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塔传奇:结合新发现聊聊天台庵大殿的时代
天台庵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王曲村中,这个村子非常偏僻,在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浊漳河岸边,庵在村中高台上,仅存一座大殿,再无其他房屋,1988年天台庵进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断代为唐,成为存世极少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之一。然而天台庵时代判断上却有可议之处。首先,根据过往的勘察,天台庵大殿本体没有留下建造年代的文字题记,院子里仅存一块石碑,造型古朴,上施赑屃盘龙,下施鳌座,天宫内镌刻一佛二菩萨,遗憾的是碑文已漫灭不清,无法看到石碑的年代。天台庵内的石碑 在没有发现题记的情况下天台庵大殿就只能根据建筑的结构形式来断代,古建断代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结构形式来推断年代,另一种是通过文献考证来判断年代,这两种断代的结果相符是最好的,如果不相符,那要以建筑结构形式断代优先。天台庵大殿是怎样的结构呢?这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用阑额,无普拍方,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搭,梁头过栌枓口伸出一跳华栱,即枓口跳结构,跳头无令拱,通过短替木托橑风槫,柱头方落于栌枓口内,其上隐刻泥道栱,四椽栿之上以两个突兀的蜀柱托平梁,平梁之上以叉手、捧节令栱、蜀柱、驼峰承托脊槫。天台庵大殿梁架 大殿仅在当心间前檐用了一朵补间铺作,但这朵补间铺作无论加工手法还是风化程度均与其他枓栱存在明显区别,且里转无承托之物,应为后代修缮时添加的,再就是四椽栿上立的两根蜀柱也很特别,同时期的唐宋建筑这一位置多用驼峰,天台庵的蜀柱不仅另类而且是明代卷杀风格,这一构件应该是明代更换上去的,用高耸的蜀柱取代低矮的驼峰,其目的是增加屋顶的坡度以利走水,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台庵大屋顶是明清维修后改良的样子。前檐斗拱 蜀柱为明清时期更换 天台庵大殿最耀眼的是它的梁栱结构,即梁与枓栱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这座大殿的梁栱结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梁头伸出为外转一跳华栱,这种结构叫枓口跳;二是跳头上无令拱,通过短替木托橑风槫;三是柱头方直接落于栌枓口内,泥道栱不是单独的构件,是隐刻在柱头方上的;再补充两点,四、没有使用普拍方;五、没有补间铺作。枓栱结构 我们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已是唐中期,唐以前已没有实物存世,天台庵大殿的这五项结构特征在现存的唐、五代、北宋建筑中无一与之相同,是传世的孤例,而其结构形式又不可能晚于北宋。前面说到天台庵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参考的建造年代资料,只能依靠结构断代,结构断代就是横向比较,需要有多个年号明确的建筑做参照物,与哪个时代的建筑年代相近就有可能是哪个时代的,同时这种结构还要能排除下一代,既后代不再使用这种结构。那么问题来了,现存的唐、五代、北宋建筑中又没有一座与其结构相同的,没有参照物,靠什么推断的唐代呢?天台庵瓦作已是明清时期风格 2013年初,我写过一篇文章《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八座)》,梳理了一下包括天台庵在内的八座唐代木结构古建筑,对是否把天台庵收录进去颇纠结了一番,天台庵是这八座中唯一一座没有佐证的,但是如果把它放到五代或北宋里面,同样没有佐证,因为它的结构特征是传世孤例,也就是说要想推翻其唐构的推断同样找不到五代和北宋时期可以横向比较的例子,当时想既然前人已推断其为唐构,又找不到可以推翻的例证,那就暂且收入唐构中吧。没有可以推断其为唐构的参照物,也没有可以推翻其为唐构的参照物,这就是天台庵大殿的独特之处。遮遮掩掩的天台庵断代 2014年底,天台庵开始大修,大修往往是发现题记的好时机,有望打破天台庵断代僵局。这次大修中还真发现了题记,经相关工作人员证实,在天台庵大殿的梁架上发现了“大唐天成”题记。与唐代相关的“天成”年号能找到两个,一是安史之乱时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使用过“天成”年号,但安家的国号是大燕,反唐的,不会出现大唐天成,是否统治过天台庵所在地区也未知;另一个天成年号出现在五代时期的后唐,公元926年至930年,共用了五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唐代就结束了,但占据山西一带的李克用并未臣服后梁,而是继续使用唐代年号,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唐哀宗李柷于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禅位于朱温,唐亡,但在天台庵西南七十余公里的长子县崇庆寺内保存下来一段天祐九载经幢,成为当时山西所在的河东地区继续延续唐代的例证,后来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后唐灭后梁,后唐是我们在教科书中为了区分前面的唐代给李存勖的王朝起的名字,实际上他的国号是唐,所以才会有大唐天成。长子崇庆寺内的天祐九载经幢 天祐九载年号 天台庵的五台题记会不会是后代修缮时写上去的呢?我们再来找找别的证据:在陕西宝鸡有座大唐秦王陵,在秦王夫人的墓里有座砖仿木的端楼,其第二层檐下的仿木枓栱结构与天台庵大殿的五项结构特征完全符合。宝鸡秦王夫人墓里的端楼 大唐秦王指的是李茂贞,李茂贞虽然在唐代已经是一方重臣,但并未获封秦王,到了五代的后唐才被封为秦王,所以这里的大唐指的是五代的后唐,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李茂贞下葬,又过了二十年,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李茂贞夫人下葬,两人埋在不同墓室,这座端楼在李夫人的墓室中,其建造时间应为公元945年或稍早。天台庵大殿的题记时间是926年至930年,端楼的建造时间早于945年,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出现两座结构完全相同的建筑,而且在此之前或之后再无结构相同的建筑出现,这就不是偶然了。结合旁证,个人认为天台庵梁架上的题记应是创建时题写上去的,虽然明代以后更换了蜀柱加高屋架,但大部分构件仍保留了原来的,这个年号的发现有望为我们增加一座年号明确的五代建筑。维修还在继续,或许还有更多新的发现。天台庵早期文保牌 失去一座唐代建筑略感忧伤,但我们收获了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建筑,其意义要比硬拉一座唐构进来大得多。以结构形式推断断代只是推测一个大致合理的时期,木匠师傅不会因为朝代更迭而改变房子的盖法,结构的改变是漫长时间内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比如天台庵大殿,如果没有题记发现,只根据结构断代的话唐末、五代、宋初都有可能,时代很模糊,而且我也不赞成以推断断代的建筑作为标杆再去推断其他建筑,天台庵在研究上的价值就较低,而现在有了准确的年号,天台庵大殿就可以成为准确的标杆了,这对研究唐宋建筑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在新发现期望值最高的晋东南地区,意义更是非同凡响。我始终认为对于唐代建筑我们至今仅仅是窥得一角,更早的北朝建筑连这一角也未看到,期待更多的新发现,最美古中国比我们已知的要灿烂得多! 2011年6月28日,第一次到访天台庵 2013年1月18日再次来到天台庵(来源:新浪“爱塔传奇”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