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闻喜阜底村

2022-05-19

阜底村豢龙轶事

董父豢龙的故事在桐乡大地流传已数千年之久矣。董父者,虞时人,黄帝裔孙。《左传》载:昭公二十九年秋,龙现于绛郊,魏献子问何故?晋太史蔡墨曰“昔飂叔安有裔子日董父,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食之,龙多归焉。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氏董,氏日豢龙,封诸鬷川。”传说龙非甘泉不饮,董父遍寻之,终在鬷川找到甘泉。鬷水东依凤凰垣,西傍峨嵋岭,南通涑水河,北邻鬷川坡。水域宽旷,泽水浩荡,碧波万倾,一望无际,实属豢龙之佳池。董父便择鬷水之源,北坡高阜,向阳结庐而居。从此,鬷水更名为董泽湖,董父居所命为董泽里。董泽湖盛产莲藕、蒲苇。《左传》云:“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预注:“闻喜东北有鬷川,即董泽也,舜封董父之国矣。”

董父豢龙于董泽湖,水面广阔,碧波浩森。为便于观察五色群龙的活动嬉戏情况,他在董泽里之南筑一观龙阁,高数十仞,浩瀚的董泽湖尽收眼底。翌年,帝舜传旨亲谒董泽赏龙。董父在湖心屿建一赏龙亭,迎帝赏龙。帝舜看到其不远处,有一怪物昂首水面,隐约可见,忽而腾空而起,盘旋空中,数丈龙身,蜿蜒矫捷,日映鳞甲,五光十色。顿时,又见十数条潜伏泽底的五彩蛟龙,齐飞空中,翩翩起舞,变幻莫测,紊而有序,驯养有素。帝舜观后赏心悦目。董父又把圣驾迎至居所,登临观龙阁览赏。风和日丽,水波不惊,洗渺董泽,水天一色。遥望湖面,彩龙盘旋,或上下翻腾,相互纠结,或吞云吐雾,影影绰绰,群龙戏水,一览无余,董泽胜景,蔚为壮观。帝舜观赏之后,赞叹不已。董父豢龙是我国历史中最早关于龙的记载,它不仅证实了闻喜是龙的故乡,龙文化的发源地,闻喜也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祥地之一。

董泽环湖,风光旖旎。湖内碧叶接天,红菡映日,蒲苇荡漾,诗情画意;湖岸杨柳数行,松柏参天,风垣钏映,峨眉黛翠,乃河东胜景。历代达官显贵留下了许多赞赏佳句。清顺治进士,湖广、福建布政史,闻喜东宋翟风翥有诗曰:董泽蛟龙窟,奎壁三萯昂。清虞乡知县,闻喜蔡村李绣裳有诗曰:豢龙客往池犹在,留得莲花唱彩歌。清乾隆闻喜知县李遵唐有诗曰:豢龙客去余香在,凭吊年年策骑来。

董泽里是董氏家庭的发祥地,自帝舜赐姓董父迄今已四千余年,世系繁衍,源远流长。缘于董父豢龙,故董氏家族的堂号有豢龙之说。唐大历八年丙午766年董父后裔为弘扬祖德,激励后世,在祖居董泽里建有“豢龙祠”即“董池圣母庙”一座。祠庙位于村南观龙阁前,座北面南,占地面积二亩余。祠内北边建有正殿三间,内有董父之发塑像(女乃帝妃,俗称娘娘庙),前有献殿;东侧建偏殿三间,内有董父塑像。南边建戏台一座,庙门面南。有前摄绛州绛县主簿董砒题碑文。随着董氏家族的生息绵延,支派纷繁,为使祖裔族序分明,金大定十一年(1711)九月十一日,由董氏后裔进义校尉董洪、董才等七人在“豢龙祠”内,建立“董氏宗谱碑楼”一座。彭城刘若虚撰序,西河靳氏书丹。其序云:董氏后裔,夷皆姓等,而族源延远,皆宗于此焉。董斐然的《董氏创建祠堂纂修家谱始末》文中记载:李唐之季,村有三董,厥后东属绛、中西皆闻。由唐历五代至宋南迁三河之地。据《元和姓纂》列董父郡望有四:陇西(甘肃)、弘农(河南灵宝)、河东、范阳(湖北琢县)。时至今日,董姓已有后裔子孙八百余万,遍布九州大地,列中华姓氏排序,二十九位之大姓。

