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城脉:图解北京古城古建(二)

2022-05-19

 

元大都城,北城墙和东西城墙北端,至今仍有遗址,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经实测墙基宽、墙高和顶部之比为3:2:1,即墙基宽24米,墙高16米,顶宽8米。

元人都新城的城门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正式动工修筑大都新城。大都新城共有十一座城门,这十一座城门的名字和位置分别是南城墙有三座城门,丽正门大约在今天安门金水桥南,文明门约在今东单十字路口附近,顺承门约在今西单十字路口附近;北城墙有两座城门,安贞门约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与安定路交汇处,健德门约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与北土城西路交汇处;东城墙有三座城门,崇仁门约在今东直门立交桥附近,光熙门约在朝阳区柳芳北街与东土城路交汇处附近,齐化门约在朝阳门立交桥附近;西城墙有三座城门,和义门约在今西直门立交桥附近,平则门约在今阜成门立交桥附近,肃清门约在海淀区西土城路和西直门北大街衔接处明光桥附近。

元大都新城十一座城门最早只有城门和城楼,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月才下诏“京师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至于这十一座城门瓮城前是否建有箭楼,没有明确记载。同样没有明文记载的还有元大都新城四角是否有角楼。元大都城新城十一座城门的规制和样式已不可考。1969年发现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遗址,门洞内青灰皮上的题记表明,它是至元十八年(1358年)即元朝灭亡前夕仓促加筑的,甚至连地基都未筑,城台上有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地堡式城楼。

元大都城是中国古都城建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都修筑过程体现出来的传统儒家文化特色和元素。在元大都城规划设计和城门安排上,都以儒家经典为依据。《周礼·考工记》认为,国都均应为四方形,东西南北每面都应开三座城门,四面共开十二座城门。元大都北面只开两座城门,北面正中不设城门,其道理何在?在地理方位上,南为阳为天,所以取天数阳数为三,开三座城门;北为阴为地,所以取地数阴数为二,开两座城门,以表示天地相交,阴阳相合,衍生万物。

元大都是以“九宫八卦”的模式来规划布局的。依“九宫八卦”定方位,西北为“乾”位,正北为“坎”位,东北为“艮”位,《易·说卦传》认为:“坎为隐伏”,隐伏之极就是关闭,故正北不开城门,而在“乾”位和“艮”位修建健德门和安贞门。元大都城门命名也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特色。比如南城墙的丽正门是元大都正南门,其地位高于其他十座城门,按八卦定位,正南属于“离”位,《易》说:“离也者,明也。”“离,丽也。”故命名为丽正门。东城墙的齐化门为东南门,东南方位于八卦定位中属于“巽”位,《易》说:“齐乎巽”,故命名为齐化门。西城墙的和义门东有积水潭,西有瓮山泊和玉泉山诸水,按八卦定位,正西为“兑”位。《易》说:“兑为泽”,多水,“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故名和义门。

本文摘自《城脉:图解北京古城古建》

内容简介

《城脉:图解北京古城古建》是北京一位历史学老教授二十多年历史考证和亲自探访的心血结晶,章节间汇集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图片、手绘图。《城脉:图解北京古城古建》从宏观上使读者了解古城北京的城门城墙、城池水道、街巷胡同、四合院民居及牌楼的概况,从微观上使读者了解其规制、形状、结构、作用、优势等欣赏的标准与尺度、内涵与品位。奉书以图代述、以文解图、图文互补,语言叙述简明流畅,知识含量丰富准确。

作者简介

朱正伦:男,祖籍江苏武进。中共北京朝阳党校教授,北京诗词学会会员,共和国恢复高考的首批毕业生。从事历史教学30年。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曾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朱元璋政权时的儒生》、《明朝初年的科举制度》、《对孔子“克己复礼”的再认识》、《孔子论证略说》等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