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真能孤篇压全唐?为什么张若虚活着的时候,春江花月夜没被人赏识?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知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全诗以春江月夜为背景,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语言清新,韵律悠扬,自然地融诗情哲理于一体,初步洗脱了六朝官体诗的浓脂腻粉。诗的题目就分外的别致,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一幅诱人探寻的妙境。一开篇,诗人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明丽的月色朗照千里春江,江流曲曲弯弯地绕过芳草遍地的春之原野如水的月光泻在开满鲜花的树上,是那样的洁白幽美。这美丽的景色,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开始了对于似水年华的追忆和思索。
由时空的无限,自然地联想到了生命的无限。个人的生命昙花一现,而整个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不绝的。但是毕竟逝者如斯,一去不还。孤月徘徊中天,大江日夜奔流,似乎都是为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等待。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就像这满溢若离愁别恨的人间。诗人收回飞越的神思,转而叙写世间男女的相思之苦:“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种相思,牵系着思妇的爱恨情怀。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而两地的离愁,一样的相思,游子的思念又是怎样的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花,流水、残月,衬托的是游子的思归之情。这种乡情之深,连做梦也念念不忘。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将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种种情愫交织成片,洒落在江树之上,也洒落在一代代饱受相思之苦的人们的心上。
纵观全诗,作者紧扣诗题所示的五种景物来写,而以月为中心。这位美丽的婵娟,静静地走过夜空,静静地看着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在诗人笔下,自然的奇景、美丽的爱情、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秘全都交融在一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几句最为著名,为后人千古传唱。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尽管悲伤,但仍然轻快多虽然叹息,却不失轻盈。闻一多先生称赞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算是道出了古往今来所有读者的共同体会。
为什么张若虚活着的时候,《春江花月夜》没被人赏识?
首先,我们要从当时时代背景开始说起。张若虚生活在初唐,那时候的诗歌还处于发展时期,当时只要稍微有文采的人,都一心致力于在诗歌这一行列中埋头苦干,试图引起社会文化的一股大潮流,所以,在初唐时期,诗歌也处于摸索阶段,以至于大家对诗歌还没有建立很完善的评价标准,只能笼统的一块收录在一起,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正是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的,而这一首诗歌也确确实实是被随意收录在其中一本文人集会时所写的诗集中,后来才被专门整理诗歌的人发现,而且被发现的时候已经跨越了一整个朝代。所以哪怕当时张若虚写下的这一篇诗歌很出色,也无人能很肯定的对其做出评判,毕竟解释不出好在哪里,别人总是无法信服,更何况还是在诗歌的发展期呢。
再者,我们要分析分析张若虚本人的身份。在史书上相关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做过兵曹这个官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官职职位很低,主要工作方向也只是在县级小城市,再加上当时古代的人口并不算多,一个小县城人就更小了,在小县城里做一个小官,在别人看来,只能作为糊口的营生,即使你写出很美妙的诗歌来,也会被大打折扣,毕竟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一个出身低微并且没有任何名气的人,写出来的诗歌也不会能够和当时的大诗人或者大名人相提并论。只能说,这种潜伏在人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对于张若虚来说是非常委屈了,毕竟,凭什么没名气的人就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只能感叹他命运不济。
第三,我们从张若虚的创作数量上做些分析。整个史书中,有据可考的诗篇,张若虚有且只有两篇,与白居易、李白、杜甫等一生写下好几千首诗歌相比,真的是零头都不够,哪怕你写下的诗歌质量不好,数量多还能混个脸熟,哪怕是批评也能让人知道本尊到底是何方圣神,可是,只有两首诗歌的张若虚在他人眼里还真的是不够看的。
毕竟,名气这种东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刷刷存在感,才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就连现在社会中一些小明星都知道多多接戏,在观众面前刷刷存在感,更何况是当时宣传条件没那么好的古代社会呢。而且,哪怕张若虚写得好,确实也被他人看出来了,当时可能别人也没哟哟信心敢肯定,那就需要不断的新的创作,那事实来堵住他人的悠悠之口,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样才是最好的方式。
所以说,当时张若虚在初唐的时候,没能凭借那首成名作火起来,而是在后面明朝才开始被人赏识,是有原因的,一个是社会背景的影响,一个是自身的身份条件给人的犹豫,还有一个就是写出来的诗歌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上一篇:从材料的使用和制作工艺 看中国古代壁画的变化与发展
- 下一篇:详解吕后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