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智化寺是太监的家?智化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022-05-19

坐落于北京东城区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原是明朝大太监王振的家庙,最繁盛时占地约2000万平米,如今虽然只剩下中轴线上的四进主体建筑,但也是京城遗存最完整的明代官式木结构建筑群。

智化寺山门,门额嵌汉白玉匾,刻“敕赐智化寺”五个楷书大字。

独特的历史背景:

智化寺初建于1444年,是明代大太监王振出资创建的家庙。王振的老家在蔚州(时属山西大同,今河北蔚县),早年入宫,受到明永乐帝的眷爱,得以读书写字。仁宗皇帝还是太子时,便对其委以心腹之任,登基后,更加重用。宣宗皇帝也对其眷顾有加,临死之际,令王振以东宫局郎之职,侍奉9岁的太子朱祁镇,即日后的英宗。英宗对其感情极深,称之为“先生”,即位后,就将其提拔为司礼监太监。王振愈发得宠,把持朝政,权财兼备,在京城为自己建造了一所豪华的宅第,并于宅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殿堂高大,装饰豪华,佛像及各种法器一应俱全。智化门前竖立的“敕赐智化禅寺之记”和“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两碑,对建筑过程均有记载。建成后,王振报告给英宗,英宗赐名“智化禅寺”。目前山门上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仍存。

[page]

 智化门及“敕赐智化禅寺之记”和“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两碑。智化门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天王殿,里面原设佛座,前供弥勒,后置韦陀,左右两厢以木栏区隔,前部二金刚分列东西,后部塑四大天王像,皆已损毁,现陈列智化寺历史沿革展。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入侵,王振不顾满朝文武反对,怂恿英宗御驾亲征。由于仓促上阵、骄傲轻敌和指挥乏术,五十万明军在土木堡战败,几乎全军覆没,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消息传回京城后,王振被满门抄斩。明廷由英宗之弟朱祁钰继位。一年之后,英宗被瓦剌放回。景泰八年(1457),英宗复辟,改年号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天顺元年,英宗追念旧事,“诏复王振宫,刻木为振形,招魂以葬”,并于智化寺西北角为之立旌忠祠。天顺六年(1462),又赐大藏经一部。天顺八年,英宗崩,葬于裕陵。

明英宗画像

[page]

智化寺自正统创立后,至正德初年,前后50余年间,因英宗宠眷及诸阉维护,悉以僧官主持。但第三代主持性道之后,史籍记载寥寥。至清乾隆七年(1742),山东道御史沈廷芳路过禄米仓胡同,见到智化寺“其后殿西庑,逆振之像,俨居高座,玉带锦衣,香火不绝。殿西檐下现有英宗谕祭之碑,褒其忠义”。沈廷芳曾经参与《明史》的校阅工作,熟知王振专权害国,“观览之下,不禁发指”。他上奏皇帝,请求仆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惩创”,获得乾隆帝批准。此后,智化寺变得破败不堪,尤其经历了1900年八国联军的拆毁,寺院建筑更是残败,往日神采飞扬的佛像蒙上了厚厚的尘土,参天的古柏被砍伐殆尽。民国时期,智化寺内的僧人只有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日伪统治以后,寺内情况更加恶化。

大智殿位于第二进院落,原供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现已无存,现辟为专题展厅,定期展示民间收藏家的藏品。

1955年,北京市文化局工程队进驻智化寺,迁走院内住户。1961年,智化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智化寺文物保管所、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管理处,并对其进行多次修缮,尤以1986年全面整修和2005年人文奥运工程两次规模为最,成为一座汇集造像、佛经、壁画、音乐等艺术的禅林净地和文博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乐土。

恢宏的建筑群和精美的佛教艺术:

智化寺平面图

[page]

智化寺坐北朝南,目前东西两路无存,仅存中轴线之建筑——山门、智化门、智化殿、如来殿(万佛阁)、大悲堂,智化门前是东西对称的钟楼、鼓楼,智化殿前是东西配殿——大智殿与藏殿。除如来殿殿顶是庑殿顶外,其他均为歇山顶。这是北京市内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智化寺所有殿堂全部铺装黑色琉璃瓦。明代各色琉璃瓦中,黑色品级虽次于黄、绿二色,但也只有官窑才能烧造。在佛教意义上,黑瓦覆顶还有一重含义:佛经上有四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为黑,喻地、水、火、风四大。黑色琉璃瓦屋顶正好与“智化”寺名相对应,前者以风降伏恶魔,后者以佛的智慧度化众生。

智化殿 

  原智化寺智化殿三世佛明代造像,现存大觉寺大雄宝殿内。(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藏菩萨与十府冥王”壁画位于智化殿扇面墙后面,抱厦南壁,高3米,宽4.67米。采用对称式构图,正中央为地藏菩萨,左右分别为道明和尚、闵长者和冥府十王。

[page]

