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被“埋没”的古窑——井陉窑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牛立亭)稍了解陶瓷知识的人,一说起老窑口,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窑有官、哥、汝、定、钧,都能脱口而出,此外让人熟知还有磁州窑、耀州窑、邢窑、吉州窑等等。然而,井陉窑,一个深埋于厚土之下,面积广阔、历史悠久、产品丰富,其发现曾震动陶瓷界的古窑,却在人们的知之甚少中几乎再次被埋没了其光辉。就此,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了井陉窑的考古研究者,唯一见证井陉窑发掘全程的人——孟繁峰。这个沉默的古窑,再次发出历史的吟唱。 面临再次被埋没危机的古窑 孟繁峰说:“历史上的井陉窑,曾处于被遮蔽状态。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唐朝,白瓷的代表邢窑,取得了“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盛誉,河北耸起了制瓷业的第一座高峰。北宋,天下五大名窑中唯一的白瓷窑口定窑,继承并取代了邢窑,独领白瓷的胜场。东南、东北分别与邢、定二窑相距不过百十公里的井陉窑,自然就受到了二者的强大影响,甚至遮蔽。” 然而,考古发掘证实,在邢、定极盛之时,沉默的井陉窑并没有熄火,更没有因前邢后定而失去自身的特色。孟繁峰说:“井陉窑的历史地位一点也不比定窑低。唐代的定窑有官字款的,井陉窑也有。定窑生产的细白瓷特别好,井陉窑也有特别好的细白瓷。这个可以说是不分高低贵贱的。”针对“官字款”这个概念,孟繁峰指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早期的官字款窑,并不是代表皇家的官字款,而是地方割据势力地方专制政权藩镇的官字款。 隋代井陉窑的烧成技术已完全成熟,唐、五代,它与邢、定同时生产着“官”字款白瓷,成为河朔三镇之一,统治镇、冀、深、赵四州长达160年之久的成德军的官窑。虽然宋代定窑得到了大发展,超过了井陉窑,但金代时,井陉窑的地位又超越了同时代的定窑,成为《金史•地理志》上唯一记录的窑址。在元代,几个窑口一起衰落,但井陉窑还是在人们的忽视中,一直静默而连续的,走过了它的七百多年的晚期岁月。2000年孟繁峰与耿宝昌、陈华莎先生在河东窑址抢救发掘现场(图片提供:孟繁峰) 虽然声名并未远扬,但是当时井陉窑址的发现,仍是一件让陶瓷界的惊喜的事情,其规模之大,地层之繁复,场面之壮观,致使一经发现,不久便被列为河北四大名窑之列。然而一直到现在,井陉窑又将陷入了沉默,因为,井陉窑发现的较晚,配套发展仍不完善,发展初期,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破坏严重。研究窑口的专家学者也比较少,同时也没有像邢窑定窑一样,设立属于自己的博物馆和展厅,导致知道邢窑定窑的人很多,但知道井陉窑的还是少之又少。甚至于“我们想把发掘出来的瓷器,分类整理,摊开来看一看,对比研究,都没有场地。”孟繁峰说。 历史上辉煌的井陉窑 历史上井陉窑归属真定府,孟繁峰说,如果按照以州命名的惯例,井陉窑其实应该叫做“真定府窑”。历史上关于真定府出陶瓷的的记载很多,《金史•地理志》《河北西路》“真定府。产瓷器、铜铁。”《大明会典•工部十四》:“洪武廿六年定,凡烧造贡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起取人匠入京……凡在京烧造,天顺三年题准,琉璃窑瓷缸,十年一次烧造。旧例,缸土、釉土派行真定府。”但在《乾隆正定府志•卷十二物产》中有“……正定府产瓷器,缸坛之属也,明时充贡出井陉。”的记载,而且在真定府其他各地迄今并未发现窑址,故而以产地将其命名为“井陉窑。” 井陉窑的“官字款”也是有史可依,有据可考的。孟繁峰表示:“据考古研究发现,我们发现了在寺庙遗址里头,发现了唐代官办窑场的管理井陉窑的官员的提名。然而,这并不是孤证,我们还发现了,窑址的窑官的墓志,都证明这井陉窑就是在唐后期到五代前期,井陉窑是成德军的官窑。”