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有四个儿子,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资质平庸的刘禅做皇帝?
三国后期,蜀国刘备去世让其刘禅继位,许多人都说扶不起的刘阿斗,这是因为刘禅继位后蜀国的国力明显比之前衰弱了,那么刘备有四个儿子,为何偏偏要选择资质平庸的刘禅做皇帝呢?
首先刘备长子刘封为刘备义子,又因不救关羽、欺辱孟达遭到刘备痛恨,并将其处死。刘备不但事业不顺,子嗣也不顺,刘备投靠荆州刘表之时已经四十多岁,已过不惑之年的刘备膝下无子,最主要是刘备在荆州也没有任何势力。刘备就收留了荆州有势力地位的刘封为义子,即是为了培植荆州的政治势力,也是为了防止自己后继无人。自从刘禅出世之后,刘封就成了附带品,世子之位也就和刘封没我太大关系,在古代人眼里庶出的儿子都没有继承权,更何况是一个养子,因此刘备有了亲生儿子之后,就不会再立义子刘封为太子了。
后来刘封刘备刘备安排到孟达身边,共同防御汉中,其实这也是刘备对孟达不信任。刘封到达汉中后,一直对于立世子的事情耿耿于怀,便把自己的怨气都发泄到孟达身上,屡次找借口欺辱孟达。再怎么说刘封也是刘备的义子,孟达也只能忍气吞声。后来关羽兵败走麦城,曾向刘封请求援军,但刘封孟达以三中刚刚稳定,不能擅自出兵为借口,拒绝了关羽。关羽死后,孟达因惧怕刘备怪罪他不救关羽,又屡次遭受刘封欺辱,于是投降曹操,并且配合魏军拿下汉中三座城池,刘封一败涂地,孟达屡次修书给刘封劝其归降曹魏,刘封不肯?回到成都后,刘备痛恨刘封所作所为,加上诸葛亮说刘封性格刚烈难以驾驭,怕日后威胁到刘禅,就劝刘备将刘封赐死,刘封死前道:悔不听孟达言。刘封死后,刘婵更少了一位政治劲敌。
其次分析刘备为何不立刘永或刘理为太子。刘永和刘理分别是刘备的三子和四子,二人都是吴夫人所生,并非刘备长子。自从义子刘封死后,刘禅就成了刘备的长子。古代世袭制,有立长不立幼的规定。古代皇帝的儿子都很多,一般都在十几或者是几十个,一般来说只有最年长的儿子有继承皇位的权利,皇帝的其他儿子都会被封王,也有自己的封地和相应的权利。
废长立幼自古是世袭制的大忌讳,一但不立长子,其他的子嗣都会不服气,都认为自己也有做皇帝的才能,这样皇帝死后,诸皇子门就会争夺皇位,导致国家不稳,一但长子继位,这是世袭制的传统,其他子嗣自然没有理由谋反。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就是个例子,他有几十个儿子,但唯独长子司马衷是个傻子,晋武帝不敢破坏规矩,还是让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做了皇帝,最终导致西晋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因此作为长子的刘禅,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刘备也不敢废长立幼。
再者刘备立太子之时,刚入益州,立足未稳,三子刘永四子刘理当时只有七八岁,刘禅已经接近二十岁,刘备考虑到刘永和刘理没有能力治理国家,立幼子为太子自古又是一大禁忌。西汉的王莽篡位,以及外戚专权就是个例子,刘备不想重蹈覆辙,因此不会立两个不足十岁的孩子为太子,他们更没有任何人心和威望。最主要是刘备废长立幼也会遭受益州文武的指责,本来刘备初入益州刘人心不稳,更不想招惹更大的麻烦。总而言之,刘禅虽然昏弱无能,但在当时刘备看来,确实是唯一的太子候选人,可以说除了刘禅刘备别无选择。
除此之外,刘禅也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般不堪。
刘禅其实还是做过很多事的,我们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的一些举措方面,就可以看出蛛丝马迹来。
很显然若是刘禅不是白痴的话,他对诸葛亮的印象肯定是不好的。因为诸葛亮压制他,他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做过一件让自己称心如意的事情。
所以,他对诸葛亮绝对是恨之入骨的。
但是,面对强势的诸葛亮,他又不能做什么。因为他的父亲托孤的时候,明明告诉他,一切都要听丞相的。
否则,诸葛亮是有废立刘禅的资格的。
就凭这句话,刘禅也只能听从诸葛亮的摆布。他想要有一番作为,也只能等到诸葛亮去世了。
所以,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立刻就把丞相这个职位给废除了。他真的是怕这个职务了,别诸葛亮走了,再来一个强势的管教他。
那他的一生才是真的憋屈。
所以,通过这件事来看,刘禅也不是昏庸之主。毕竟作为国君,只有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是真正的国君。
刘禅最终还是投降了曹魏,真的是他的能力不行吗?
其实蜀国的灭亡,算在刘禅头上是不对的,自从关羽丢掉荆州开始,蜀国已经没有争霸天下的可能了。
所以,它的灭亡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辅佐刘禅,这一时期,蜀国的领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也正是诸葛亮的无能,导致了最终刘禅投降的结局。
那时候统一已经成为了大势,刘禅蜀国的兵力,也就是十万人而已,这些人根本不足以对抗北方如狼似虎的魏国。
所以,对于刘禅来说,他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投降。
毕竟,结果肯定是失败的,这是早就注定了。刘禅只要放弃投降,他就能让蜀国的百姓少受战火的侵袭。
所以,为了天下苍生,他投降魏国,也不能说他不对。更可况他投降之后,还能免去一死。虽然,那时候的他成为了亡国之君。但是,他的生活依然不错,曹家还封给了他一个候。
纵观历史的亡国君,刘禅的结局还算不错的。
所以说他并不是昏庸无道之人。他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