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一首诗 竟让大文豪李白都在模仿
自古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样的说法,在唐代同一时期的诗人当中,如果李白自称第二,估计没有人敢说自己第一,诗仙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然而同年代的崔颢写的一首诗,竟然让李白赞叹不已,还模仿了一首诗,这崔颢写的一首什么诗呢?而李白又模仿一首什么样的诗呢?一起来看看吧。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现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全唐诗》,这几千年来,诞生的诗人如同天上的繁星一样多。他们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来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传颂人间的真善美。自古至今,便一直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崔颢的一首诗,在当时便名扬天下,连当时最杰出的诗人李白也自叹不如,这首诗便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是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这首诗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一气呵成,是历代所推崇的佳品。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样一来,这首诗的名气便出来了。
那么《黄鹤楼》之所以名扬天下,冠绝一方,它究竟好在哪里呢?主要还是崔颢这首诗本身所具有的美学意蕴。首先,这首诗具有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诗的前四句。崔颢首先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传说是虚无的,但诗人却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
这样一来,读起来便有一种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的遗憾。那登上黄鹤楼,能看到什么呢?“白云千载空悠悠”,是有天上的白云,即便是过了千年,也依然存在。它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世事茫茫。寥寥四句,便把当时的人登上黄鹤楼的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其次,这首诗还具有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对于写景相关的诗句来说,诗中有画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黄鹤楼》这首诗,在一开始便描绘了近景和远景,让人能够体会到黄鹤楼所处的地理位置:枕山临江,更是耸入天际、白云缭绕。
而从诗的后四句开始,崔颢便直接描写了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以及江上朦胧的晚景。结合前面四句,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绝美的画卷,画卷从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四个不同的角度,让我们领略到了黄鹤楼的绝美风光: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
后来李白由于受到一些大臣的嫉妒和排挤,当时李白处于人生低谷,灰头土脸离开长安。为了排解心中苦闷,李白到金陵(今天的南京)游玩,写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和崔颢年龄只差三岁,同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肯定听说过彼此的大名,但两人应该没见过面,至少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他们之间流传出一个故事。黄鹤楼在唐代已是闻名天下的旅游景点,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李白到黄鹤楼旅游时,此时此景诗兴大发,本打算题诗一首,却发现崔颢已捷足先登,而且文采斐然、字字珠玑,让李白无从下笔。
李白不愧为诗仙,他没有因此埋怨崔颢,反而觉得崔颢是个大才,至少此时他写不出比《黄鹤楼》更好的诗,并毫不掩饰称赞道:“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人不能有傲气,但一定要有傲骨,自从读完崔颢的《黄鹤楼》,李白一直没忘记这件事,才有了后来在金陵写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
从两首诗的主旨来看,崔颢重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李白重在表达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无奈,而且描写的景物也不一样,为何说李白模仿崔颢呢?仔细分析和对比后不难发现,李白很有意思,崔颢的诗中有黄鹤、鹦鹉洲、白云,李白就在诗中写凤凰、白鹭洲、浮云,崔颢写乡愁,李白就写不得志之愁,所以模仿的嫌疑很大。
有人说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白的谦虚,在看到这首诗时便搁笔不写,让人有一种李白也自叹不如的感受,将这首诗的名气推向了巅峰。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