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家族有一项族规 就是绝对不能和许姓通婚 其实原因其实很简单
李鸿章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在历史书上记载了他很多的事迹,在清朝时的洋务运动中是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发起的这场救国运动为清朝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慈禧太后对他称赞有加,谓之“再造玄黄”。
李鸿章祖籍安徽合肥,他的祖辈(准确来说应该是八世祖)。八世祖本来并不是李姓,而是姓许,八世祖将自己的儿子许祯所过继给了好友李心庄,改名为李祯所,这才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来,才有李鸿章家族这条分支。
李鸿章的家族在期初也不是一个大家族,祖上几乎就没有出过大官,直到李鸿章的父亲这里才改变,并且最幸运就是认识了曾国藩,成了好友。而李鸿章也因此从小就跟在曾国藩的身边学习,为后来的官运亨通打下了基础。李鸿章的父亲名叫李文安,李文安是家族七代唯一一个考上进士的人,这让李家终于了光复门庭的机会。
更庆幸的是李文安贵有自知之明,他明白自己“资质不行”,很难有机会混入官场,但是他识人有度, 把儿子李鸿章送入了曾国藩门下,拜师学习经世之学。
而这一送,才让李家真正走上了兴旺之路,李鸿章的官路一路顺畅,在曾国藩的教导下,深谙“打掉牙齿和血吞”的处事原则,还创立了自己的淮军,拥有了这支“李家军”的绝对领导权。
李鸿章的平步青云让他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必须要有人脉关系,于是他建立了庞大的联姻网络。李鸿章为了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还让自己的子女和朝中大臣的子女进行联姻,他在第一任妻子去世之后,也还娶了朝中一位大臣的女儿,就这样李鸿章用这样的方法,建立了庞大的关系连,当时几乎朝中所有重要的大臣,都和他扯上了关系。
李鸿章曾经还创办了淮军和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他的一生参与过许许多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在这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可是李鸿章在死后,却被后人称作了卖国贼,这一观点甚至被记录到了历史课本中,为后世所普遍认同。
那么,是什么使得李鸿章这样一个还算小有成就的大臣在死后仍然被这般不断的抨击和唾骂呢,这件事,还要从晚清的局势和当时的对外关系说起。晚清的清朝是一个接近苟延残喘,没落腐败懦弱的王朝,当时的清朝廷固步自封,不肯进步,因而遭受到了其他西方各国的侵略。
而面对侵略,清朝廷选择了卖国求荣,与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此来维护清朝廷的封建统治,而当时参与签订这些丧权辱国条约的人,却恰恰是李鸿章,就因为这个,李鸿章便被千夫所指,遗臭万年,直到最近,才开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其发声,为他喊冤,称他的洋务运动却是帮助近代中国打开了向新的大门。
而在面对不平等条约时,也确实据理力争为国家人民争取过,因而,并不能以偏概全的断定李鸿章是一个恶人。李鸿章的功过褒贬那不是一言两语便可说清道明的,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是关于李鸿章的另外一件事。李鸿章能够在晚清众大臣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老师曾国藩的提拔,另一方面得益于他懂得拉拢人心,在朝廷上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而他拉拢人心的其中一条手段便是通过联姻,与朝廷上一些重要大臣的子嗣联姻,结两姓之好。
李鸿章与四川总督刘秉章的家族也是相当密切,他们从儿女到姑侄竟然有七八门联姻。此外,李鸿章还将曾国藩的儿子、盛宣怀的儿子、富豪刘镛的孙子都聚拢在了一起,联结成亲家。可以说,无论文化艺术、还是政治军事经济等方方面面,李家人都有参与。
但是奇怪的是,李鸿章的家族内有一条严格的规定,那就是不能和姓许的人通婚。这个原因也十分简单,就是上文说到的,因为李鸿章家族原本并不姓李,而是姓许,所以李家从第七世祖父那里开始,就不允许和许姓通婚。
“李鸿章祖上原本姓许,后来过继给了李家,所以改姓李。这些许氏祖谱上都有记载,李鸿章是李家的第七代传人,因此,清代还有‘许李一家’的说法。”许氏老人告诉记者,根据自己祖上的说法,清代晚期,官至大学士的李鸿章为了报答许家的恩情特地回老家修建了这座“报恩祠”,后来也一直被他们作为“许氏宗祠”。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路文举介绍,报恩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有七开间,是合肥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家族祠堂,现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经100多年的风雨,已经破败不堪,2015年,合肥庆余堂许氏宗祠修缮理事会提出自筹资金修缮,得到了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批准,并推荐具有古建筑修缮资质的单位制定了修缮方案,然后实施了修缮工程,“许氏家族自筹资金修缮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合肥地区还是首次,报恩祠的修缮,不仅仅是许氏族人对家族祠堂的修缮,同时也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这点李家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为了避免血缘关系混乱,从祖辈开始就将这条变成严规,世世代代必须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