆视为奇。
熊侣饮尽酒一杯,说:伍大夫,你看这是什么鸟呢?为何三年不飞?
伍举说此鸟王气十足,深不可测,臣也不知是何鸟。但臣知道这只鸟肯定不是一只笨鸟,三年不飞,一飞当冲入云霄,凌云展翅、前程万里。
熊侣看了看伍举,二人都没有说话,但眼睛里却有了会心的笑意。
楚庄王熊侣不是一只笨鸟,也不是一只懒鸟。不飞,只是因为他嗅到丛林里猎人的味道。
敌人不仅仅是强大的晋国,更是国内的贵族豪强,他们能够决定楚国的兴衰,
更能决定熊侣王位的稳固程度。
熊侣需要在满朝文武、国内众多豪族中看清谁奸谁忠、谁强谁弱、谁愚谁智。
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猪吃象。
所以熊侣三年不飞。
三年后,熊侣出手,下手狠、稳、准。一方面,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用伍举苏从等贤才,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改革;另一方面,打击和削弱国内的异己,先是平定了公子仪、公子燮等人的叛乱,后来又一举剿灭了楚国最大世族若敖氏,楚国的君主权力得以集中。
在外事方面,楚国吞并了邻近庸、舒蓼等几个小国,巩固了在汉江流域的统治地位。
理顺了国内关系的熊侣开始了向春秋霸主地位的新一轮冲击。公元前 606年,熊侣趁出兵征伐陆浑之戎路过洛阳之机,不经意地问了问周室九鼎的重量,争霸
中原之心昭然若揭。
晋国人在城濮和淆对秦、楚的两次重大胜利,让晋国成为春秋当之无愧的霸主。
春秋霸主的位置不容易坐上,更不容易坐稳。
晋国人的压力很大。一方面,西边的秦国人并不死心,对已翻了脸的亲家死缠烂打,从公元前 627年崤之战到公元前 597年邲之战三十年间,双方进行了近
十场颇具规模的战争。虽然晋国人胜多负少,但秦国人打不死的精神也让晋国人很疲于应付,从而让楚国人得以乘机扩展疆土,扩展实力。
但对于晋国人来说,最坏的还不是“国际形势”,而是来自于国内的危机。晋文公、襄公在位时期,国君尚能控制国家大权。而之后,晋国的政权重心下移,以当初与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为主的大夫们接管了晋国的话语权。
郤、先、狐、赵、栾、胥、魏、韩、智、中行,晋国的大夫们展开了明争暗斗。
从中脱颖而出的是赵氏的代表赵盾。赵盾是当年跟随晋文公流亡的重臣赵衰之子,担任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长达二十余年,集晋国军政大权于一身,在晋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几乎代替君主。公元前 620年,齐、郑、卫、许、晋、曹、
宋七国签定七国扈之盟,赵盾就直接与六国君主代盟。
虽然赵盾是一个相当能干的人,在任期间也将晋国打理得不错,但长时间霸占晋国军政大权,导致了其他家族的不满,其中以狐氏集团为首。狐、赵二氏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最终赵盾坐稳了位置,而狐氏集团的代表狐射姑流亡国外。
赵盾的专权也引起了晋灵公姬夷皋不满,虽然晋灵公是个没什么能力的一天只会花天酒地的糊涂国君,可是权力旁落赵氏也让他心有不甘。君臣关系日益紧张,晋灵公在屠氏等势力的支持下又开始了一系列斗争。最终,赵盾又笑到了最后,以晋灵公被弑、赵盾重立夷皋的叔叔黑臀为新君(晋成公)结束了这场宫廷斗争。
大夫执政的晋国,此时的重心已不在于争霸,而在于赵氏如何继续把持国内的政治操纵权,对于崛起的楚国的咄咄逼人,有些被动和力不从心。
楚国要北进中原,取得霸权,控制中原郑、宋、陈、蔡等中小国家是关键,
尤其是郑国,则是晋楚争霸的最重要一环。
当初郑国的开创者郑桓公姬伯友在选择立国地址上颇费苦心,选择雒东(今洛阳一带)也算是眼光精准,使郑国成为南来北往交通的大枢纽,中原各国的商业中心,虎牢、荥阳更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图:虎牢关兵家必争
姬伯友的选择让郑国在立国之初迅速发展,在头几十年的时间里很风光,争霸诸侯。但他的选择也让郑国在衰落后子孙们没一天好日子过。
左边是晋,右边是楚,谁都不愿意放弃这颗最重要的棋子
两边都是大哥,郑国人谁都惹不起,只能够朝晋暮楚。今天晋国人带兵来,就依附晋国;明天楚国人带兵来,就归顺楚国。郑国人的小白旗随时准备为两位摇晃。
从公元前 606年到公元前 598年,短短八年之中,楚国人就揍了郑国人七次。
当然了,楚国人发多少力,晋国人也照样发多少力。
郑国耗子钻风箱——两头不是人,而两国对郑国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每次出手也越来越狠。到最后,晋、楚两国也开始明白,不是郑国这个小弟喜欢当二五仔墙头草,而是为形势所逼,两家之间的直接交锋,已经不可避免。
公元前 601年,执掌晋政二十余年的赵盾逝世,晋国面临着权力的重新分配。楚国也趁此时机,加紧了对郑国的逼迫和控制。
公元前 598年,楚庄王熊侣以郑国再次背叛楚国归附晋国为由,亲率大军伐郑,
拉开了邲之战的序幕。
和以往一样,郑国没挺多久,郑襄公就举手投降,郑国再次依附楚国。晋景公听说楚国出兵,派荀林父为中军元帅,率军救郑。
没有了赵盾后,晋国的行政效率低下了很多,从发兵到出兵,花了两个多月。
郑国人投降的消息传来,晋国大军才走向河南温县。怎么办?是暂时回师,等楚国人走了,再找郑国人秋后算账?还是继续前进,
与楚国人一决高下?
