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次自杀,太后称“天下第一正人”,太平天国能亡就是因为他!
他是晚清重臣,被西太后称赞为“天下第一正人”,他的家书直到现在还是中国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带领军队镇压太平天国。在官场看似平步青云,富贵显赫。实际上,他每天都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曾经三次自杀……
曾国藩是晚清的名臣,湘君的统帅,程朱理学的大师,毛主席称赞他的这位老乡“办事兼传教之人”。他位极人臣,集荣华富贵于一身。而他这一生所经历的挫折困苦,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江南数省迅速被席卷。无能的清政府正在与外国政府开战,无暇顾及,只能各地官员组织起地方武力,将太平军就地击灭。而此刻,他正在湖南老家丁忧。咸丰帝就仓促的将他任命为团练大臣,从这件事开始,他便组建起了自己的湘军。并且在此后与太平军的交战中,他屡次被敌人逼入险境,三次自杀未遂。可想而知,得到的和付出的总是成正比的,要想人前显贵,必要人后遭罪。
第一次自杀是兵败靖港的时候。
1854年,他自己率领两万军队出征,那时他信心满满,誓杀贼寇。自己能够在这件事上建功立业了,但是他万万没想到,首站便战败了。原来是他得到的情报不准确,认为自己兵精粮足,敌人绝对不堪一击。所以轻易率军冒进,中了敌人的计谋。太平军就像神兵一样从天而降,将他的军队包了圆。而他的水师刚刚筹建起来,实践经验不足。仓促就上了战场,这些士兵见势不妙,大都弃船逃命,死伤不计其数。
曾国藩这时坐不住了,亲自上阵督战。然而局面已经没办法收拾了,敌人的喊声震天动地。他又急又气,觉得无颜再见家乡父老和自己的同僚,为了操练自己的军队,他得罪了多少的官员,费了多大的劲才将新军组建起来,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组建起来的军队就这样散了架,他不由得万念俱灰,站起来就跑到船边跳了下去,辛亏部下的及时搭救。
第二次是在湖口的惨败。
1855年,他又率领水师攻打湖口,又一次受阻。敌人修筑了坚固的工事,水路与陆路相配合,军队严阵以待;在这些方面,湘军明显处于劣势。敌人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将湘军的小船引入鄱阳湖内,然后堵住他们的退路,就这样,他们被分成了两部分。无法相互配合,大船失去了灵活性,小船几乎就丧失了战斗力。他的一场噩梦才刚刚开始,几天后,敌人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偷袭了他们的军队,他们的军队顿时大乱,死伤无数。船只也大都被烧毁。他自己的船也被人家太平军团团围住,船上的一半人也都阵亡。他仰天长叹一声,又跳入了江水中。他宁愿跳江自杀,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这次又是被自己的副官救起。最后,他的船也成了人家的战利品,奏章和信件一律丢失。但是他却没像上次那样消极,而是又积极的筹建新军,准备东山再起。
第三次是被困在祁门。
1860年,他出任两江总督。于是把自己办事的衙门迁到了祁门,从军事角度看来,这是极其危险的决定。祁门交通不便,只有一条主干路,一旦被堵在里面,就只有等死了。他的很多幕僚都在苦劝他重新选择地址,而他偏偏固执己见。不肯改变自己的主意。果不其然,几个月后,敌人以十倍的兵力进攻祁门,他的军队战死大半,马上就要被人家攻破了,他觉得自己这次是必死无疑了,给儿子写了遗书,给朝廷上了遗折。将自己的后事安排好以后,他便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待敌军攻入的时候自刎。但是,他命不该绝,援军突然来到,帮他解了围。他又一次死里逃生,顿时老泪纵横。
曾国藩的三次自杀,每次情况都不尽相同:第一次是没有勇气接受兵败的事实,丧失了自己的斗志。第二次敢于直视自己的失败,并且立马投入新的精力来继续战斗。第三次便是从容不迫的接受一切,视死如生。但是他从没有轻言放弃,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慢慢的成长起来的。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