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侯磊:版画还没沦落到美术界的边缘

2022-05-19

《版画今日谈》张子康著金城出版社2013年1月

刚刚到中国美术馆看了“画说龙江——黑龙江省美术馆五十年馆藏经典版画作品展”,看到小二百幅色调沉郁,朴实厚重的木刻版画,又读到这本由今日美术馆[微博]馆长张子康先生主编的《版画今日谈》,使得我想到了众多关于版画的关键词:三十年代、鲁迅、珂勒惠支,八国联军、西洋、铜版、木刻、杨柳青、春宫……这才发现版画这项曾经的生活必备品,还没有沦落到美术界的边缘。即便家里没有版画,也会有本版画画册,或者讲版画的书。《版画今日谈》中的作者都是大名鼎鼎,大多为陈丹青、方力钧这样的知名画家,还有中央美院的教师及其工作室的技师。所收录的文章主要分三大块:版画的介绍、版画的当代应用、版画的历史。在关键篇章中,作者们介绍了当代中国版画技术、艺术的发展情况,以及版画在中外历史上的作用等等。基本上涵盖了版画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方方面面。贯穿全书的,是关于版画艺术如何“被使用”的问题。虽然从唯美主义者的角度说,艺术是没有实际用途的。版画却因可以被大批复制而走向“使用”,所以版画的历史中,要包括厚重的“版画使用史”。清宫中乾隆皇帝下令把《平定准格尔回部得胜图》制成铜版画赏给大臣,民间把唐伯虎、仇英的文人画多次制版印刷出售,鲁迅把珂勒惠支的版画做成画册出版摆放到书架上,这都是版画被使用的过程,它使得每个人都有拥有艺术品的机会。而西洋早期的铜版画,更起着照相机的作用,马嘎尔尼使团朝觐乾隆皇帝,回国后用铜版画作插图出成书,他们把中国的建筑画得高大壮阔,却把中国人画得很不堪。因为铜版画的使用,西方人在知道中国表面上非常繁华,实际上在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落后的,不人性的地方。绘画是不会被摄影技术取代的,版画更是如此。到了摄影技术发展的民国时代,西洋油画走向抽象,中国传统文人画走向末路,版画成为舆论宣传最为钟爱的工具。用版画生产的图案能在短时间内,让更多不识字的人“使用”到。一种艺术形式能否永久地被“使用”下去?并不在科技的发展淘汰,而在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传播途径。中国传统的版画以木刻为主,在《版画今日谈》一书里王华祥的《木刻与前卫》中,说木刻是一个“最没有市场、最缺少商业的画种,但木刻曾经是非常市场、非常商业、非常社会化的。”当代的版画会受到两方面的侵蚀:政治化固有的思维方式,以及经济化走向低端的市场前景。现在已经不是文盲遍地的年代,作为宣传的工具,木刻版画更是远远逊于网络。但版画的艺术效果,是永远会随着工艺发展而发展的。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的效果,都不会被PS出来的数码版画所取代。所以版画系学生的学习和创作,不能再是以“农民、鬼子、民兵、少数民族”等人物身份的表现为主。创作不能只是画出他们的身份,而忽略了他们的表情、环境、光线、色调等。因为人物身份什么画都能画,而后者才是版画所特有的。想起小时候看的刘继卣大师的连环画《鸡毛信》和《武松打虎》,只觉得海娃放的每一只羊,武松打的老虎的每一根毛都十分传神。而同时期,甚至上个世纪80年代的木刻版画作品还是以“高大全”为主,传统版画也似乎总是照抄齐白石的农民画。这才是版画需要转型的地方。当代版画要从“复制”版画走到“创作”版画,同样就是版画从小众走到大众的方式。画家黄洋说:“如果版画由于它制作上的手工性、创作上的条理性而使我们获得一丝温暖、一份淡定的话,那么它就是兼顾到人的感性和理性的艺术,对于保持我们人格的完整性具有价值,而当代文化的园圃中就永远会有它的一席之地。”这时提起版画,我想到的关键词有:套色、技师、《十竹斋笺谱》,装置艺术、纪实应用、商业策展,美院、年画、古典复兴……我们从家庭到公司,到处都有能“使用”版画的一席之地。其实版画是把小众绘画“使用”到公众领域中最好的方式,不论是西方现代派还是中国传统的文人画,这些小众作品都能用版画的形式进入到千家万户。版画创作不用迎合大众去,它本身就是来影响大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