中军元帅荀林父比较赞成前一种主张,这样既避免了与楚国硬碰硬,又可保
证郑国的暂时归顺,是在政治上包赚不赔的买卖。
可是军中却有不同意见,中军副将先谷和中军大夫赵括、赵同却认为应该大军直扑楚军,与楚军一战,一劳永逸。
图:晋军意见不统一
这种意见是明显和荀林父唱反调。赵盾死后,赵氏宗族的宗主位置让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括,但赵括位仅中军大夫,与赵盾在世时的只手遮天有天壤之别,赵氏的衰落显而易见。
这场对楚国的争霸战,却成了晋国众大夫争权逐利的舞台。双方意见不能统一,作为全军统帅,荀林父又没有足够的威信作出决断和命令。
先谷在赵括、赵同的教唆下擅自率部渡河北上,自行伐楚。这下荀林父被扯
住了鼻子,反而不得不率后部跟先谷一起渡河抗拒楚国。
晋军渡过黄河后,驻至邲地(今河南荥阳东北)。而楚军则向北进军,进至管地(今河南郑州一带)。
大战一触即发,但双方都还是不想打。楚庄王熊侣清楚记得祖父楚成王在城濮的失利,对强大的晋国军队还是有所忌惮。而晋军主帅荀林父也不想打。
在这种情况下,楚庄王熊侣先出招试探,派使者到晋营,说了一大堆好话,
说此次挥师北上,只是教训一下郑国人,并无冒犯晋国人的意思,
荀林父看到楚国人采取了这样求和的姿态,很是高兴。也派使者回信,说希望晋楚两国不要大动干戈,春秋江湖上的秩序还需要晋楚两国来共同维护,给了楚庄王面子。
这个仗眼看打不下去,先谷、赵括、赵同等人急了,先谷未经荀林父的允许,派出赵括到楚营,痛骂了楚庄王一狗血淋头,说你作为一个南夷竟敢来中原地盘上撒野,小心你和那帮臣子的狗命。
赵括这顿骂得很痛快很解气,楚庄王熊侣却乐了。他看到了目前的敌人内部严重的内讧和分歧,从而下了与晋国一战的决心。
但楚庄王依然沉得住气,再次遣使至晋军主帅荀林父那里,直接提出了议和的邀请。之后,却派乐伯、许伯、摄叔等向部分晋军挑战,杀少部分晋军后撤退。
楚军此举果然激怒晋军主战派分子,魏琦、赵旃二将向荀林父请求去楚营挑战,荀林父不许,反派两人去议和。
魏琦、赵旃到了楚营,在楚营丢下的却是战书。
楚庄王熊侣率部倾巢出动,冲击晋军。
而荀林父此时还坐在军营,喝着老家的小汾酒,等着议和的好消息。没有防备的晋军大败,争相渡河逃命,船少人多,掉河而死、互砍而死者数不胜数。
所幸楚军并无全歼晋军的计划。而晋国上军在士会的指挥下作好了战争准备,
挫败了楚国右军的进攻,使晋军大部得以保全。
经过一天的战斗,楚军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的胜利,楚庄王进兵衡雍,以胜
利者的姿态在那里修筑宫殿,举行祭河仪式和祝捷大会,向中原诸国示威——我
楚庄王熊侣来了!
- 上一篇:书画印章辨伪捷径
- 下一篇:北宋各方面都并不强大,为何赵匡胤却可以与唐太宗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