董泽湖地灵人杰,董氏家族孕育了众多俊杰英贤。董父裔孙辛有为周大夫,辛有裔孙董狐为晋太史,被誉为“秉笔直书”的良史。董狐裔孙董翳项羽封为翟王,子孙遂居陇西。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广川人),“今文”经学大师,倡导“三纲五常”,开创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河。三国时董和及子董允(湖北人),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颇得信任。还有善医道者董奉(福州人),为人治病者植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赞医源于此。唐有宰相董晋,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所著《西厢记诸宫调》传世。明有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上海人),现代有无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等诸多历代先贤达贵,彪炳千秋。

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唐玄奘天竺取经之后,中国时尚兴建佛寺。董泽里建村两千多年来,地处南北通衢要冲,南来北往客旅商贾云集。村民亦农、亦渔、亦商,村庄繁荣富庶,便在村前创建“普照寺”一座,与永济的“普救寺”、曲沃的“普济寺”齐名。寺院座北面南,占地三十余亩。建筑物由南向北,依此是山门、钟鼓楼、千佛殿、十王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厢房、碑廊等建筑。寺院东边为禅院,即住寺佛徒生活区。“普照寺”历唐、宋、明、清,几经修葺,保存完好,香火兴旺。然而一九三八年春,日寇侵占董泽故里,“普照寺”全部毁于兵燹。[next]

北宋徽宗时,董泽里赵氏家族的英杰赵鼎脱颖而出,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南宋高宗朝两度为相。他力主抗金,举荐岳飞收复失地襄阳六郡,被誉为复兴名相,彪炳史册。由于受奸臣秦桧的诬陷、迫害,绍兴十七年(1147)在吉阳军(海南三亚市)绝食而死。孝宗即位后,追封为丰国公,谥忠简。元至顺四年(1333),鼎之六世孙国子博士赵筼翁奉旨在丰公董泽故里创建“董泽书院”。并请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撰写了《董泽书院记》,记述了兴建董泽书院的缘由。记文中云:“宋丞相忠简赵公鼎……相其君于危难之间……公子孙以此多留江南,而其族人之在董泽无恙也。我国家统一,始得以音问相通,今国子博士筼翁,公之六世孙也,得请于朝,祠公闻喜县学。董泽之族人闻之,来走京师见筼翁,筼翁谒告与这归,作书院于其乡,以淑其人,庶几公之遗愿焉”。虞集撰文《闻喜县志》有载,元立《董泽书院记》碑碣尚存。

董泽书院即丰公祠位于董泽里东门里,座北朝南,占地四亩余,布局为前后两院。前院北有议事亭三间,内壁悬有“白首丹心”,前檐悬有“气作山河”御制牌匾两块。东西两侧有耳房各两间,东耳房立碑碣数通。南有戏台一座,东西两侧各有大门一座,戏台后高悬着“敕建丰公祠堂”牌匾一块,东西两边各有敞廊五间。后院北有大厅三间,内有赵鼎塑像一尊,厅门悬有“忠正德文”,前檐下悬有“箕尾星辉”御制牌匾两块。南边议事亭下悬有“董泽书院”金字牌匾一块,东西各有厢房五间,西北角有后门一座。