 费城艺术博物馆内的中国厅,智化殿藻井与其他来自中国的文物共济一室。 

  智化殿藻井细部

智化殿为寺内主体建筑,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中和两山原有白石须弥座,供木质漆金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十八罗汉坐像,惜已挪移他处,三世佛现陈列于北京西山大觉寺大雄宝殿(又名“无去来处”殿)。目前陈列的三世佛原存放于最北侧的大悲堂内。三世佛后扇墙上装有名曰“地藏菩萨与十府冥王”的壁画,色彩绚丽,纹饰优美,是明代壁画艺术的珍品。

[page]

 智化寺原有三座藻井,分别镶嵌于智化殿、藏殿、万佛阁三组建筑内顶部,今仅存藏殿内一座。另外两座藻井均系斗八式平面方型,井框外边长4.35米,内边长4米。制作工艺精巧,结构复杂,是明代建筑木雕的极品。每格之边缘,饰卷云、莲瓣、供科,空档内置“八宝”。内八角与井心之间的斜板上,环雕八条游龙,中央圆心一条矫健粗壮的团龙,盘绕垂首,俯视向下。1930年,这两座藻井被辗转盗卖,流失美国。如今万佛阁藻井收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而智化殿藻井则收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内。据智化寺管理处杨志国主任研究,纳尔逊博物馆内万佛阁藻井的空中楼阁部分实际上应属于智化殿藻井,可能是在美国重新组装时弄混淆了。

 藏殿内转轮藏结构严谨,雕刻精湛,佛教涵义深奥。转轮藏之上、藏殿正中为智化寺现存唯一一座藻井。(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橱顶部雕刻大鹏金翅鸟。 

[page]

 转轮藏上方的藻井,构图上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图片来源于网络) 

 藏殿藻井内天花绘六字真言。

 藏殿为智化殿的西配殿,与大智殿相对,因殿内设一具八角形转轮藏而得名。和正定隆兴寺转轮藏等不同的是,此藏经橱不可转动,需信徒围绕经橱绕行诵经。经橱底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每层雕琢纹饰为卷草、莲瓣,束腰处琢二龙戏珠纹饰,地檐上刻八宝,寓意吉祥如意延绵盘长,转角处各雕金刚力士。中部为藏经柜,金丝楠木质,共8个面,每面横9排竖5列共45个抽屉,每个抽屉的外立面上刻有一尊佛像,并按照千字文的排列顺序排列,以便于所藏佛经的检索。经橱八个角柱上从下至上雕天龙八部护法诸天,依次为象、狮、四不像、菩萨、天王、韦驮、金刚。顶部雕大鹏金翅鸟、龙和龙女,雕工精湛,层次分明。顶部有莲瓣数层,上坐一尊毗卢舍那佛,面东而坐,面貌丰满秀丽,几乎隐藏进藏殿的藻井内,不易被人察觉。

[page]

藏殿内正中有智化寺现存的惟一一座藻井,结构下方上圆,自左右柁梁起,向上斜出,斜板上绘佛像,每边7尊共28尊;上琢卷云、莲瓣纹饰各一层,其上四角覆盖一层卷云纹,使藻井由方形转变为圆形;又有小斗拱五层,中央置圆板,绘六字真言。

 如来殿与万佛阁

 如来殿塑像 

如来殿主尊

[page]

  万佛阁毗卢遮那佛

 万佛阁须弥座转角处力士像

 万佛阁小佛龛 

[page]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内中国厅,万佛阁藻井与其他中国文物。 

 万佛阁藻井细部。建筑学家刘敦桢评论曰“云龙蟠绕,结构恢奇,颇类大内规制,非梵刹所应有”。

[page]

如来殿与万佛阁,一底一楼,同一座建筑上下异称,是智化寺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一层如来殿内正中设木质八角形须弥座,上面供奉释迦如来本尊,左右为梵天、金刚二胁侍,两塑像均站在木质须弥座上,衣饰用细腻工笔手法,沥粉贴金,绘有龙、凤、狮子、麒麟等吉祥动物纹饰。二层万佛阁内则供奉三世佛——中央为毗卢遮那佛,左边卢舍那佛,右为释迦牟尼佛。两层建筑均金砖墁地,内壁遍布佛龛,供奉木质漆金小佛像9000余尊。殿内还立有明英宗天顺六年颁赐经书的藏经碑和经橱。

 大悲堂

大悲堂位于智化寺最后一进院落中,又称“极乐殿”。此殿西配殿被明英宗名为“旌忠祠”,供有王振塑像。东为方丈院。现均已无存。

古老的京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与王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能是皇帝主动赐谱,也可能是王振想英宗请求,或是利用司礼监总管职务之便,王振最终得以将明代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送入自己的家庙智化寺内。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音乐从寺院逐渐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从而成为了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时人冠以“京音乐”。这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至今已传承五百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智化寺京音乐每天在智化殿公开演出四场。

 按智化寺保存下来的工尺谱统计,京音乐各类曲目约200余首乐曲,曲牌分只曲、套曲两大类。其乐器分为两类:一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管、笙、笛;一是击奏乐器,有云锣、鼓、铛子、钹、铙、子等。很多学者认为智化寺京音乐与唐宋古乐有关,它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多方面保存了唐、宋、明旧制。并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音乐遗产有着重要的价值。

 摄影:杨昶

 内容提供:智化寺管理处 

(来源:华夏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