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 如果日本跟德国夹击苏联 苏联会灭亡吗?
1931年,日本就已经占领了和苏联接壤的东北地区,而在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的时候希特勒就希望日本能够配合他们夹击苏联,而事实恰恰相反,日本无动于衷,如果当时日本跟德国夹击苏联的话,苏联会灭亡吗?答案是不会。虽然在苏德战场最艰难的时刻,日本从东方的突然进攻,会极大的加剧苏联的压力,也会加重苏联的损失,但苏联却并不会因此灭亡。
首先必须说明一下,这么说,并非轻视日军的战斗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日寇由于工业实力所限,武器装备,尤其是重型武器装备方面,比之英国、美国、德国、苏联等工业强国相差较远。
但日寇以其疯狂的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硬是弥补了彼此之间战斗力的差距。尤其是二战初期,日寇的士兵普遍训练有素,且悍不畏死。真正对比陆军战斗力,日本陆军不但丝毫不弱,甚至比苏联军队战斗力更强。
这从二战期间的诺门坎战役就可以看出。1939年,日苏双方在在诺门坎就发生过一次规模并不小的试探性战役。苏联调集了苏联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先进的装备,人数比之只有一个二流师团为主力的日本军队,也占据巨大优势。
然而战役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虽然诺门坎战役以苏联军队胜利为告终。但是,占据全面优势的苏联军队,他的损失却比日军更重,伤亡也更为惨重,苏联只能勉强称得上惨胜。
既然日本军队战斗力如此之强,为什么还说日军的夹击不会使苏联灭亡呢?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日军的战斗力最强,但他的后勤和资源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场对工业强国的灭国战争。尤其是苏联广阔到夸张的战略纵深,能使任何一个日本后勤人员感到绝望。
因此,即使日本从远东地区对苏联发动进攻,并顺利击败苏联远东百万大军之后,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日军后面对的,将是环境极端艰苦、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且环境极寒的西伯利亚地区。
到那时,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地区除了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将不可能为侵略的日军提供任何“以战养战”的可能。而且,西伯利亚石油储量虽然丰富,但在二战时期就根本没有开发,也不可能为日军提供他们最需要的石油。
因此,日本如果想进一步进攻苏联,必须穿越长达上万公里的西伯利亚地区,且遭受极寒天气的考验,如此漫长而恐怖的交通补给线,即使没有苏联的进攻,苏联只需要节节抵抗,就足以将后勤不足、资源匮乏的日军拖垮。
其次,苏联绝非软柿子,且不说苏联丰沛的人力资源、强悍的组织动员能力、拥有钢铁意志般的领导人和强大的工业实力,单单苏联军队对于当地严寒气候的适应能力,就已经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而且,日寇对远东地区的进攻,并不会对苏联产生毁灭性影响。因为苏联此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乌拉尔工业区,距离远东地区尚有上万里,这也意味着苏联依然拥有足够的工业生产能力,能够抵御双方的进攻。
最后,苏联也绝非孤军奋战。来自美国的援助,也将成为苏联回血的最大利器。如果苏联真的被日德双方夹击灭亡,那么国际形势将急转直下,这显然对美国来说极端不利。
因此,颇有远见、深知唇亡齿寒的美国,早在抗战初期就加大了对苏联、英国等国的援助。而美国强大到近乎恐怖的工业生产能力,也足以支撑这一援助。苏德战场上,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就高达100多亿美元。
而这显然不是美国的极限,苏联一旦面对日本和德国的夹击,美国感到苏联的危机之后,必将进一步加大援助。苏联背后有如此恐怖的输血利器,自然不会轻易倒下。
其实日本是很认真地考虑过与德国联手夹击苏联的,而且也进行过认真的试探。1938年和1939年,日军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和中蒙边境的诺门罕主动对苏军进行过两次试探,但结果日军都败的很惨。虽然近年来有些统计数字显示现场战役日军的伤亡人数都少于苏军,有人以此想证明日军和苏军的差距并不大。但其实这种角度也是非常片面的。
因为在二战以及二战之前的各场战争中,日军的伤亡统计水分极大在世界上是出名的。比如中日甲午战争里,日本公布的阵亡人数只有1000人出头,但同时在同一期间战斗部队病死的人数却高达1万多人,至于这两个数字哪个更能代表日本的实际伤亡恐怕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判断。另外一个例子是同样发生在二战之中的台儿庄战役,中国方面认为在那场战役中打死了2.4万日军,而日本的统计则是整个战役总伤亡只有1.1万人,注意这是伤亡数字,不是阵亡数字,而真正阵亡的数字在日军那里的统计中只有3000多人。但从台儿庄战役的规模和对后续战事的影响看,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所以尽管在苏联解体之后一些人根据所谓的苏联解密材料说张鼓峰和诺门罕两次战役日苏伤亡情况相当,甚至苏军稍高一些,但日本公布的材料和苏联的机密材料人数相当,其实本身就说明日本的伤亡要比苏军伤亡高出数倍。而经过这两次试探,日本人也知道了自己的陆军和苏联陆军是没法正面对抗的,所以在二战德苏打的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敢轻举妄动。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与苏军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日本当时的军力发展重点是海军,因为日本是个岛国,所以海军是其立国之本,要保证日本的本土安全,海军的重要性始终都是高于陆军的。
