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被习主席“点名”的杜环,一生有何传奇经历,又有哪些著作?

2022-05-19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被习主席“点名”的杜环,一生有何传奇经历,又有哪些著作?

杜环出生于京兆(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官宦之家,早年应征入伍当兵,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手下当一名普通的书记官。

公元751年,高仙芝奉唐玄宗李隆基之命率部远征向东扩张的大食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江布尔城)与阿里·穆斯林率领的大食军队发生了一次遭遇战,双方僵持五天后,高仙芝手下葛逻禄部突然叛变,高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

唐军在这场失败的怛罗斯之战中,有近两万人被俘,担任书记官的杜环就是其中之一。

幸运的是,杜环作为一个小小的边军,没有人在乎,被俘后直接以"奴隶兵"身份被纳入大食军队管制,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杜环没有想到会有如此的人生变化,便抓住随大食军队辗转驻防、到各地巡查平叛的宝贵时间,环游了中亚、西亚和北非的部分地区,成为史上第一个到非洲大陆的中国人。

杜环先随阿里·穆斯林带领的大食军队驻扎在大食帝国边境,得以了解大食帝国的生活条件其实很艰苦,远比不上唐朝:"其气候温,土地无冰雪。人多疟疾,一年之内,十中五死"。

不过,大食帝国高度发达的医术却让杜环非常惊奇。

这高超的医术,也就是"穿颅术",即打开人的颅骨摘除肿瘤,或施行其它与脑部有关的手术。杜环在异域见到如此发达的医术,顿时大开眼界,很是惊奇:"善医眼与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

其实,大食的这一医术早已与盛唐互通。据史载,大食先进的医学在贞观年间就已传入中国,"神奇"的"穿颅术"还曾在唐高宗李治那里得到应验。公元682年,唐高宗李治主持嵩山封禅后,突感双目失明,御医秦鸣鹤就成功实施此术让李治的眼睛重见光明。

后来,杜环随大食军队巡查中亚、西亚等地。从塔什干(今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古称"石国")启程,踏上了拔汗那这个位于古代富庶之地费尔干纳盆地上的中亚小国。该国以盛产葡萄、香枣、馥罗果、桃李等水果闻名,还有凿土而建的建筑物,当地居民身穿羊皮和布料叠成的服饰,令杜环增长了不少见识。

随后,杜环来到撒马尔汗(古称"康国"),感知了撒马尔汗城有名的商贸往来及果园和葡萄园在狭小绿洲上形成的一大风景;还看到国务集中讨论之地袄神祠(拜火教神庙)。

尤为感叹的是,杜环在撒马尔汗还见证了由唐朝战俘开办的第一个造纸作坊。

这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西传的有力佐证。后来,"造纸术"带来的平滑柔和、适于书写的纸张得到非洲、欧洲大陆上更多国家的喜欢,于是由撒马尔汗扩展到大马士革,进一步传到北非、南欧,迅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文明交流。

几天后,大食军队来到土库曼斯坦(古称"朱禄国")。杜环得以游历该国重镇坦马雷,这是中亚的历史名城,因有充足的水源,绿洲农业很发达,有品种丰富的蔬果,如萝卜、芹菜、红桃、葡萄都很有名;还有精美的米雕、壁画,人们身穿华贵的羔羊皮裘,不食自然死亡动物及陈腐的肉类,显现伊斯兰教文化特有的城市文明。

杜环后来以"雇佣军"的身份参加了呼罗珊军团(当时大食最精锐的部队)对波斯国(今伊朗地区)的平叛。758年,呼罗珊军团完成平叛任务回国,杜环随之来到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政治中心库法,新都巴格达建成后,便去了巴格达。

在这两个地方,杜环目睹了阿拉伯帝国的辽阔及新都宏伟的建设,感受了扎根于两河流域的伊斯兰教文化氛围,对那里的穆斯林有很高的评价:极注重个人卫生,不饮酒,信伊斯兰教的人,不分贫富贵贱,每七天作一次"礼拜"(礼拜日所有人都不工作,尽情娱乐),尚武崇德和文化自信等等……

