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坛?什么又是庙?
早在史前时代就有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崇拜,在中国,儒家小心地加以改造而得到强化,就是以神权和族权来烘托皇权,成为维护封建制的重要精神支柱。
对神和对祖先的祭祀方式常常有所区别。一般祭祀祖先多在室内,这种室被称为“庙”,如太庙、孔庙,也常称为祠,如司马迁祠、武侯祠、各地的先贤祠和家族祠堂。对神的祭典仪式多在露天的一座高台上举行,该高台称为“坛”,如天坛、地坛、社稷坛。祭礼有时也常在室内举行,此时称为庙,如泰山岱庙、嵩山中岳庙等,它们合称就是“庙坛”。
坛
坛是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
最初的祭祀活动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进行,逐渐发展为用土筑坛。坛早期除用于祭祀外,也用于举行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帅等重大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天、地等祭祀对象的特征而有圆有方,做法由土台演变为砖石包砌。
中国历代各种坛的建筑制度有所不同,如天和地、社和稷,有时分祀,有时合祭。都城各坛,其坐落方位,各个朝代有所不同。清代分布于北京城内外的坛有圜丘坛(天坛)、方泽坛(地坛)、朝日坛(日坛)、夕月坛(月坛)、祈谷坛(天坛祈年殿)、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先蚕坛等。其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位于都城的南、北、东、西四郊。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现存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社稷坛则一反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方式,把拜殿设在坛的北面,由北向南祭拜,这是根据中国古代史书中,国君必须面南朝北接受朝拜的意思而建筑的。
[page]
庙
现代说到“庙”,通常指所谓“和尚庙”,其大概的意思与“寺”、“禅院”等近似。而在古代,庙是专门的祭祀建筑,形制要求严肃整齐。大致可分为四类:
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庙制历代不同。史籍记载夏代5庙,商代7庙,周代7庙,当为一帝一庙。周代天子的宗庙又称宫,可用来接待臣属,可知庙制近似宫殿。东汉以后,只立一座太庙,庙中隔成小间,分供各代皇帝神主,因而太庙间数不同。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现存明清北京太庙大殿。
家庙或宗祠
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它的建筑仿照太庙方位,建筑在宅第东侧,规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奉祀圣贤的庙
这种庙中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庙,又称文庙。孔丘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儒学,于是在京城和各州县建孔庙,京城孔庙常与太学毗邻。山东曲阜孔庙规模最大。奉祀三国时代(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前后)名将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有的地方建三义庙,合祀刘备、关羽、张飞。许多地方还奉祀名臣、先贤、义士、节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阳奉祀三国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汤阴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岳王庙”和“岳飞庙”。
祭祀山川、神灵的庙
中国从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设庙奉祀,如后土庙。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的神庙,其中泰山的岱庙规模最大。还有大量源于各种宗教和民间习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等。
这些庙布局设计合理,建筑精美,是中国建筑艺术宝藏中的珍品。
(来源:中国文化传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