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古建文化|博山山头刘家大院

2022-05-19

在北国第一陶镇——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的古窑村有一处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当地人称为刘家大院。据《刘氏族谱》记载:自明洪武十八年刘氏始祖自河北冀州枣强县迁至博山,自八世祖赏德、赏仁兄弟二人定居陶镇,繁衍生息了400余年。

现存的刘家大院由三处院落组成,其一是位于北头井胡同的敦睦堂刘家大门,建于清朝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距今整整一个世纪,至今保存完好,仍在正常使用,但是院内建筑已是上世纪80年代翻建的。其二是位于河南东街10号的毂德堂刘家大院,是三座大院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建筑。毂德堂的建造者刘澍沣是上个世纪初陶镇知名的富商。陶镇自清朝中期煤炭业、窑业鼎盛以来,刘家世代经商有道,到刘澍沣这一代成为古窑村第一富户。据《博山县志》载:邑人周汉清1923年投资在陶镇南沟成立鲁兴煤矿,占地面积3849.83公亩,用的全是刘澍沣家的地。刘澍沣每10筐煤抽1筐的地租,收入颇丰。自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刘澍沣在陶镇大兴土木,先后建成了四进院落(传说此院落为孙廷铨外祖母家的祖屋,尚未有考证)。前后影壁及大门建成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影壁墙上依稀还有文革期间的毛主席语录。

第一进院落为三间南屋,建于清朝末年,原是佣人和门房居住之处,后为花园,植各种名贵花木及水池假山,现已无存。

二进院落院门为雕花木门,大门门饰有垂珠、砖雕等装饰品,门内两侧为砖雕、拱壁;正房为北屋3间,一明两暗,为青砖小瓦木结构,建筑前有回廊。东西配房各3间,北屋为客厅,东西配房为客房。正房的左侧有一月亮门连接第三进院落,此院为刘澍沣的母亲和三房妻妾居住,为四合院布置,东屋在上个世纪80年代修房顶时发现房梁上有“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建”的字样,据1972年就在此居住的蒋行德老人介绍:北屋为刘澍沣的母亲居住,建得更早,这个院落应该是传说的孙廷铨外祖母家的祖屋,考证的原因是此院落在最后,建的时间最早,很有可能是刘澍沣购得孙廷铨外祖母家的房产后又建了前两个院落。

第三进院落西屋的一侧连接四进院落,为厨房、仓库、佣人住处。毂德堂所建毂德堂刘家大院共有四进院落,有房屋40余间。解放后被先后辟为看守所、粮所、小学校等。前院于1972年3月改建为居民住房,后院于1979年改建为居民住房。

其三是由庆余堂刘澍滨、刘耀枢父子和汉余堂刘澍汉、刘耀柱合用的刘家大门,建造时间最晚。大门建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进大门后有南北两厢房共6间。东大门为庆余堂刘澍滨、刘耀枢父子故宅,是一座青石小瓦结构的二层小楼(当地人称为转堂楼),小楼环南北东三面,楼上楼下共计10间房,楼板为木制结构,原楼梯在室内,现已改为水泥外楼梯。据刘荣祥老人(刘耀枢曾孙)介绍推算,此楼大约建于1890年前后,为光绪年间建筑。北大门为汉余堂刘澍汉、刘耀柱故宅,有北屋3间、东西屋各2间,保持了上个世纪初的风貌,现仍有刘耀柱之孙刘孟久在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