后来从事定窑的曲阳文物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类似提名的唐代墓碑,和井陉的发现一致。而且,两地发现的窑官提名经幢,也是一套系统,因为在井陉窑附近寺庙的活动当中,定窑也派窑官来参加,并在碑上有记载。这说明,定窑是定窑,井陉窑是井陉窑,分的也很清楚,并不是所谓的“土定窑”。而且控制定窑的节度史的力量比井陉窑小,所以在唐代的时候,井陉窑有6片窑址,就是分布160平方公里,比定窑的分布面积大。由此可说,从生产的工艺水平和生产的产量,生产的质量上,两个窑至少在唐代和五代的时候,是不分伯仲的。 考古发现透视各时代井陉窑产品 大片的窑址发现和瓷器碎片,给研究井陉窑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但是,孟繁峰说:“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忠实记录着自隋代至元代长达八百年炉火岁月的井陉瓷片,无论已收集到多大的数量,又是怎样的丰富,也只是井陉窑丰厚内涵的一小部分。” 据孟繁峰考古发现,隋代的井陉窑出产白瓷及青、黑、褐釉瓷。由于发掘面积过小,收获量微少。所见只碗、杯、盘、豆、钵、罐残片。窑具有三叉支钉、蘑菇状盘柱、泥条垫圈。白瓷胎色有黄白、青灰两种,后者釉下施以白色化妆土。釉色泛灰。如碗,施釉不到底,内底有三支钉痕。然其器形周正,釉胎结合紧密,呈色稳定,烧制工艺成熟。井窑隋代青瓷钵(图片提供:孟繁峰)到了唐代,窑址数量大增,后期达到峰值。产品种类显著增加,质量大幅提高。釉色还增加了双色釉(里白外黑、褐)、绿釉、酱釉等。大宗的日用品除碗、盘外,还见盏、托子、碟、花口钵、葫芦瓶、多管瓶、梅瓶、注子、合、罐、水拯、香薰、香炉、灯、砚、瓷塑玩具、摆件等。另有具有窑口特色的双鱼穿带瓶、长颈瓶等;捏塑鞍马散乐俑、白瓷点彩塔式罐等葬器。这一阶段发现的井陉窑精细白瓷质量堪比邢瓷的“类银类雪”,也能达到脱胎程度的白瓷片,较之定窑的“磬声”、“纸薄”毫不逊色。其“官”字款白瓷,字体褚韵柳风,虽只字寸片,也显示出不凡的身价。井陉窑唐代鞍马乐人演奏组合瓷塑(图片提供:孟繁峰) 宋代地层,所获遗物较少。仅见盘、花口钵、罐、执壶、枕等。细白瓷续烧。突出的收获是独家制品“天威军官瓶”、单“官”款粗瓷大酒瓶,更重要的发现是中粗瓷中可以确认的是涩圈的大量出现,其实可早到五代。这为我们探索井陉窑是“涩圈叠烧法”的创始者提供了依据。井陉窑宋代白瓷莲花熏炉碗(图片提供:孟繁峰)金代,井陉窑大盛。其细白瓷的质量较前并无下降。明显的变化是釉色进一步增加,出现了黄、茶叶末、蟹壳青、仿均、仿建、花釉、孔雀兰釉等达十数种之多。仿定器,从烧制方法到器形模仿都有着突出表现。更显著的变化是颜色釉瓷产量大增,占到了总产量的30%至40%。日用品种类齐全。艺术品瓷如刻划雕剔花方盒、堆贴塑印莲花薰及瓷塑花草山石,各种塑、印、粘贴儒、释、道人物、兽首的制品以及围棋、象棋子小玩具等数十种。这一阶段代表窑口的最突出的主打产品是各种釉色、造型、图案的瓷枕,尤以戳印填彩、镶嵌等花卉、动物、人物纹枕最为独特。井陉窑金代戳印填彩花枝纹枕(图片提供:孟繁峰) 井陉三彩自唐、五代就形成了自有的特点,金代井陉三彩仍在盛烧。除此,重要的发现是大型白、黄、黑、绿、褐五色建筑用砖、瓦的烧造,或将之归入琉璃,但烧成已接近成瓷的温度,多使用高温瓷釉。其黄色鲜艳纯正,黑色漆亮,白、褐色均与其瓷釉无别,其非民用,也非一般地方官府寺庙所能使用,究竟为何处烧造,这同它在金代的窑口性质一起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元代,井陉窑同邢窑、定窑一起衰落,但仍顽强地保持着窑口的特点,成品变得粗笨,窑址数量缩减,已成为一般民窑。明代虽仍烧贡品,但多为缸、坛之类。清、民国虽未熄火,但与隋、唐、宋、金时的井陉窑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总之,井陉窑的特色鲜明,遗址广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让这个独具特色的窑址,完整的呈现在大众面前,仍需要各方的努力。井陉窑,也不能再被埋没。 (来源:中国文物网)
- 上一篇:桃李满天下 晚清学者王运故居怎么样
- 下一篇:南宋:蒙古帝国征服史中最难啃的骨头