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十五次佛道之争,最后一次道教惨败,道士被迫削发为僧

2022-05-19

历史记载的十五次佛道之争

1、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朝廷召集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人昙无最讨论佛道二教的先后。 姜斌引《老子开天经》言佛为老子侍者,而昙无最引《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等谓佛生于老子之前。据传昙无最驳倒了姜斌的论据,又证明《开天经》系伪造。 孝明帝怒姜斌以《老子开天经》之伪书来虚妄惑众,拟处以死刑,西域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苦谏乃止,改配徙马邑。 佛教胜

2、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文宣帝敕召沙门与道士对辩。据佛教典籍《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载,佛、道双方各有宗师十数人上殿辩论,道方以金陵道人陆修静为代表,佛方以上统法师为代表。道教辩败,敕道士削发为僧,齐境遂“国无两信”。 佛教胜

3、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武帝集百官、道士、沙门、名儒2000余人,讨论释、老。皇帝御正殿,最后判定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 道教胜

4、北周武帝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十二月,再次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辩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居后。但由于名僧僧昄、僧猛、静蔼、道积等人奋起抗争,而未能实现。道教胜

5、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周武帝再次召集大臣、名僧、高道进行辩论,在会上佛、道两家斗争非常激烈。武帝未能即决,遂自天和至建德中七次令争辩三教先后。最后竟因此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佛道两败俱伤

6、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文帝于道坛见老子化胡像大生怪异,遂集沙门道士共议。参加的道教一方为张宾,佛教一方为彦琮。 此次讨论具体情况史无记载,只说彦琮因此作有《辩教论》,以驳斥道教的“老子化胡说”。 胜负不明

7、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杨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与佛教展开论辩,双方主要论辩人物为沙门慧净和道士余永通。 佛教胜

8、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诏僧道入合璧宫论议,道教宗师李荣做为正方立论“道生万物”。佛教大师慧立以“若使道是有知则惟生于善,何故亦生于恶……”云云辩驳。 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前后有七八次之多,道教负多胜少。

9、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敕召沙门静泰(著有《众经目次》)、道方李荣在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李荣败北,帝命其还梓州。 佛教胜

10、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玄宗召释、道二教论议,沙门道氤与道士尹崇对辩,并下旨将论议编入藏,题曰《开元佛道论衡》。 胜负不明

11、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四月庚辰,德宗诞日御麟德殿,命韦渠牟、徐岱等与沙门鉴虚、覃延、道士郗维素、葛参成讨论三教。 开始互有矛盾,分歧争论较为明显,但最终“同归于善”。 平手

12、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敕开讲《南华经》,设内斋,命僧道议论,道士赐紫,沙门不得著。 从结果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这次辩论是道方占上风。 道教胜

13、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道士赵归真请与佛门辩论,乃令僧道会麟德殿,令佛门高僧知玄大师与道门相敌,题目是“神仙可学不可学”。道教胜

14、元宪宗五年(公元1255年),蒙哥汗命阿里不哥在和林主持了一场宗教辩论会。 会上少林长老福裕为首的佛教联合伊斯兰教、基督教一起对道教进行了攻击,以李志常为首的全真道不敌。 之后道教被迫烧毁“伪经”经版,退还佛寺37处。次年,李志常辞世,将掌教位传于张志敬。佛教胜

15、元宪宗八年(公元1258年),蒙哥汗再次命忽必烈认真地在开平府的大安阁举行一场规模空间的佛道大辩论。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佛道大辩论。 佛教方面:以那摩国师为首,另有萨迦派教主八思巴、白教教主二世活佛噶玛拔稀、河西国师、外五路僧(畏兀儿僧)、大理国师、少林寺长老、五台山长老、圆福寺长老等300余人参加。道教方面:全真道精英尽出,掌门人张志敬真人、蛮子王先生、道录樊志应、通判魏志阳、讲师周志立等200余人参加辩论。忽必烈手下谋士姚枢、窦默、廉希宪、王盘等200余人被聘为裁判及公证人。 双方各有17人参加辩论。以张志敬为首的全真道一方,在激烈的争辩中,又败北在以那摩国师为首的佛教一方。结果道士樊士应等17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并被勒令焚毁“伪经”45部,归还佛寺237所。同时,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场影响深远的佛道大辩论。 佛教胜

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下诏弹压全真教,魏晋以来之佛道之争遂平息。

佛道之争的原因

首先佛教是外来宗教造成的种族冲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然引起传统中国社会的反感。佛教初期吸收利用一些民间和道教观点,甚至有意或间接混淆了与道教的分歧,后期壮大后却分割,遂与之发生冲突。(有不同看法的,可以自行查证早期佛教或印度佛教与中国现在佛教的差别,再来喷)

其次,是两教孰为上的争执。统治者对两教的取舍或调和并倡,导致两教争夺宗教势力的主动权。今天看来,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爱恶亲仇。

最有名的是“三武灭佛”,既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灭佛根本原因是佛教势力严重威胁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皇帝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对佛教痛下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