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篡位称帝,李世民为什么比朱棣更为后人所接受?他们是如何美化自己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战争历时四年,朱棣于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同是夺位,为何李世民就名垂千古,朱棣就骂声一片?
细读历史不难发现,李世民与朱棣是两位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帝王。
其一,李世民与朱棣都是王朝开国皇帝之子,但其历史功绩以及后世知名度又都不逊色于其父。
其二,李世民与朱棣在位期间都开创了盛世局面。
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王朝,诸多儿子中唯有次子李世民功劳最大。后来,李世民夺位登基,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军事强大,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全方面超越了李渊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诸多儿子中唯有四子朱棣最能征善战。后来,朱棣夺位登基,他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开疆拓土,明朝国力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永乐盛世”。
其三,死后庙号均为“太宗”。
与李世民一样,朱棣死后的庙号其实也是“太宗”,至于“成祖”,那是他死后百年由其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嘉靖皇帝后改的。
何为“太宗”?按照昭穆制度的规定,“太宗”那是“太祖”外最尊贵的庙号,只有王朝的佼佼者才能获此殊荣。所以,李世民和朱棣死后庙号均为“太宗”,也可侧面反映出其崇高历史地位。
其四,李世民与朱棣都是通过发动政变武力夺取皇位,得位不正。
李世民为夺取皇位发动的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期间,他先杀死了长兄太子李建成以及四弟齐王李元吉,后又逼迫父皇李渊退位让贤,虽然成功登顶帝位,却被冠上了“逼父杀兄”的恶名。
朱棣为夺取皇位发动的政变史称“靖难之役”,期间,他以“清君侧”之名率军攻破南京城,直取明皇宫,建文帝于大火中不知所终,朱棣取而代之登上帝位,却被公认为“弑君篡位”的典范。
不过,虽然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夺位皇帝,登基后也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但是,他们的后世之名却相差很大。在大多数人眼中,李世民是千古一帝,是盛世明君,而朱棣却被骂成暴君中的暴君,作风人品皆饱受诟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一,李世民以“仁”治国,朱棣以“暴”治国。
李世民与朱棣虽然同为武将出身,上阵杀敌时都心狠手辣,但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们却有截然相反的理念。
李世民在位期间,施行“以文治天下”,他虚心纳谏,厉行节俭,劝课农桑,避免征战,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以最柔和的手段达到了国泰民安的终极目的。
而朱棣在位期间,无论是派郑和“七下西洋”,还是亲自南征北战,开拓国土,虽然每件事都是为国为民,但也都是劳民伤财之举,盛世背后隐藏的却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第二,对臣子的态度不同。
对于臣子来说,李世民是仁君,而朱棣无疑是暴君。以对待敌人旧臣为例,魏征是李建成的心腹,但李世民却对他礼遇有加,虚心纳谏,即便屡屡被魏征批评甚至指责也毫不记恨,而是重用之、信任之。
反观朱棣,对于朱允炆的旧臣方孝孺,他非但没有宽仁以待,还将其诛灭十族,可谓是残暴至极。
历史是文人书写的,李世民善待臣子,所以后世之名自然绝佳,而朱棣残杀臣子,所以后世之名自然不良。
第三,虽然李世民与朱棣都是武力夺位,但有本质上的不同。
这一条是笔者要着重强调的。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对付的主要对象并非皇帝,而是皇子,其本质是“夺嫡”。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则是把利刃直指正统皇帝朱允炆,其本质是“篡位”。
“夺嫡之争”历朝历代都是有的,皇子为了夺取皇位不择手段大家也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李世民“夺嫡”的手段确实狠辣了些,但由于其本质与“篡位”不同,所以后人更能接受。
而在中国传统价值观里,“弑君篡位”那可是最十恶不赦的大罪。朱棣虽然未曾亲手杀死建文帝朱允炆,但他武力篡位却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朱棣并非不想杀朱允炆,而是朱允炆下落不明让他无从下手。
李世民有玄武门之变朱棣有靖难之役,他们为何不删除这段历史呢?