《闻喜县教育志》载:“闻喜县境内,据旧志记载,较早的一处(书院)是董泽书院。”董泽书院的创建,为学子们求学营造了良好的馆所,四邻县乡的莘莘学子聚集,英才辈出,村誉大振,遂为闻喜县东域之繁华重镇。故明洪武三年(1370)的区划在闻喜县城内设四坊,农村设五乡,东则为董泽乡。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时逢晋商活跃,董泽故里形成了贸易商埠,遂在村南和村西先后建起了关帝庙、财神庙、三官庙、北王庙,占地之多,建筑之宏伟,耗资之巨大,均在当地空前绝后。从建庙损资碑记载,捐资者多来自陕西西安、河南开封、浙江临安等全国各地的大贾商号。其中有外地来董泽经商者,也不乏本村人出外贸易者。这些历史遗迹足以彰现董泽故里的繁荣景象。

随着千年的岁月流逝,董泽湖的沧桑变迁,再加清康熙年间,行村构筑城墙,取土遗留下壕沟,导致昙泉山上暴洪的南泻,迫使十里荷香的董泽湖,由北而南被泥沙所覆盖(当地凿井证实荷塘黑泥藕根均在地下约二十余米),湖水逐年南移。董泽里原来面临浩渺水域的自然景观已不复存在,不知何时乃据村依凤垣之地势方位,更名为阜底村至今。

董父豢龙的传说,历史悠久,流传甚广,董泽湖沿岸居民深感荣耀。为祭祀董父和开发享用这里的历史人文资源,沿湖各村集资于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在东岸崖下,依董泽故里豢龙祠的格局和规模,创建了董父庙,历时宋、元、明、清,几经修复,庙宇保存完好。董父神庙的创建,乃沿湖居民的一大盛事,每年三月三至十五,在这里逢庙会十余天,这就是闻名三晋的“清明会”。庙会期间,来自四邻乡县、河东各地及西安、开封、洛阳、京津等地的大贾商施、游人骚客云集,背负肩挑,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董泽湖畔,商点似海,叫卖声此起彼伏;游人如潮,欢叫声近呼远应。还有艺人卖药,揽客声狂叫滥喊;马戏杂耍,表演声喧嚣嘈杂,好不热闹。每年逢庙会,特邀驶名戏班演出四天大戏助兴。庙规约定,白天从董泽故里豢龙祠,鼓乐队前导,八抬大轿把董父塑像沿官道(道旁立有石刻:官道丈二)抬至清明会看戏,晚上戏班跟随“董父”返回故里唱戏。这就是董泽湖畔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清明庙会唱大戏的“四天八倒台”。清明庙会延续数百年之久,直至日寇侵占董泽而中断。1947年,解放运城三次战役中,急需大批木板,故拆除香烟缭绕、千古绝唱的董父庙。清明盛会现时古稀之年的老人们记忆犹新。每当茶余饭后,聚集街头巷尾,津津乐道地给儿孙们讲述当年清明庙会的红火盛况和“四天八倒台”的缘由声势。

正月二十“烟火节”,是阜底闻名遐迩的传统村风民俗。相传,元代董泽书院即丰公祠的创建,村誉大振,村民雀跃,以施放烟火示庆,沿袭成俗已数百年之久。每年正月二十村民祭祀董父、赵鼎、火帝真君,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沿街设置彩门、牌楼、照壁、碑铭、龙门、火杆以及瓜田、果园等烟火名目。白天有敲锣鼓、遭神马、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找抬阁、推小车、扭秧歌等社火表演。晚间施放烟火,火瀑流淌,礼花腾空,火箭呼啸,鞭炮齐鸣,火树银花,霞飞霄汉。烟花燃放似火海,游客观赏如涌潮。

