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农机厂拯救了苏联?二战时期这座拖拉机厂生产t-34扭转战局!

2022-05-19

【军武次位面】作者: evangelion之殇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希特勒微笑的申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仪式,但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德国不但被全线遏制,而且开始遭遇反攻,希特勒不明白,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为什么会越战越强。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者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场,迎战德军。”——《大国的崛起》

全称: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成立时间:1930年

总部地点:斯大林格勒

战时产品:t—34中型坦克(虽然只有一款产品,但就凭这件产品,已经足够了)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曾是前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苏联红军生产了大量坦克和牵引车,其产量甚至完爆当时苏联所有专业坦克制造厂。在战况最为危急的时刻,坦克一下流水线就直接从工厂开赴前线直接参战。(不要质疑,看看厂址你就因该明白一切了)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又名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以纪念前苏联“克格勃”的前身: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的传世人——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该厂总部位于著名的斯大林格勒,其生产设备全部都在美国制造,约有80家美国公司参与制造。完工后的设备被拆运回国内,并由美国人及德国人加以组装。该厂作为当时前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每年生产的拖拉机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

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突袭前苏联,一个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元首曾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仪式,但天不遂人愿,元首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被打破了,因为德军遇到了一块硬骨头——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后来改称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流西岸,二战爆发前约有60万居民。它是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前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前苏联粮食、石油、煤炭的主要产区。而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通往苏联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意义极为重要。

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区域,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必须的石油、粮食和工业基础,苏维埃将就此失败,而元首就可以把大批军力调往其他几线,再加上苏联充足的石油和粮食供应,强大的工业支柱。那时,战争的结果也许就会改写。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开打,双方一直厮杀到1943年2月2日才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这次战役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且也是二战历史性转折的标志。

为了取得胜利,苏联的军队和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就包括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当时苏军派了一个师和一个混合旅驻守在拖拉机厂,以维持正常生产和维修坦克。在战争持续期间,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

哪怕在激战正酣的1942年9月,他们仍然生产了200两坦克和150辆牵引车。这些在战争中生产的坦克根本没;来得及进行调试和检修,就直接从生产线上开下来,由坦克兵驾驶开往前线参加战斗。在危急时刻,工人们甚至直接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出厂迎击德军(不要看我是个工人,造辆坦克轰死你)

1942年10月中旬,德军第三次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并向拖拉机厂、街垒工厂和红十月工厂实施了突袭,这几个地方后来都成为著名的交战地点。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最多时达到数千人,后来大部分工人都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由于工厂损坏严重,后来已经无法正常生产,只能对在战斗中损坏的坦克进行修理。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拖拉机厂几乎被夷为平地,但工人们没有放弃,而是在打坏了的坦克车身旁或烧毁的飞机残骸边,夜以继日的重建工厂并再次投入生产,时至今日,该厂随着所在城市的改名也改称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但仍然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军工企业之一。

接下来就是产品介绍了,由于军武次位面以前也做过一期t—34的视频,所以楼主就不班门弄斧的讲那些262已经讲过的东西了,就从历史背景方面来讲讲t—34的发家成名史吧。

作为苏联钢铁洪流的绝对主角,t—34的威名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有一点是大家常常忽略的,那就是苏德战场上钢铁洪流最初的主角不是苏军,而是德军。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三个集团军的190个师,约350万人、3350辆坦克入侵苏联。毫无防备的苏军损失惨重,1500架苏军飞机被击毁,苏联空军几乎被瞬间击垮。

而苏军本引以为豪的机械化部队在德军的“闪电战”面前竟也不堪一击。在战争爆发之前,虽然苏军共装备有17000辆坦克,然而绝大部分为老旧的t—26轻型坦克,根本不是德军钢铁洪流三号、四号的对手。

开战之初,势如破竹的德国装甲军持续向苏军发起猛攻,所向披靡。直到在一次战役中,德国士兵惊讶的发现,他们的37mm反坦克炮竟然对苏联的坦克失效了,一个德国士兵在后来回忆说:“六发反坦克炮击中了那辆从未见过的坦克,而它却还是毫发无损的穿过我们的防线。”最后德军调来了76mm反坦克炮才最终击毁了这辆坚固的坦克,而这种坦克便是苏联的新型武器——t—34。

可是这时候的苏联t—34少得可怜,很难对德军起到有效遏制,苏联元帅科涅夫在回忆录中写道:直到1941年9月,整个方面军实际装备的t—34只有45辆。(这就是苏德战场前期的景象,所以对于元首四个星期攻占莫斯科的计划也并不是痴人说梦。)

就当时来说,t—34的性能是十分优越的,但苏军有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也正是德军所引以为豪的决胜法宝——完整而全面的坦克战战略战术思想。当时的每一辆德军坦克上都安装有无线电通讯设备,而苏军每个坦克连只有一辆坦克拥有无线电,坦克之间的通讯基本靠旗语、通讯兵来完成,这使得苏军的坦克集群缺乏灵活性和整体一致性,在进攻、防守、或是遭遇突发状况时苏军坦克部队就无法及时作出有效的对应措施。最终,苏军的坦克部队虽然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却在战场上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而德军的装甲部队利用种种自身优势快速的突破苏军的防线,然后大纵深、快速纡回,而两个装甲群就能形成一个钳形攻势,把中间的苏军“包饺子”,多个钳形攻势一起使用就能迅速把苏军部队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然后德军装甲部队再分开,再包,没几次,苏军呆板,迟钝的坦克主力就这样被击溃了。

