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清朝的两种士兵 “兵”和“勇”虽然是一字之差 但是待遇却千差万别

2022-05-19

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节目上看到清朝士兵胸口上印有“兵”“勇”二字,却不知道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含义?

那我们先来看看“兵”吧,一看名字就应该明白,这是清朝政府的正规军。其事实也是这样,“兵”主要有八旗兵和绿营兵组成。八骑兵是清朝起家的主力部队,也是清朝统治阶级的嫡系部队,全部是由满人组成。

清朝入关以后,他们要统驭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要仅仅依靠八旗兵来维持,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清朝政府就开始利用明朝的俘虏和招募汉人,以此为班底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因为这支军队的旗子是绿色的,又是以营为编制单位,于是,便被称为了绿营兵。

八旗兵和绿营兵,虽然都属于国家部队,但朝廷对他们的重视程度还是有差异的,因为八旗兵是嫡系部队,所以把保卫京城安全最重要的事交给他们,绿营兵只能分布在各个地方,维护地方上的治安。

由于八旗兵采用的是世袭制,有些人便坐在祖宗的功劳簿上,领兵饷,不敢兵事,就这样世代更替,八旗下面的士兵就都变成了游手好闲的游兵散勇,没有一点战斗力。这样绿营兵的重要性就越来越突出了,包括后来的平三藩过程中,其实起主要作用的就是绿营兵。

随着“康乾盛世”的出现,虽然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太平盛世时期,部队因为贪污腐败、疏于训练等原因,在后来皇帝阅兵的过程中更是丑相百出,射箭,箭脱靶,骑马,干脆人直接摔于马下。至此,八旗兵和绿营兵算是彻底沦为了“废物”。

“勇”与“兵”相比,简直就是后娘养的,到了清朝后期,国家匪患四起,由于正规军不堪重用,又数量有限。于是,就开始就地招募壮丁,组成“乡勇”这个临时部队,战争结束,他们就解散回家,根本不在国家的军队编制范围之内。直到曾国藩时期,才把非正式的“乡勇”改制为“练勇”,定兵制,发粮饷。到这时,“勇”基本成了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

而且“勇”出力特别多,但是这些人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被朝廷使用,而一旦起义被压下去了,他们又会被遣散回去种地,无非是拿到一些路费而已。更惨的是,在打起来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永远是他们,最先面对敌人,应对的危险场面最多。而那么“兵”却只会躲在后面,如果战事顺利,他们就顺势窃取战果,而一旦前军不顺利,他们就赶紧逃跑。可笑的是,“兵”们都在贪图享乐,却得到高规格的待遇。而“勇”在前线奋战,却功劳却要算在“兵”头上。

不过清廷并不是一直这样糊涂,他们吃亏多了,终于也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到了大清最后的时间,朝廷终于意识到了“兵”的战斗力的衰弱,看到了乡勇的战斗力。他们由曾国藩亲自指挥训练,取得了很多战争的胜利。这时候正是需要他们的时候,朝廷也终于为他们提升了待遇,可惜时机已经过去了,那时候的大清已经走到了最后的时光,任谁也没有能力再挽回局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