清乾隆年间,村人为缅怀董父伟业和董泽胜景,创制了董父豢龙的“水故事”。塑造了董父伟岸这像,登临观龙阁,遥望五色群龙在空中翻腾飞舞,喷水嘻戏的景观。随后沿袭成俗,并逐年开拓完善,一直流传至今。所谓“水故事”,即以水的流淌喷射做出的各种故事。以树根、塘泥、竹管、纸板等为建材,堆砌出崇山峻岭,内潜通水竹筒导管,以松枝柏叶植树山颠,亭台楼榭、宝塔古刹点缀山间,飞泉瀑布流挂悬崖。再把各种人物故事布置群山之中,诸如西天取经、水漫金山、八仙过海、曹冲称象、哪吒闹海、九鸟朝凤、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然后以水流为动力,推动人物鸟兽一起转动,或飞或舞、或斗或奔、或龙兽喷水、或器械流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雾霭蒸腾,日射飞虹、遥望近睹,声然壮观。

阜底村正月二十盛大的烟火节和传统的“水故事”,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规模宏伟,别具一格,是闻名三晋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具有观赏性和传承性,历时数百年,兴盛不衰,为河东一代双一代人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next]

董父故里碑

正面:上款邑令王象乾立,中间大字,虞豢龙董父故里,下款:明隆庆六年岁次丁卯孟春谷旦。碑头有两条龙中间有款“豢龙始祖”。

北面撰文:

董父,虞时人,黄帝裔孙。《左传》载:昭公二十九年秋,龙现于绛,魏献之问何故?晋太史蔡墨曰:昔有廖叔安裔子董父,甚好龙,能求其嗜欲饮食之,龙多归焉。乃扰蓄龙以服事帝舜。帝舜赐之姓董,氏豢龙,封褚鬷川。龙非甘泉不饮,董父终在鬷川觅到甘泉。鬷水东依凤凰垣,西傍峨嵋岭南,南通涑水河,北临鬷川坡,水域宽广,泽水浩荡,碧波万顷,南通涑水河,一望无际。董父择水之源,鬷陂高阜,结庐而居。伊始,鬷水更名董泽,居所命为董泽里。董父豢龙于董泽,为便于观察龙的潜腾戏水,在里南筑有观龙阁,高数千仞,浩瀚董泽尽收眼底。帝舜帝临观龙阁赏龙,风和日丽,水天一色,彩龙盘旋,蔚为壮观。帝舜心旷神怡,赞叹不已。

董泽里是董氏家族的发祥地。自虞舜赐姓董父,世袭繁衍,源远汉长。董氏后裔为弘扬祖德,激励后世,唐大历丙午766年在董泽故里重建豢龙祠,祭祀始董父。为使祖裔族序分有,金大定十一年,进义校尉董洪在豢龙祠建立“董氏宗谱碑楼”,彭城刘若虚撰序云:董氏后裔,支脉纷繁,迁居泉延远,皆宗于此焉。为炫扬董父豢龙历史文化,五代周显德五年,沿湖诸村捐银,依董泽故里豢龙祠格局,在湖东创建董父庙。每年三月三始,逢清明庙会半月,客旅商贾云集,并有名剧助兴。白昼从豢龙祠将董父神像轿抬至庙会赏戏,夜晚戏班随“董父”回故里演戏,庶民谓之“四天八倒台”,现古稀者记忆犹新。

董泽地灵人杰,南宗高宗立,故里赵氏家庭之英杰赵鼎两度为相,为主抗金,举荐岳飞收复失地襄阳六郡,策划战称御之计,击溃金兵南犯,中兴贤相,彪炳史册。元至顺四年,鼎裔六世孙国子博士赵筼翁,奉旨在故里创建董泽书院,莘莘学了,英才辈出。

董泽故里地处南京北通衢要冲,富庶繁华,十里荷香,蒲苇荡漾。北陂昔有豢龙祠,观龙阁,普照寺,董泽书院,两卿家牌坊,湖,东岩有圣母殿,董父庙等建筑群,泽中建有龙门拱桥,九曲廊桥,观莲亭景观。董泽古地,游览胜境,遐迩闻名,游客如织。

