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萨尔浒之战的起因是什么?萨尔浒之战为什么明军会败的如此彻底呢?

2022-05-19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萨尔浒之战是发生在明朝统治末期的一次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分别是势力日渐崛起的努尔哈赤所在的女真部落和势力日渐衰弱的大明朝。萨尔浒之战起因一共包括3个部分,一个是努尔哈赤的上台,使得女真部落有了进一步强大的可能,二是明朝与女真之间重重矛盾,使得努尔哈赤下定决心攻打明朝,三是明朝统治混乱,朝廷腐败,努尔哈赤认为这时候是对明朝用兵的最佳时机所以挑起了战争。

萨尔浒之战起因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努尔哈赤掌权,努尔哈赤是女真部落难得一见的杰出将领,在他上台之前,很少有人提及对明朝用兵,而努尔哈赤是一位天生的战略家,在他夺得政权之后开始整顿军务,训练军队准备偷袭明朝,努尔哈赤的野心就是吞并明朝占据中原地区,所以在努尔哈赤的安排下女真部落有了强大的进步,开始不时骚扰辽东地区,给明朝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萨尔浒之战起因还应该包括明朝统治的混乱,在战争爆发的前几年正是明朝朝廷党争十分激烈的时候,万历皇帝上台的时候,明朝已经是一摊烂摊子,上台之后的万历皇帝又经常不理政事,他任由朝臣们在下面争论不休,而且明朝也爆发了很多场农民起义,统治者没有精力去关注辽东防务和日渐崛起的女人部落,导致了敌人侵略。

其实努尔哈赤所在的部落和大明朝的矛盾是萨尔浒之战的直接原因,努尔哈赤在1618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发布了七大恨,他认为明朝不时派遣军队骚扰女真部落,使得女真部落损失惨重,而且明朝的外交官态度十分蛮横,使得两个地区之间矛盾进一步升级,所以导致了后来决定战局的萨尔浒之战。

明朝急调大军约87000余人,加上叶赫那拉部1万人、朝鲜军队13000人,共约11万,号称20万,以辽东经略杨镐为主将进攻后金。这就是萨尔浒之战,此战,杨镐兵分四路,准备合围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以6万兵力迎战,八旗军是骑兵多一些,明军是步兵多一些,明军的科技要先进些,但是没有很明显的优势。努尔哈赤本着“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策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最终大败明军。

萨尔浒之战为什么明军会败的如此彻底呢?

首先,导致一场战役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明王朝错误的战术,萨尔浒战役采用了“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的战术。其实“分进合击”的战略技巧也并没有错,只是明朝将领错用在了这场战役中。没有分清楚当时的战况局势,就盲目的将战术生拉硬套,没有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导致统帅掌控不了复杂的战争场面。兵分四路没有办法更好的指挥,因此导致作战乱了套。

再就是此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兵力,也是造成战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当时明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集中兵力稳扎稳打,说不定在此次战役中失败的就是努尔哈赤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明军战败之惨,使得整个朝廷都为震惊。除李如柏军撤走未遭惨重损失外,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此战之后,明军几乎再没有能力与后金主动进行大规模的野外对战,只能以凭城防守为主。

除此之外,明朝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说是军饷紧张,士气不足,明军士兵大都和叫花子差不多,打仗根本是被强逼而来,丝毫没有保家卫国的动力。明朝重文轻武,士兵轻贱,文官们看不起他们,武将们对他们更是侮辱克扣,一个卫所五六千人,几乎五千人都是指挥使、千户等各级武将的佃户,只有几百家丁才富裕些,还有点战斗力。

还有明军的兵力主要是步兵,与后金的骑兵作战本就是以弱对强,本来就行动迟缓,还分兵四路对战6万骑兵,11万对6万是优势,分成四路后,每路只有三四万的步兵,在野外对阵6万骑兵,结果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主将的原因,常言说的好,一将无能,累及三军。对于此战来说,再恰当不过了,明军的主帅杨镐就是这样一个人。杨镐是科举进士出身,根本不懂军事,杨镐在萨尔浒之战前,也领过兵,不过是在朝鲜打了败仗的统帅,万历二十六年壬辰倭变时,在朝鲜蔚山败给日本,而且还隐瞒不报,谎报军务,最后被罢免。后来花钱贿赂赵志皋才免去一死。这样的人,在当时抗日援朝时,明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打了败仗,可见军事才能有多低。所以此次明军战败,杨镐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总之萨尔浒之战,天时地利人和,明军都没有占到一样,所以最终导致大败,此战之后,后金军乘势攻占了开原、铁岭,征服了叶赫部,明军遭此惨败,开始陷入被动,明朝方面自此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开始转为进攻,可以说萨尔浒之战的失利,也是为明朝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