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败在海上:明代岸防

2022-05-19

败在海上:明代岸防

梁二平

大明初立,蒙元军水师旧部多流亡海上,如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残余军队,皆成为东南沿海岛屿与大陆之间“倭寇”一族。所以,明初实行“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在东南沿海建立了有史以来最为密集的海岸防卫体系。如果说明初海禁,还是一个防止叛乱、防止海盗策略,那么到了明中晚期时,这个海岸防卫体系已表现出更深层的国防意义。

人们读宋代海疆地图时,会看到一些海防元素,多以水军和船场的面目出现,没有系统的海岸防线布局。古代中国海防大格局是在明嘉靖“倭患”高峰之时确立的,郑若曾的《筹海图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1562年付梓的《筹海图编》,论述了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倭寇情况、海防策略、海防设置、治军原则以及武器装备等,可谓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海防的图籍。但《筹海图编》以书版刻印时,原来的“一”字长卷被分成了单页图,不便阅读,所以,这里选取了董可威《乾坤一统海防全图》(图2.5)来展示明代海防全貌,也借此反映万历时期不一样的海防形势。

实际上,董可威《乾坤一统海防全图》是郑若曾《万里海防图》的摹绘本,原图没注绘图时间,专家推测它约绘于1592年。因图右上方有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吏部考功司郎中徐必达的题识。后世也因此称其为“徐必达题识《乾坤一统海防全图》”。董可威、徐必达等人为何要将半个世纪前郑若曾编的“万里海防图”重新摹绘为《乾坤一统海防全图》,又加以论述呢?

明万历年间,“倭患”已由民间贸易冲突,升级为番属危机与海疆隐患。1590年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挟统一日本之勇的丰臣秀吉,1592年悍然出兵攻打朝鲜。大明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即向朝鲜派4万中国兵跨江入朝,击退了攻入朝鲜的日军。但日本与朝鲜、琉球和大明不断有海上冲突。1609年,日本萨摩州的部队甚至把琉球王尚宁抓到日本,逼其臣服。

为防范日本,明廷翻出历史文献,命人重绘海防之图,论述海防之策。于是有了这幅6米长的巨幅彩绘海防图。这是一幅综合性的沿海军事设防图,其海岸线西起广西钦州湾,东至鸭绿江口,详细描绘和论述了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今江苏、安徽)、山东、北直隶(今河北)、辽东等七省沿海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政区建置以及军事设防状况。

《乾坤一统海防全图》与《筹海图编》一样,都将海洋画在上方,将陆地画在下方。但与《筹海图编》不同的是,《乾坤一统海防全图》十条幅地图,每条幅都有准确的方向标注,如“正东向”、“东南向”、“正南向”。作为海防图,其海洋绘制十分精细,海以细波纹线表示;岛屿礁石、港湾渡口,皆重点标注;水寨险滩,还附以文字说明;海岸线与岛的相对位置,大体准确;是一幅非常实用的海防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海防图上还附有许多重要的“海论”,如《广东要害论》、《浙洋守御论》、《江北设险方略论》、《山东预备论》《辽东军响论》……这些百字“小论文”,如“江河入海之际,大船皆可乘潮而入”、“四郡无患,则中原留都可高枕而卧矣”,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海防理论。

此图特别描绘了与大明隔海相望的日本、朝鲜、琉球的沿海地区;同时,图中还绘出了“小琉球国”,被认为是首幅绘制较为清楚的台湾地图;钓鱼岛列岛也明确地标明在大明海疆海防范围之中;实为中国古代海疆与海防历史面貌的又一有力证明。

《乾坤一统海防全图》描绘了从钦州湾至鸭绿江的大明海疆,图上有图说27处,文图构成一套完整的海防思想。全图分为10个条幅,每个条幅纵170cm,横60cm,总长为605cm,大约绘于1592年,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