随岁月流逝,沧桑变迁,董泽里更名阜底村。自元末始,为祭祀董父、赵鼎,每年正月二十施放烟火,已形成村风民俗流传至今。清代村民创制了董父豢龙水故事,经历年拓展,沿袭为独具风格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蜚声河东。为使本村人文历史不被岁月所湮没,谨镌石记之,藉以彰钊后世。[next]

赵鼎故里碑

正面:宋丰公赵鼎故里

上款:邑令李如蔺立,中间大字:宋丰公赵鼎故里;下款:清乾隆十九年岁次甲戌季春谷旦。碑头有凤凰中间有款“箕尾星辉”。

赵鼎(一o八五——一四七),字元镇,号得全居士,闻喜阜底人。四岁孤,通经史百家,宋崇宁五年进士,授洛阳令,升开封士曹。靖康元年金兵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鼎日:祖师之地不可与人,何庸议?翌年,京师失守,徽、钦二帝被俘,金人欲立张帮邦昌,鼎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南宋高宗立,鼎任户部员外郎,累迁司勲郎官,右司谏。因谋事公允,进谏四十,被纳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鼎与宰相吕颐主浩政见不合,颇收排斥,高宗罢吕,升鼎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绍兴三年,京西招抚使李横用兵复东京,出师不利,竟陷重镇襄阳。鼎举荐飞,签枢徐府不以为然,飞出师连捷,收得襄阳六郡,九月鼎受命尚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执掌军政。时金人与刘豫合兵南侵,举朝震恐。鼎策划战御之计,接连告捷,把握战机,挥师挺进,金兵败北,收得大片失地。高宗曰:将士争勇,守臣效力,

鼎之策也。天使佐联中兴,宗社之增矣。绍兴五年,鼎升左仆射,知枢密院事。他礼贤下士,奉荐人才,甄拔得当。次年,鼎又历尽艰辛,指挥宋军击溃刘豫南犯,豫之麟,猊二子拔栅遁去。

赵鼎因与右仆射张浚政见有异,自辞宰位,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绍兴七年,浚引咎去位,鼎复原职。高宗欲贬浚于岭南,鼎告曰:浚母已老,且有勤王功,其罪仅失策耳,焉可置死地矣?高宗释意,谪居永州。绍兴八年,金人谴使议和,鼎太战拒和。与秦桧意悖,高宗倾知,桧机肼深险。乘隙排挤,鼎引疾求免,再知绍兴府。临行,桧往饯别,鼎不为礼,一揖而去。桧益憾之,诬以伪命,纳贿陷诽鼎,由绍兴徙泉州,贬兴化军,移漳州,置潮州五年,谪吉阳军(海南三亚)三年。鼎奏表: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比老倔强犹昔。遂令军月具仔亡申。绍兴十七年,鼎积冤成疾,自书墓石及铬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三朝。不食而逝,天下闻而悲之,时年六十二岁,明年得旨,归葬浙江常山。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配享庙庭。

赵鼎为文浑然天成,凡高宗处军国机事,多其视草。鼎心宰相监修神、哲二朝史,是非各得其正,高宗亲书忠正德文赐之。著有文集十卷已佚,《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集》行于世。史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next]

阜底村历代建筑

普照寺

普照寺建于元朝。位于村西北方,坐北向南占地三十亩左右。山门五间,中间是门,门外有哼哈二将,内有四大天王神像站立两旁。进行门内院东边有石碑一幢。再往前走数步,东西两边有钟鼓楼。再进数步,两边有廊各五间。中间有过厅三间。走过过厅,有大殿三座。中间是大雄宝殿,内有释加牟尼神像一尊,两边是十八罗汉像。东殿有普贤、文珠等千佛像。西殿有十王像:秦广王蒋、楚江王历、宋帝王余五官、阎罗天子包、卞城王华、泰山王董、都市王冀、平等王陆、转轮王薛。殿后有龙抓媳妇、四头八臂、郭婆像。西殿外有小门可通庙外。东殿旁有小门可通道院。道院有南门、内有南房、东房、北房数座。山门前有碑亭。寺庙后有和尚的坟墓。