有人会认为,像他们登基成为皇帝以后,可谓是言出法随大权在握,抹掉这段历史不就行了吗?其实这个想法比较幼稚,虽然历朝历代是帝制社会,并且越往后君权越集中,比如明朝就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但是皇帝抹去史料,抹去这段历史,无异于天方夜谭了,诸如玄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这种事情,可谓是天下皆知,皇帝也是人,并非是神,根本没办法在每个方面都将这段历史抹去,如果非要抹去,恐怕抹不掉不说,反而会贻笑大方。
所以李世民和朱棣并没有选择抹掉这段历史,因为知道事情根本不可为。而且他们还有更高明的方法,何必要选择这种没有效果的方法呢。
先来说说唐太宗李世民的高明方法。
李世民虽然没有抹掉玄武门之变及其逼父禅位的历史,但通过抹黑父亲李渊、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来营造出父亲李渊无能、昏庸、优柔寡断,是非不分,所以过度偏袒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状况。因此造成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变本加厉的迫害李世民,所以李世民被逼无奈之下,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其实在历史上,从隋大业十三年太原起兵,到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一直是唐朝的最高决策者,不说多么英明神武,但也并非大家印象中的昏庸无能。结果到了李世民登基以后,虽然没有抹去玄武门之变这段历史,但是纂修的《高祖实录》将太原起兵的功劳都归于李世民,一统天下几乎都是李世民的功劳,而李渊反倒成为是坐享其成,昏庸无能了。
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则成为无恶不作之人,在史书中被诟骂为“纨绔无赖子”、“凶险之徒”、“同恶相济”。《旧唐书》所说“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意思是如果让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中顺便一人做皇帝,恐怕唐朝马上就会分崩离析,他们甚至连秦二世和隋炀帝都不如,不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唐朝哪有289年的国祚可言呢?
而《旧唐书》如此评价二人,无非是受了李世民授意下所纂改的《实录》和《国史》影响。由此可见李世民的方法很高明,不做抹去历史的无用功,而是主要通过自己纂修变质的《高祖实录》,来使自己形象正面化,丑化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抹黑父亲李渊是无能之人,使他不光彩的玄武门之变,反而成为被人歌颂的一次拯救大唐于水火之中的英明神武之决策。
而明成祖朱棣则是另一番遮掩了。同样遮掩美化自己,无疑朱棣还是不如前辈李世民的。我们先看看朱棣是怎么做的。
朱棣出生于1360年,明朝于1368年开国,很明显朱棣再美化自己,不可能像李世民那般将开国功劳都归于自己身上。所以朱棣在父亲朱元璋倾向于立他为嫡的上面开始下功夫,为了增加自己的正统性,因此在永乐年间修改过两次《太祖实录》,内容自然是多了很多赞美朱棣之词,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曾纠结传位于朱棣的记载。比如史载:太祖常有意易储,刘三吾曰:‘若然,置秦、晋二王何地?”太祖乃止。而这些说法多是来源于《明通鉴》所记载的太祖欲立燕王朱棣之语。
而《明通鉴》中为什么会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欲立燕王朱棣为皇储呢,就是因为《明通鉴》是参考了《太祖实录》而写的,因此使得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曾经真的想传位于朱棣。我们不说朱棣曾经修改过两次太祖实录的事情,就说说明太祖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一生经历之丰富,使人望尘莫及,一个如此聪明的人,怎么可能明明立了皇太孙朱允炆,而还不时的表达出欲立燕王朱棣的意思呢,还是搞的人尽皆知,这不是摆明要让儿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炆叔侄失和吗。
朱元璋会做这种愚蠢之事?肯定不会。如果朱棣纂改历史以此为止,也算可以,无非加了一些赞美自己之词,贬低了一下侄子朱允炆,但之后朱棣的做法就有些幼稚了。朱棣在篡位以后,是将建文帝一朝的所有相关资料都尽数销毁,只有少数史料遗漏才得以流存。
最关键的是朱棣竟然不承认建文帝朱允炆的正统皇帝存在,所以明朝在二百多年中,称建文帝朱允炆为“革除君”,称建文帝在位的时间为“革除时代”。
像建文帝在位的四年,直接加到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洪武三十一年中,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由在位三十一年,变成在位三十五年;直到二百多年以后的万历时才承认建文这个年号,而建文帝这个正统皇位并没有被承认,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被承认。关于不承认建文帝朱允炆正统皇帝的事情上,无疑朱棣就是欲盖弥彰了,反而是暴露出自己想掩盖篡位的失败之举了。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聪明之人,虽然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皇位,但都没有选择抹掉这段历史,因为压根抹不掉,所以采取了迂回方式,纂改其他相关历史,来尽量自然的美化自己,丑化失败的一方,效果还是很好的。而什么叫成王败寇呢,像李世民和朱棣之举,其实就是成王败寇的另一种解释,失败者,有时候往往不只是付出了生命,甚至史书上都是遗臭万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