其次是日本虽然参加了一战,但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和德国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殖民地争夺战,因此对发生在一战期间的火力革命没有直观感受,其陆军的变革相对来说要迟缓的多。因此到1940年前后时,日本陆军的装备被普遍认为还停留在一战期间欧洲陆军的水平,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日本陆军的重装备严重不足。
因为在二战以及二战之前的各场战争中,日军的伤亡统计水分极大在世界上是出名的。比如中日甲午战争里,日本公布的阵亡人数只有1000人出头,但同时在同一期间战斗部队病死的人数却高达1万多人,至于这两个数字哪个更能代表日本的实际伤亡恐怕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判断。另外一个例子是同样发生在二战之中的台儿庄战役,中国方面认为在那场战役中打死了2.4万日军,而日本的统计则是整个战役总伤亡只有1.1万人,注意这是伤亡数字,不是阵亡数字,而真正阵亡的数字在日军那里的统计中只有3000多人。但从台儿庄战役的规模和对后续战事的影响看,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所以尽管在苏联解体之后一些人根据所谓的苏联解密材料说张鼓峰和诺门罕两次战役日苏伤亡情况相当,甚至苏军稍高一些,但日本公布的材料和苏联的机密材料人数相当,其实本身就说明日本的伤亡要比苏军伤亡高出数倍。而经过这两次试探,日本人也知道了自己的陆军和苏联陆军是没法正面对抗的,所以在二战德苏打的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敢轻举妄动。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与苏军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日本当时的军力发展重点是海军,因为日本是个岛国,所以海军是其立国之本,要保证日本的本土安全,海军的重要性始终都是高于陆军的。
其次是日本虽然参加了一战,但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和德国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殖民地争夺战,因此对发生在一战期间的火力革命没有直观感受,其陆军的变革相对来说要迟缓的多。因此到1940年前后时,日本陆军的装备被普遍认为还停留在一战期间欧洲陆军的水平,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日本陆军的重装备严重不足。
比如当时虽然苏联也还没装备T-34那样在二战后期大显身手的坦克,但也已经普遍装备了T-26和BT-7型坦克,而其装甲厚度和坦克炮的口径也都显著强于日本的95式和97式坦克,而且日军坦克数量极少,直到二战结束,日军在所有战场装备的坦克累计总数都没有超过5000辆,而苏军1943年7月12日一天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子战役普罗科霍罗夫卡战役出动的坦克就达到850辆。
而坦克还是苏军相对的短板,在苏军强项火炮方面日苏两军的差距就更大,基本上没有可比性,比如直到二战结束时,日本都陆军都还基本没有装备反坦克炮。
有些人说单兵作战能力日本要强于苏联,但对于二战这样的大军团作战来说,单兵作战能力无异屠龙之术,其实在有了代差的两军面前对实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1938年和1939年两次试探之后,日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绝对没有在陆上挑战苏联的实力,因此在苏德战场最激烈的时刻,日本也没有对苏联采取任何行动,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与苏联开战,即使德国最后有可能获胜,自己也会在苏联真正跨掉之前被苏联反手打跨,会使自己在中国东北40多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与其如此,还不如专心在东北肃清抗联的力量,稳固统治,同时用自己相对较强的海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通过东南亚油田缓解自己在战时的能源匮乏。
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最大的可能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会迅速崩溃,中国东北会更快得到解放。所以,综上所述,日本跟苏联扳手腕是不可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