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剪纸文化在流失?
剪纸、捏面人,刺绣、绘画、篆刻、陶艺……这些都是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这些技艺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推陈出新,然而这些曾经是家家户户都会的技艺却有很多已经濒临失传了,而剪纸这门艺术就有濒临失传的危险,这是为什么呢?不妨随小编一起到剪纸文化去看看吧。
1、玩具剪纸——斗马以近失传将马的头、身、尾三部分剪出,在活动部位钉线,拉动吊线,马便奔跑起来……昨日,莱州市文峰路街道民间剪纸艺人陈淑香展示了一幅玩具剪纸———斗马。
“剪纸‘斗马’是胶东剪纸大师李强近期赠送给我的,好友在表达马年祝福的同时,希望我在马年能将有关马的剪纸艺术好好发扬光大。”陈淑香介绍,“斗马”的样子是由胶东剪纸大师李强从胶东民间收集得来的。
据陈淑香介绍,斗鸡、斗马、斗猴等“斗”系列的剪纸艺术以前只在胶东民间有,目前已近失传。
2、铜凿剪纸已失传历时一年多,佛山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和徒弟饶宝莲联手打造的铜凿剪纸《佛山新八景》终于在上周与市民见面,几十万个珠点连接起来,呈现出金碧辉煌的立体效果,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作为独有技艺,该作品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箔剪纸,它将冲击本届工艺美术创新“市长奖”。
佛山铜凿剪纸曾是新郎新娘头上所戴的金光闪闪的喜庆饰物“金花”,成为婚庆仪式上的重要主角;铜凿剪纸还曾因为工艺的独一无二,成为当时唯一的出口平台广州商品交易会上的宠儿;同样,铜凿剪纸还曾作为承载佛山剪纸独特技艺与品味的艺术品漂洋过海,把佛山文化传播到东南亚、欧洲,并在一个世纪后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重新回到祖庙博物馆。
但现实是,随着铜凿剪纸原料青铜箔的消失,以及铜凿剪纸本身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性逐步退化,铜凿剪纸失传30多年后,对复活铜凿剪纸的期待更多来自于外地专家和收藏者。在铜凿剪纸逐步复活的坎坷历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铜凿剪纸全世界独此一家”上周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和徒弟饶宝莲共同创作的铜凿剪纸《佛山新八景》进行了展示,作品长2。66米,宽约0。2米,以佛山新八景为表现内容。据了解,2004年佛山评选出新八景时,陈永才根据新八景分别设计了8件剪纸底稿,此次是将佛山新八景巧妙串联,并通过采用铜凿这种佛山传统独有的剪纸手法表现出来。
历时一年多的设计创作和凿刻,师徒二人的工作一方面是回到历史、回到传统中去,研究、复活铜凿这种传统工艺;另一方面,在寻找原料替代品、制作工具、着色等各个环节,师徒都是在不停地实验、改进。
事实上,传统的佛山铜箔剪纸是以佛山特有的青铜为原料,在老艺人的记忆中,也只有佛山本地有这样的矿产资源,青铜块经过打铸制作成几十层薄如蝉翼的青铜箔片,剪纸艺人首先在铜箔上刻好图案的外轮廓,然后用特制的小圆珠凿即珠刀,一个一个珠点地在铜箔上按图案凿出线条,通过上万个珠点组成各种花纹图案或人物造型,最后再上色。
铜凿剪纸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色彩强烈、珠光闪闪、金碧辉煌,是人们非常喜爱的房间、器皿、节庆装饰物。这种手艺是佛山古镇繁华的手工业中著名的品种之一,而这样的技艺在全国、全世界来讲都具有唯一性。
唯一性来自于几个方面,首先,这种佛山本地独有的原料制品出自佛山铜箔厂,这家厂就位于今天的福禄路和公正路交叉口,也叫作铸金厂。另一方面,佛山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镇”之首,佛山剪纸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以其很强的应用性和广泛的应用范围,在民间一直备受欢迎,具有广大的消费市场。佛山剪纸的繁荣始终难以脱离佛山商业社会的本源,与产业化密切相关。
[page]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资源逐渐耗尽,佛山不再生产铜箔,1977年前后佛山铜箔厂解散,薄如蝉翼的青铜铜箔几乎绝迹,与此同时,随着剪纸应用范围的逐步收窄,铜凿剪纸也渐渐失传。不难看出,曾经重要的手工艺品、完备的产业链随着市场的衰落而退出生产生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铜凿剪纸的经历很有代表性。
“佛山人不知道它,但北京的老专家对它念念不忘。”去年8月,饶宝莲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24届年会时,北京的老专家向她询问起佛山这种名为铜凿剪纸的艺术,专家们对这种艺术评价甚高,“铜凿剪纸全世界独此一家。”专家问到:“你们佛山有没有可能把这个技艺重新亮出来?”
复活者、救亡者还是创新者?“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上色的效果,由于色彩艳丽反而遮盖了铜凿珠点本身的光彩,这个方案最终被弃用。”“这是我用紫铜做出的效果,色彩黯淡;后来我又尝试使用铝合金纸仿写色作为铜凿剪纸的替代品,感觉效果不错。”在不断的试错实验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饶宝莲:是原汁原味复活铜凿剪纸这项技艺?还是在剪纸材料、题材等更为丰富的当下,以传统的铜凿手法去开拓新的铜凿剪纸领域,甚至是创新这种手法本身?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充当复活者、救亡者的角色还是开拓者的角色?