在苏德战场上,德军的闪电战收到了惊人的奇效,到1941年7月中旬,开战短短1一个月,苏联164个师中就有89个师被击溃或全歼。1941年9月30日,一路势如破竹的德军180万大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面对重兵压境的德军,斯大林祭出了他的秘密武器——由后来的苏联“双料英雄”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率领的坦克部队,全数配备当时苏联最先进的t—34/76坦克。并创新性的运用坦克伏击战术,最终一次消灭德军坦克133辆,有效的拖延了德军进攻的时间。

12月5日,严寒降临,这场100年不遇的极寒天气彻底改变了苏德战场的格局。在如此之低的气温下,德军多数坦克和车辆都发生了输油管冻结的情况,在加上大量汽油被没有预备冬装的德军士兵拿来燃烧取暖,德军的装甲部队几乎完全丧失战斗力。

而苏军的t—34因为开创性的使用了柴油发动机,使得让德军头疼不已的输油管冻结问题根本不可能出现,加之强悍的动力输出、大型负重轮,使得t—34在如此寒冷的冰天雪地中也能行动自如。最终,苏军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共消灭德军兵力50多万,俘虏9万,消灭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德军这些人员的损失不可估量。

后苏军又获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加之苏军”天王星“反攻行动的成战场的主动权正在一点点向苏军这边倾斜。而t—34在战场上的光芒越发耀眼,使得德军不得不加紧研制一种新式坦克来抵御“t—34危急”,最终催生了“虎”式重型坦克和“豹”式中型坦克。

后来的哈尔科夫战役中,德国武装党卫军“骷髅师”携利器“虎”式坦克出现,由于战术得当,以及坦克质量上的绝对优势,战势呈现了一边倒的情况。最终全歼了苏军两个坦克军及苏军第6、第57、第9三个集团军,共计坦克600余辆,消灭苏军7.5万人,俘虏25万人。

为了彻底扳回战场主动权,德军发动了“堡垒”行动,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会战开始,虽然德军投入了大量兵力,但由于作战计划被苏军提前获悉,所以准备充分的苏军以逸待劳,和德军呈现焦灼之势。最终,战役的的成败取决于库尔斯克南部的狭长地带——普罗霍洛夫卡。

这时候,正在普罗霍洛夫卡的是德军的霍特第四装甲集团军的600辆坦克和苏军的卡图科夫率领的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支援部队罗特米斯特罗夫的坦克第五集团军,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德军南方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派出了它手中的王牌“肯普夫”装甲集群支援普罗霍洛夫卡,而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军事委员赫鲁晓夫也派出了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t—34/76且损失惨重的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

在这场战斗中,时间就是胜利,双方都在和时间赛跑。7月11日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共有850辆坦克(其中463辆t—34)先于“肯普夫”装甲集群到达普罗霍洛夫卡,而此时的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只有70辆虎式,200余辆豹式,和剩下300余量改装四号和一部分三号坦克歼击车。在绝对的兵力优势下,苏军阻挡住了德军的推进,获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最终胜利。

由于苏军先前用俘获的虎式坦克做了大量实验,得知t—34/76哪怕零距离也无法击穿虎式和豹式的正面撞击,哪怕t—34/85也必须在500米范围内才有机会击穿。于是,在普罗霍洛夫卡战斗中,苏军使用了也许是世界上最热血、最无畏的坦克战方式——向德军坦克发动集群式乌拉冲锋,用最快的速度拉近距离,以求击穿虎豹的位置和时机。(这时候是该高呼“德玛西亚”呢,还是“安拉胡巴阿卡”呢,亦或是直接就高呼“乌拉”???)

但由于当时的苏军坦克手和德军的坦克手一比还是太过稚嫩,且由于当时的苏军大多为临时曾兵是补充的新兵,和德军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的德军装甲部队仍有不小差距。在战场上德军妆甲部队运用无线电娴熟配合,协同作战;而苏军却由于无线电的缺少和默契不足,导致的无法很好的配合甚至曾出现互相挡路的现象。最终,以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近乎全灭的代价阻挡了德军的推进,虽然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但就战术上来讲是失败的。(这并非是在黑苏联,而是在战争前中期真实出现的情况。)

后来在不断的改进与学习磨炼中,苏军的坦克手与t—34一起不断成长,最终打败了元首曾经无敌的军队,在“喀秋莎”火箭炮和“斯大林之锤”重炮的咆哮声中攻入了柏林,结束了第三帝国的生命。(注,攻入柏林的t—34就是卡图科夫的部队)。

在战场上,虎式和豹式虽然几近无敌,平均战损比为6.3(光指坦克),而502重坦克营的战损比更达到了惊人的13.08(奥托·卡尔尤斯,约翰尼斯·鲍尔特,阿尔博特·科舍尔,约翰尼·穆勒,都是502营的,你怕不怕?)。但当时德国的坦克工厂一个月能生产最多只能生产25辆虎式,而苏联却能在一年内生产20000辆t—34/85,绝对的数量优势打败了不是那么绝对的质量优势。所以,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就如屌丝坦克t—34在二战中的逆袭。

在战争中,特别是进攻作战中,在执行全方位任务时具有最高效费比的作战单位才是对国家战略贡献最大的武器装备。第二次世界大战,t34的最终胜利,完美诠释了何为热血,何为牺牲,何为战争大智慧!

好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解释到此结束,感谢大家赏脸。对于t-34的性能指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补一下军武次位面第一季【t-34:屌丝的逆袭】

最后,从t-34/76细节看一下这种履带机械

23333,苏联的雌鹿武装直升机都在收割庄稼

库尔德武装对拖拉机的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