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顺千年古建《天台庵正殿》
平顺天台庵位于县城东北三十余公里的王曲村,潞城原起寺北五公里,国3,唐代建筑。庵在村内高台上,仅存正殿一座,单檐九脊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面阔与进深都是7.08米,正方形,无普拍方,柱头铺作是枓口跳的形式,即殿内四椽栿伸出檐外为一跳华栱,无令栱,直接以替木托橑檐槫,柱头中缝施柱头枋两层和压槽枋一层,第一层柱头枋隐刻泥道拱,第二层柱头枋隐刻慢栱,山面柱头铺作里外转都是一跳华栱,丁桴搭在华栱之上。只在当心间前檐用了一朵补间铺作,但此铺作里转与殿内结构无交搭,且材质及斗拱样式与其他铺作有明显区别,应该是后代维修时添加的。转角铺作的正出和侧出是柱头枋伸出做成一跳华栱,45°角出角华栱一跳。
殿内四椽檐栿通搭用两柱,四椽栿上以蜀柱、交栿枓托平梁和平槫,大角梁后尾与蜀柱相交,丁桴后尾则是在蜀柱下方插入四椽栿,平梁不出枓口,两侧施托脚,平梁之上驼峰、蜀柱、叉手、大枓、捧节令栱托脊槫。无歇山缝梁架,山面檐椽置于平梁之上。
天台庵仅存石碑一通,可惜字迹已无法识读,始建年代无任何文字记载,断为唐代主要是根据建筑的结构形式,个人表示认同。此殿断代争议中最为诟病的是托平梁的蜀柱,山西现存唐至宋早期木结构建筑中多是以驼峰托平梁,在早期的调查报告中发现四椽栿蜀柱位置两侧有榫卯结构痕迹,应该是固定驼峰用的暗木梢所留,推断原构应为驼峰。。现场观察四根蜀柱与大角梁相交的榫卯高低不齐,与交栿枓接触处直刀卷杀,推测蜀柱为明代更换。
天台庵大殿留存至今后代多有维修,最主要的结构改造在于四椽栿上的蜀柱,唐构多低矮,屋面较平缓,不利走水,把低矮的驼峰换成更高的蜀柱是为了增加屋顶坡度,类似的改造还发生在布村玉皇庙、青莲寺藏经阁等唐代建筑中。除蜀柱外,天台庵的角梁、丁栿(劄牵)等均为后代更换,而蜀柱以上的平梁等又保持了原有结构。
虽然经历过后代改造,并不影响天台庵断为唐构,因为木结构古建筑断代主要考虑柱网、枓栱、主梁等主要部分,而天台庵的主要部分都保留了唐代特征,仍可断为唐构。
过去古建维修中有一种理念是“恢复历史原貌”,南禅寺、正定开元寺钟楼都是这么修的,恢复成了想象中的唐构样式,我个人反对这种维修方式,维修解决抢险加固问题即可,保持原状,把更多的研究信息留给后人吧。
——转自爱塔传奇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