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饶宝莲精心制作的铜箔剪纸《月神》被文博会专家盛赞为“复活了这一失传的技艺”。《月神》是根据石湾瓦脊上的历史人物来制作的,但使用紫铜为原料与传统所用的青铜箔片有很大差别,紫铜色彩较为暗淡,失去了以青铜为原料制作的剪纸以珠点表现出纤细的线条、金光闪闪、金碧辉煌等铜凿剪纸的最明显特征。
“工艺复活是第一步,”同时,他们尝试复原的直排珠、弧型珠、圆型珠等珠刀,以及用龙舟木制作的珠凿等都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但是要获得现代人的认可、喜爱,在恢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是否应更新一些手法、更加强化它的立体化?
众所周知,剪纸的艺术语言是将物象压缩在二维平面上,但在视觉上却要以三维空间的意味向观众呈现饱满而立体的形象,作为一种平面的视觉艺术,在视觉效果的三维化、立体化上寻求突破至关重要。为了追求铜凿剪纸珠点、线条和色块更为立体,饶宝莲创新性地将一面凿改为两面凿。线条从一面进行敲击,而击地则从另一面敲击,这样呈现出的效果更为立体,也得到了师傅的肯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佛山新八景》采用的是底层铜箔、表层金箔,“铜凿剪纸的原料逐渐消失后,重新改良寻找新的替代品是必须的。”陈永才说,“时间久了,铜箔容易氧化,但底层铜箔上再敷以金箔,不仅同样复原了金碧辉煌的视觉美感,还能长久保存。”
而这幅作品即将参加佛山市工艺美术创新“市长奖”,并冲刺吉尼斯世界纪录。历史上的铜凿剪纸一般都是30厘米×30厘米的规格,《佛山新八景》这样规格的作品,不仅在佛山历史上是首次,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凿剪纸了。
【新闻纵深】剪纸应定位为高端艺术品收藏市场开始萌动,在审美与应用上亟待创新铜凿剪纸失传30多年,在文化强省、文化软实力成为时代重要主题的背景下重现,事实上,铜凿剪纸在海外的影响力持续跨越了几个世纪。就在上世纪末,曾经有一批百岁高龄的佛山铜凿剪纸作品从美国回到故乡,并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使者。此外,在上世纪60年代佛山剪纸就走进了广交会。
传统的铜凿剪纸主要是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和吉祥如意为主题,其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家居、店铺的装饰,人们婚庆用的头饰、服饰“金花”,甚至是节庆烟花爆竹的封面装饰。它也曾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享受,1900年前后,一个美国商人前来广州做生意时,因为对佛山铜凿剪纸情有独钟而购买了一批回去。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这个美国商人的孙子发现这批藏品后大为惊讶,经专家鉴定为佛山剪纸作品后,他带着这批藏品来到了佛山,并在佛山祖庙博物馆以专门的展馆来展示这批作品。佛山剪纸的老艺人们非常惊叹:时隔一个世纪,这些作品依旧金光闪闪、栩栩如生。
而事实上,基于较深的产业化渊源,铜凿剪纸也曾经是广州商品交易会的主角。每年的广交会上,通过佛山进出口公司,铜凿剪纸都会在这个平台上进入国际市场。在广交会上接到铜凿剪纸的订单后,佛山民间工艺社都会加班加点地制作。1961年春节,有出口公司来订做应节佛山剪纸,一次就是几十万份的订量,甚至出现了工人们赶不出货的情况。
[page]
彼时佛山剪纸的定位就是档次和品位比较高的艺术品。在历史人物、自然风光之外,1966年,他们还曾经批量生产制作了一批革命圣地、祖国山河的铜凿剪纸,井冈山、延安、泸定桥等纷纷跃然纸上,这样的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
现在,佛山剪纸虽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购买和欣赏佛山剪纸的人少了,市场式微之下,佛山剪纸的定价也保持了数十年不提价的标准,即使是目前的定价也远远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不少作者直言:剪纸作品的定价,仍旧以收回装裱成本为标准。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在今年的6月10日宣布佛山剪纸将于7月提价,从宣布到正式提价的20天中,佛山剪纸作品的销量竟然猛增。尤其是一些精品长卷在这段时间内被收藏者抢购一空。也就是那时起,佛山民间工艺研究社不得不加班加点地设计制作,而此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产销售局面。
“为什么会在提价前后,这个收藏品市场一下子有激活的势头?这个值得我们思考。”陈永才说,“佛山剪纸应该定位于高品位的艺术品,而非仅仅是工艺品。”铜凿剪纸《佛山新八景》刚刚问世,就有一些收藏者要求收藏,被陈永才婉拒。
在另一个层面上,铜凿剪纸的失传与复活的过程也给佛山留下启示,虽然铜凿剪纸工艺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唯一性,但在生产生活中,它的应用性一旦丧失就很难传承。陈永才说,佛山剪纸需要创新,需要在审美和应用上大动脑筋,它的市场前景必须定位在高档艺术品,同时开拓它的应用性,应是时代元素与传统语言结合的精品。
- 上一篇:朱元璋手下第一功臣因一顿饭就杀死自己儿子
- 下一篇:班固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