此外,阿拉伯女子出门须戴面纱,巴格达市场上精美的琉璃器皿(当时的工艺属世界第一)、珠宝海贝、绫罗绸缎、香油香料、粳米白麵,饱满的瓜果和终年无雪的气候等等,都给杜环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杜环的足迹所到之处,已经跟“拂菻”接近了,这些地方的文化中,或多或少也沾染了拂菻的文化气息。而且当时大食和拂菻也征战连年,在大食也一定会有拂菻战俘,而且更有可能和杜环有所接触。这个拂菻,就是和大唐、大食同样雄伟的帝国——东罗马。

杜环《经行记》里的拂菻国“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干饼……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如实记载了东罗马人肤色白里透红,男人穿单色衣服,妇女爱好服饰,喜欢喝酒,吃面包,每七天有一天休息娱乐的实际情况。

杜环的经历说明,人们只有互相接近,才能了解彼此。可惜他身不由己,未能继续向西到达欧洲,留下了和张骞、甘英一样的遗憾。

《经行记》翔实地记载了拔汗那国、康国、师子国、波斯国、碎叶、石国、大食等国的地理环境、山川河流、土产风物、生活风俗、宗教、节日娱乐等诸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研究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如杜环曾随高仙芝转战西域各地,对西域各地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如碎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唐朝曾在此设立碎叶镇,为安西四镇之一。据杜环记载,天宝七年(748年)碎叶城屡遭战火摧毁,邑居零落,但在原来交河公主的居止之处所建大云寺犹存,清楚地反映了唐朝对碎叶的管辖和经营。

《经行记》是中国记载伊斯兰教的最早汉文典籍,杜环也成为第一位准确理解伊斯兰教的中国人。杜环被俘期间正是伊斯兰教“率土禀化,从之如流”的兴盛和繁荣时期,他客观准确地记录了伊斯兰教的信仰、礼拜、斋戒以及行为规范、饮食、衣饰、禁忌等教义、教法。杜环还记载了袄教、基督教、佛教的情况,这对研究世界宗教的演变发展和传播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如《经行记》记载了唐朝被俘士兵中有不少身怀绝技的金银匠、画匠、绫绢织工、造纸匠等,他们将中国先进的科技成就,特别是造纸术带到当地,并在撒马尔罕开办第一个造纸作坊,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平滑柔和、适于书写的中国纸张很快取代了此前广泛使用的埃及纸草、羊皮、树皮等书写载体,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历史学家白寿彝曾经把《经行记》对于伊斯兰教的记叙与中国造纸术的西行并列为怛逻斯之战的“两种影响”,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与唐王朝间文化交流的成果,成为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史的珍贵史料。

遗憾的是,杜环的经历在那个年代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经行记》的散佚便说明了这一点,随后漫长的农耕历史里,人们对于远西,基本上依然只有一些志怪传说,而其来源仍无外乎半路传闻,姑妄听之。如北宋《太平御览》中“拂菻海中有岛,岛西北有坑,盘坳深千余尺。以肉投之,鸟衔宝出,大者重五斤。”这样的故事,在《天方夜谭》中水手辛巴达所讲的故事、塞浦路斯地方主教厄皮法尼乌斯的书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而段成式的笔记《酉阳杂俎》中也记录了孤女为后母所苦,得仙人相助,脚穿黄金鞋赴会,终得国王迎娶的故事,无疑和欧洲童话《灰姑娘》有着某种奇特的联系。

杜环当时是带着敌对情绪进入阿拉伯的,在阿拉伯整整度过十年的战俘生活,他被放回国后,不但对阿拉伯和伊斯兰教没有反感,反而写出了这部赞扬阿拉伯,赞扬伊斯兰教的著作《经行记》。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夏天,杜环结束了其游历生涯。杜环最后返航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的马萨瓦港,他从那里回到波斯湾后,终于搭上了大唐的商船,随商船在广州登岸,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中国。

约1300年后,2017年5月,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提到:“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相信继中国汉代的张骞之后,“杜环”这个名字也必将被“一带一路”上的世界各国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