财神庙

财神庙建始元末。占地十亩左右。庙外朝东,内有正殿、两个偏殿、正殿有财神毕干像,两边有善财童子四个,北偏殿有三头六臂,南偏殿有火禾二仙像。殿前两旁有厦廊各五间,正东方有戏台一座,台南有住房三间。庙位于村西普照寺前面。

三官庙

三官庙于村西北高阜处,座北向南,占地二亩左右。内有正殿三间。殿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尊神像。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正南门、门内有怪神站立两旁。(村民叫压虎等名)建于东汉,北宋重修。

小关帝庙

小关帝庙位于村北堡簸箕堡内。建于随朝。宋、宋哲宗、元祜戊辰,1088年重修。内有关老爷神像一尊。此庙纪念关公在村西白水滩斩犀牛,在以前阜底村每年四月初一有庙会三天,姑娘、媳妇们头上都插皂角刺,为的是纪念关公。十时闻喜东乡簸箕角会很有名气。

关帝庙

关帝庙在村西南方,占地八亩左右,座东向西。正西门。进庙门有大戏台一座面向东方。两旁有廊房各五间,东有正殿一座,内有关公神像,两旁有廖化周仓等像。院内有石碑坊一座,上边有秦桧后人春涧泉作联;三教尽昄衣,正直聪明,心似日悬天上;九州隆享视、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上横刻有“协天护国忠义帝。牌坊前北有井和大槐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顺治年间增修,道光年间又重修。

豢龙祠

豢龙祠位于村东南,占地二亩左右。建于汉,重修唐大历年间,座北朝南,北有大殿两座,有董父殿和圣母殿,南有戏台一座,两个庙门。院内两旁有廊房,西有碑序,东有轿两顶门外有五龙壁一排。大柏树两棵。

北王庙

北五庙位于村东南方占地一亩左右。建于汉朝,唐朝重修,宋朝真宗年又重修,内有大殿两座,有北帝神像。(真武大帝)有碧霞元君,两旁有十二婆姐立站。据资料建于汉朝,重修五代,宋真宗又重修。

董泽书院

位于村东头,城门内占地五亩左右。座北朝南,布局前两院,前院两旁有敞房五间,正南两个院门中间有戏台一座。前后字中间有议事过厅三间,内壁悬有“白首丹心”,前檐悬有“气作山河”御制牌匾两块。东西两侧有耳房各三小间,立碑数通。后院正北有大厅三大间,内有赵鼎塑像一尊。厅门前檐下悬有“忠正德文”,前檐右下悬有“箕尾星辉”御制牌匾两块,南边议事厅檐下悬有:“董泽书院”金字牌匾一块。东西两旁各有厢房五间,西北角有后门一座。西北角小院有董泽书院碑楼一座。戏台后面檐下悬有“敕建丰公祠堂”牌匾一块。前院内有大柏树两棵,后院内有大柏树两棵。

圣观音庙

西城门外正面,前后两间,内有圣观音神像。神像后高空塑有数层故事,西游记、十八罗汉、五福捧寿、天女散花、二郎担山追日、十三太保、禹王治水……菩萨座在蓬台,两旁有各种花草、凤凰戏牡丹、金蛛吐丝、仙狐吃葡萄、喜鹊弄梅……建于明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庙周有大白杨三棵。庙门上额有牌匾,写着‘慈航普渡’。

大慈大悲观音庙

城门内隅有巷南处,内有观音像、座大鳌鱼。后空基本和圣观音都一样。一大间,建于明朝。庙前有大槐树一棵。

狮子无畏观音庙

遆南巷南头,有狮子无畏观音像,座鳄鱼,后空和圣观音基本一样。建于宋朝。一大间,庙前方井边有大槐树一棵。

遆南巷门楼,匾额题“丰公遗址”。[next]

