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当时德国和中国合作所创的德械师 到底代表着什么?

2022-05-19

德械师,是接受了德式(仿制德式)装备、按德国顾问建议编组、接受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准所改编和组建国民革命军,故对其统称为德械师。当时能达到德式标准的有: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国军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这些部队堪称当时国军主力。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便迅速驱逐了苏联军事顾问,开始向德国寻求军事援助。德国适逢一战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只能拥有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大量职业军人被迫离开军队,这些除了军事知识以外对于其他领域知识、技术一无所知的军人,便成为各国争相聘用的名师。但是,凡尔赛条约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德国公民在外国军队担任军事顾问,而德国军方则希望他们去外国担任军事顾问,以使这些退役人员能利用在国外军队服务的机会,获取最新发展的军事知识和技术,使德国军队不至于在军事学术方面出现断层,同时更含有希望这些人员在以后归国后能继续在德国军队中服务的深意,所以德国军方对这些人员远赴国外担任军事顾问是暗中鼓励与支持的。国民政府确立了“从德国聘请军事顾问,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协定防务,筹措军火”的国防改革方针。

1927年11月,蒋介石正式会见了曾经当过德国名将鲁登道夫高级助手的兵工炮兵专家——马克斯·鲍尔上校。鲍尔接受经济事务顾问委任,并且回国挑选了46名德军退役军官来华,组成了一个精简而又实用的军事顾问团(后在历任军事顾问团团长的发展下,阵容扩大到120人)。在鲍尔的居中联络下,德国著名的军火商哈布罗(又称合步楼)、西门子、克虏伯、法本公司纷纷与国民政府签订军火贸易合同。中国也在鲍尔的牵线下,派遣军事、经济代表团访问德国,中德军事合作正式开始。

列强们看到清朝外强中干,于是纷纷入侵清朝希望获取利益。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德国一直在援助中国,不但向中国提供优质的枪炮更是提供了先进的工业设备。尽管德国也侵略中国,但是德国更注重军火贸易。

然而,德国人心里却十分清楚,中日开战甚至日本全面占领中国对德国是十分不利的。一方面,日本入侵的中国是德国战略资源的重要供应国,另一方面德国拉拢日本是为了在日后的扩张中,多一个可以牵制美苏的盟友。因此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与德国的初衷南辕北辙。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尽管口头上严守中立,但仍然暗中继续对华进行军火贸易。时任德国外长纽赖特在会见中国驻德大使程天放时表示:中日之间的战争与协定没有任何关系,德方仍然会如约提供对华军火以及顾问。

1937年8月10日,孔祥熙再次访问德国。然而德国外交、国防、经济部门的首脑,却不再像过去那样热情,孔祥熙此行并没有什么成果。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希特勒便指示德国各部门“曾经与中国达成的交易,如果中方可以使用外汇或者物资进行支付,仍然要在瞒住日本人的前提下运往中国,但此后便不再同中国签订新的军火协议”。中德分道扬镳的种子在这一刻已经埋下。随着苏联在远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德国越来越需要拉拢日本对抗苏联,甚至宣称“必要时会牺牲其在华利益”。

从此开始,德国不断敦促中国采用外汇支付德国军火。9月,中国拨出2500万马克来支付德方外汇,然而战略目标远远不是金钱所能改变的。德国的立场正渐渐倒向日本,此时德国的“亲华派”正在希特勒字里行间,寻找一丝有利于中国的痕迹,坚守中德关系的最后防线。

当时的中国已经到了民国时期,国内抗争列强愈加激烈,单纯的侵略只会带来反抗,于是德国打算用拉拢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利益。中国的资源是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不管谁占领中国都会得到无尽的资源,但是单纯的武力手段很难取得效果于是德国就想要把中国发展成盟友。一旦中国成为盟友,那么德国将会得到源源不断的战略资源,并且可以与中国合围苏联,届时希特勒的梦想就会变得现实而不是痴人说梦。

9月10日,日本退出国联,德日关系更加紧密。由于中国拒绝德方自行搜索在新疆迫降的德方飞机,得罪了亲日的戈林。他下令停止对华军火输送,所幸被防长勃洛姆堡所阻拦。这一裂痕的出现,毫无疑问更加重了中德分歧。10月,在日本的压力下,希特勒决定公开调停中日,如果失败就全面支持日本。毫无疑问,这样的调停对日本而言毫无吸引力,一条严酷的道路摆在德国人面前:中国,还是日本?

梦想是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日本不但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更是大举入侵中国。尽管当时德国还试图调停中日战争,可是当时中国和日本势如水火根本就不会听第三方调停。随着战争的推移,德国必须在中国和日本里面选择一个盟友,最终德国还是选择了同为法西斯主义的日本做盟友。中德合作就此停止,德国顾问也被勒令回国。

幸运的是,尽管双方口水仗从未停止,然而在勃洛姆堡等人的操作下,1937年12月底仍有包括36门105mm口径火炮在内的两批军火运抵中国。1938年开始,希特勒对亲华派官员大刀阔斧进行排挤,中德关系急转直下。同年2月20日,德国宣布承认“伪满”,中德关系无法挽回。蒋介石于是决定尽可能多地购买德国军火,3月,中国订购了价值3000万马克的装备,再3个月后这批武器运抵中国,为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尽管德国已经明令禁止向华输送军火,负责对华贸易的“合步楼”却通过各种方式把武器装备送往中国。直到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轴心国成立。次年7月1日,德国承认汪伪,中德断交,各种意义上中德军火贸易才算是彻底停止。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在德国仍有不少高官对中国有感情,同情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但本质上中德之间仍然是以贸易为主,并不存在所谓“德国无偿援助中国抗战”的现象。人们经常提起的“德械师”,固然装备了从德国进口的武器,但并非德国无偿援助,而是花了很大代价的。

客观地说,德国的武器装备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德国的本质却与日本是一丘之貉,为了利益完全可以抛弃道义。对此我们应当明白:依靠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

作为国军主力的德械师参加了整个松沪会战,仅1937年10月5日至9日,5天的时间德械师就损失过半。但作为淞沪会战中坚力量的德械师,硬是凭着血肉之躯挫败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上海失守后德械师均退至南京休整,随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战斗之激烈,损失之惨重,至此德械师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此后再无德械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