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的家规有哪些?郑家的孝义是如何传承下去的?
央广网浦江2月16日消息(记者孙涛刘瑜颖陈瑜艳)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重孝守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浙江浦江郑宅镇,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创造了十五代不分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孝义”文化在郑氏后人中传承了900多年。
如今,“一大家子”已是祖辈、父辈人的记忆。社会在发展,家庭规模变小,职业流动性加大,我们的“孝义”文化如何传承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这一季聚焦古村落。我们将触摸散落在古村落中的书院、宗祠、民居、戏台、码头,唤醒失落在寂寥古村中的文化基因。
“郑义门,在浦江,“江南第一家”美名扬……”
《郑氏家规》碑刻之一
童谣中唱的“江南第一家”,就是浙江金华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家族”。郑宅镇的34个行政村中,8个村姓郑。
“我们那时候是没有申请的,朝庭直接找到这里的,封我们‘江南第一家’的。”郑秋义介绍说。
说起先祖的荣耀,义门郑氏宗亲会秘书长郑秋义,脸上洋溢着自豪。“江南第一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钦赐,因为郑氏先祖历经宋、元、明三朝,树立了“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的家族榜样。
后来,郑氏家族合家义居绵延了十五代人、历经了三个多世纪,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足以创出当时的“吉尼斯记录”。
远眺江南第一村的九座碑坊
如此泱泱大族,穿越上千年历史,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今天的“江南第一家”,已经是国家4a级景区。蜿蜒的白麟溪穿镇而过,牌坊、宗祠、书院,小桥、流水、人家,营造了江南水乡的秀美,也记录着“江南第一家”的辉煌与沧桑。
2015年5月,“江南第一家”登上了中纪委监察部官网的“头条”,这次是因为郑家传承了900多年的家规——《郑氏规范》。
郑秋义介绍,这个家规,不是一开始就有168条,原来是52条。因为家庭越来越大,约束的条例、条条框框也越来越多了,所以又增加到168条。到这168条以后,就没有更改了。
郑氏先人制定的家规,如今都实实在在刻在“江南第一家”景区的石碑上。时下最引人关注的是第88条:“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正是有家规中对“族人”的这些约束,郑氏子孙先后有173人出仕为官,没有一个是“腐败分子”。[page]
“这么这么这么多年之前,有这么这么好的规范管理,很了不起的!”郑秋义说。
白麟溪两岸的旺铺,郑氏先人都让给了客姓人家
同样在时刻警醒后人的,还有镌刻进郑氏宗祠大门里的《祖训》。
郑氏祖训: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听,听,听!
透过这悠扬的钟声,我们穿越到900年前。每天清晨,郑氏族人听到钟声响起,就会聚集到郑氏宗祠里,诵读家规、聆听祖训。
郑秋义介绍,以前都住在这个范围之内,一敲钟,全部都能听得到。现在为什么不敲呢?1485年由于一场大火,烧掉了,就分家了。到现在为止,有8个行政村,敲钟也听不到,所以这个规矩就没有了。
时光流转,郑氏族人早已不再齐聚一堂聆听家规、祖训。先贤制定的规范已经演变成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流淌在子孙的血液里。
今年70岁的郑隆喜,是梅花锁业的董事长,也是义门郑氏宗亲会的会长。“孝义”持家、“仁恕”处事,老人坚持了一辈子。郑隆喜的小儿子郑大干,大学毕业后在省城从事着自己喜爱的音乐事业。父亲一个电话,他就放下一切,回到老家,为的就是一个“孝”字。
郑大干表示,对父母亲,能够传承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他认为也是一种孝;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愿望,一起帮他共同实现,这种也是一种孝。
郑家新媳妇、哈尔滨姑娘陈代玉在给记者介绍郑家历史
时过境迁。“江南第一家”如今被开辟成了旅游景点,九世同居的盛景、“三朝旌表”的荣耀,已经慢慢消褪。来郑宅镇进行旅游规划的中国美术学院高级工程师马山,受到郑氏家规的启发,拟了一份保护景区的《白麟溪公约》:“不往白麟溪和街道抛撒垃圾杂物”,“公共场所,放低谈话音量”,“开车进入村镇,不按喇叭、不开远光灯”……短短23条内容,浅显易懂、简单明了。
马山认为,168条家规到今天来说,它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一条一条的内容,而是在那个理念。我们应该把它们的理念转化为现代生活里面的规矩。
可让马山略感尴尬的是:《白麟溪公约》张贴出来半个多月,响应者不足30人;有人签上名,又涂掉了。
行走在白麟溪岸边,作为郑义门的后裔,郑秋义先生颇有感慨。他表示,现在的人,对“孝义”这一块好像很淡薄了。这个我们自己体会得到。守什么规矩也好,做人也好,都是比不上我们祖先的。
孝义传家900年。让郑氏先人慰藉的是,当年刻在宗祠的《郑氏规范》如今编进了教材,在孩子们中间代代相传。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