白衣观音庙

位于白衣巷南头,内有白衣观音像,座白象。后空基本和圣观音庙相同。前后两大间,建于宋朝,清道光年间重修。庙前方在大槐树一棵。

巷门题额“龙阁映辉”

巷口有大槐树一棵。

水月观音庙

位于撵院巷,内有水月观音像、立莲台,后空基本同圣观音庙。建始宋朝。废于光绪年。巷门题额“香乐有年”。

杨柳观音庙

位于西巷北头,内有杨柳观音之像。建始宋朝。巷门题额“颙望三官”。

大光普照观音庙

位于狮子巷北裴家坡门内,内有观音像坐莲台,后空和圣观音庙相同。建于宋,清康熙年间重修。巷门题额“闳関通衢”。

大梵深远观音庙

位于黑巷门内顶头处,后背景与圣观音基本相同。建于宋朝。黑巷门题额“骘箕仰圣”。庙北有大槐树一棵。

如意轮观音庙

位于王家庙顶头。内有观音像坐莲台,后北空景与圣观音相同。建于宋朝。清顺治1644年重修。

火神庙

位于东城门外正面,内有火神,观音、土地,原建于宋,明隆庆年重修。

魁星阁

位于村西南,两层建于唐朝。[next]

城隍庙,土地庙

位于村西城门南。两庙相连。土地庙内有土地公、土地婆。城隍庙内有城隍像两个站班。庙前有大槐树。建于明朝。

观龙阁

于村南高阜,南天门内。两层建于唐朝。

狼虎庙

位于村东赵家沟口处,一大间内有土神,两边有狼与虎塑像,建于宋朝。

祖师庙

位于村东楼斗岭高处,内有木刻祖师像。1935年(民国24年),红枪会建。练兵,与日寇抗战集团军。

五级砖方塔

位于将台顶,高五层,四方形,建于唐、名镇风塔。

二级砖将台

位于将台西尾处,四方形二层,上有铁戟。建于唐。

镇煞碑楼

村东南岸门北。有本山土地神碑楼一座,建于唐。

南天门

村南高阜处,内有楼台,厅阁建筑建于唐朝。

镇风土塔(两个)

沙波岭一个,高二丈左右,寨后路旁一个,高三丈左右。建于唐。

补风台

位于村南。高八丈左右,四方形,周长五丈左右。建于唐以前。

董父亭

位于村南官道旁,有董父石像。建于唐、明朝重建。

龙门桥

位于阜底、湖村交接处,建于唐、明废。

双牌楼

位于董泽官道。古时有“三拉堂”戏剧发生董泽。戏词有双牌楼人事。董父牌楼上额“豢龙始祖”联:鬷川鬷水依凤垣傍嵋岭一幅秀色,董国董泽蒲苇鲜山葩艳十里荷香。

赵鼎牌楼上额“中兴贤相”,联冀州唐府元明置乡董泽里,宋赵丰公名相白首丹心佐本朝。[next]

较有名气的建筑

大宅的五连院。东四宅五连院。南院的撵院五连院。北院的千人厅。东四宅的书房院。超时代的大门大窗南新院。丰公出生地三连院。

二西域门。东城门二层,南城门。建于宋朝。东城门明朝重修。南城门明废。大西城门二层建于明万历年间。东城门朝东额题“紫气东来”朝西额“瑶池西望”。西城门额,朝西“嵋岭积翠”,朝东“凤垣钟映”。村中大街用大石条铺满。村公议所前有大槐树一棵。西城外有两棵大槐树月曰(龙凤槐)。

西城门外官道两旁有连三功德碑楼二座。连四碑楼两座。连二石碑楼一座。单石碑楼一座。单碑楼三座。赵鼎、董父碑下有赑屃碑座。

注:大树周长五米以上为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